來諮商的學生爆量,校內外心理師值班時段幾乎全滿,等候名單很長,預約後要真正談到可能要一個月。個案一循環談6次,但無法確切執行。同時又有危機案影響排隊順序,要怎麼辦呢?

本文是個人淺見,從「諮商系統與制度」的設計調整起,試著區分輕重程度的個案,並讓其做選擇與各取所需,也減輕心理師後端諮商的負擔。

sixteen-miles-out-NSXObEm1b-4-unsplash.jpg

來諮商的學生爆量概況

1.校內外心理師值班時段幾乎全滿,等候名單很長,預約後要真正談到可能要一個月。

2.雖然規定個案一循環談6次,但若心理師覺得仍有危機結案不妥則會自動加長,無法確切執行。

3.優先順序:以個案的自殺意念多寡來區分排隊順序(危機者優先處理),但因有情緒張力的假警報,變成「常常被插隊」。有輕重無法區分的問題。

 

概念分析與調整

一、對個案族群的分析

(1)一般個案

(2)情緒張力大的急性個案(如:剛失戀的崩潰)

(3)危機個案、轉介個案(如自殺意念)

(4)長期追蹤個案,如確診憂鬱症、過去有自傷歷史等

(5)資源教室個案

 

二、調整系統定位:「以短期諮詢為主」

當個案爆量時,諮商系統需要調整定位,以解決「案主即時的現實問題」為優先,類似「焦點解決取向」,而非治療個案。

如此調整是在資源有限下,讓「多數人」能得到立即的幫助與舒緩。否則個案等太久,困難自行發酵,有的自己會好,有的則變得更糟糕──甚至進化成危機個案,結果就是心理師不斷處理危機個案,整個系統不斷送出新的危機個案。

 

三、初談(Intake)改為「事前問卷」

初談的功能,區分個案的狀態是坐落(1)~(5)的哪一類,同時也能藉由個案概念化,焦點協助(1)(2)類,先解決問題或宣洩情緒。

「初談」在國內常被認為是「收集資料」,彙整想談的主題,再由後端心理師接手,導致初談總由資淺的或實習心理師來做,這是不對的。「收集資料」可由精密問卷代替就行,資深的心理師才能在初談發揮作用,減少輕症者進入後端的長期諮商。有些個案真的只需要1~2次就好,幫他排6次的期程反會不好意思拒絕,結果變成遲到、請假等「婉拒」的行為化,影響其他人排隊入場的時間。

 

四、作法:系統的結構重新設計

1.個案類別縮減,僅有下列三類,其他的拆散歸類

(1)一般個案

(2)情緒張力大的急性個案(如:剛失戀)

(3)危機個案、轉介個案(如自殺意念)

2.預約諮商時分為兩種通道

類似迪士尼樂園的設計,將預約系統分為「A.一般排隊」及「B.快速通關」。

A.「一般排隊」:一個期程可談6次。僅可請假2次或無故未到1次,超過直接取消後續(當然也可以排到後只談2次)。

B.「快速通關」:一個期程只談2次,不可請假。

A通道跟原先一樣,不需變更,6次談完後可再到隊伍後方排隊。

B通道限定談2次就必須結案,然後也是再到後方排隊,但B通道因只談2次,因此可快速流動。B通道的功能是「問題諮詢」、「抒解情緒張力」,談的沒有那麼深,是焦點解決取向。

使用事前問卷來說明兩種通道的差別,並讓「選擇權回到個案身上」,讓案主自我評估狀態是什麼、需要哪種晤談,並預留等候的準備期。

事前問卷為下列題目:

@填寫基本資料、欲談的主題、對諮商的期許

@危機的自評(含自殺意念的自陳)

@說明兩種通道的機制與功能,請案主做選擇,然後等候

讓「選擇權回到個案身上」,他自己選對他有利的,而不是一律進了諮商系統才被評估。

分AB通道的設計,可以讓不同需求的個案,因不同的等候得到不同的諮商滿足,而這樣的區分也能讓心理師較快進入工作狀態,不必一直確認案主究竟什麼狀態。

3.「C.緊急通道」

緊急通道是心理師自己的權限,視情況決定多談幾次這樣,但是需明確規定次數(例如3次)。結構的設計才能幫助心理師下決定,類似法律判刑時法官需援用法條,有個範圍讓其遵守,然後法官個人裁量。

「D.高風險列管個案」,這類個案會打破所有規則,但需要開會研討共同認定。

4.一定會有的漏洞

任何系統設計很難完美,畢竟我們面對的是人,例如有人鑽漏洞,不過在系統的精密設計下,要鑽漏洞也要付出很高的心理成本,那些極少數就不必刻意去抓,可以個別再處理,主要目的達成就好。

 

結論

前端設計的好,也許複雜一些,但讓個案能有所選擇與負責,後端心理師也能有所預備(而非扛起所有責任);相對的,前端若太簡單,案主只要預約然後等通知,後端就要做很多很累的辨識才能處理。

有志要改變系統的人可以想看看,在組內會議上討論,趁學校寒暑假的時候來改。

也許系統設計無法減少來談的個案量(那要靠心理衛生教育),但絕對可以增加消化的速度,還比較好消化,也減少心理師在行政上的心理負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仁廷心理師 的頭像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