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項能力,是我人生的省悟,大家都可以擁有的:

1.主動性:對於環境或際遇給的一切,不要只是被動接受或抗拒。我覺得可以練習在這些限制中「找到自由」(先搞懂限制是什麼),運用上述工具「創造有趣的過程」(不懂就請教別人吧),最後才是問題解決。

2.使命感:這比較像是我對社會的貢獻是什麼。也不用什麼偉大的發明啦,在網路時代,都可以「分享」我們在任何領域的心得與眉角,讓別人少走冤望路,我覺得這都是貢獻,寫社會心理學的文章也是從此發源來的。不論到底效果如何,陳沁在分享的愉快最重要。

20190902_125958.jpg  

這題可以簡單答也可以複雜答。所以乾脆分享自己的人生好了。

回想我的人生,簡略分為五期。

第一期:人生無聊期~15

就是覺得人生很無聊,吃飯睡覺看卡通上學讀書補習,不知道意義在哪裡。

第二期:人生活躍期~22

高中參加教會團契擔任幹部,大學也是,至少除課業外有熱情投身的事情。

第三期:人生挫敗期~27

教會人際互動令我挫敗,讀研究所後被社會實踐與人性多元性搞到崩潰,連身為「男性」這件事都必須審視是否存在異性戀霸權。去當兵也很無措,太多莫名其妙的必須與陰暗面,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可做什麼(其實都不想做)。第一份工作也是,制度與利益糾葛好亂,你們知道學心理學的鬥起來更凶嗎。這時期蠻退縮的。

第四期:開墾荒地期~35

之後兩份工作表面上是個「組」,實際上都是我一個人在做,這有個好處,不必在意別人眼光、不必管職場人際,反而可以練習「主見」:做決定與負責。

第五期:創造期~現在。

「主見」這種東西,會根據過去的學習與經歷,將其混合揉捏成自己的一套,與現實碰撞後逐步修正而來。此時開始有趣一些,因為別人不要做的爛缺,我撿起來做就有很大的自由與空間。

我很少覺得人生很難,當時的想法是「要生存下去不難」,總有沒人要做的事,去做都可以活下去,我比較煩惱的是「活得很無聊無意義怎麼辦」。支撐活下去的理由?當時沒有想這麼多,就是按著社會腳本走,無所事事或混日子,讀書成家立業等退休。當時也沒有情緒教育的概念,對於負面情緒,尤其挫敗、自卑、失落與孤單也曾有一兩次到想死的地步。

但這樣講好像也不對,雖然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過去「為了不無聊」我試過很多東西/興趣/領域,那些過去的累積會隨時間發酵,轉變成今天自己的一部分。這其中包括美學(攝影、設計、色彩、排版)、塗鴉與漫畫、幾種運動、旅遊、歷史、小說、社會各種現象、領導、企業管理、談戀愛、友情的起伏、生物觀察、養花養魚、煮飯、煮咖啡、精油按摩、專案撰寫與行銷如果歸納起來,過去所觸碰過的這些,是「工具」。然後即使難受快要死,也沒有真的死或放棄,活下來後若事後有整理就會變成新的力量。

有兩項能力,是我人生的省悟,大家都可以擁有的:

1.主動性:

對於環境或際遇給的一切,不要只是被動接受或抗拒。

我覺得可以練習在這些限制中「找到自由」(先搞懂限制是什麼),運用上述工具「創造有趣的過程」(不懂就請教別人吧),最後才是問題解決。

2.使命感:

這比較像是我對社會的貢獻是什麼。也不用什麼偉大的發明啦,在網路時代,都可以「分享」我們在任何領域的心得與眉角,讓別人少走冤望路,我覺得這都是貢獻,寫社會心理學的文章也是從此發源來的。不論到底效果如何,陳沁在分享的愉快最重要。

PS:記得「時間」的效用,要讓它發酵,我們只儘管有規律的做就好,享受當下的樂趣,時間自會帶領我們找到長期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