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就如同其他工作角色,本來就能切換自如。心理師在訓練時也會特別針對角色、情緒界線做分化,這樣才能感同身受的工作,但又不會被拖下去,並隨著實務經驗的累積更熟練。雖然可以切換,但隨著與案主工作,關懷之情也會衍生,這部分絕對是真誠的,有時候即使下了線,看到與案主相關的線索,還是會有所牽掛。

20190820_124254.jpg  

《心理師》是共通的一種形象與特質,大家熟知的有:傾聽、接納、同理、引導、溫暖、有原則及可以面對衝突等。我暫稱為A類。

這個形象比較像「超人力霸王」,是有「時間+區域」限制的,也就是在封閉的「諮商室」及「諮商時間」內才能維持。在此限制下,能讓室內雙方限定專注力並聚精會神諮商議題上。
但有時面對重大議題或邊緣性人格議題時,這種條件常常還是會潰堤,就有需要再覺察修補及督導精進。

現代心理師,不只是在那個房間而已,還會出現在FB、BLOG、演講、帶領各項活動上,我稱為B類,是心理師在公眾場合公開下的形象,如:開朗、健談、幽默、熱心。A與B會有些關鍵不同,例如「面對雙方衝突」這件事,A類必須處在某個引導位置與較多責任。

最後是心理師的私人私下形象,稱為C類,是個人性格的表現,跟A、B類有些重疊,但不一定等同,有時甚至是相反的。如平時內斂的人在諮商室當心理師仍可談笑風聲。
心理師的A、B、C類形象,彼此皆有關連,畢竟是同一個人來著,只是不同面向,A、B類屬社會形象,C類為個人隱私。「心理師」就如同其他工作角色,本來就能切換自如(有時情緒影響會遺留,但多數還可以化解)。心理師在訓練時也會特別針對角色、情緒界線做分化,這樣才能感同身受的工作,但又不會被拖下去,並隨著實務經驗的累積更熟練。雖然可以切換,但隨著與案主工作,關懷之情也會衍生,這部分絕對是真誠的,有時候即使下了線,看到與案主相關的線索,還是會有所牽掛。

但對案主來說,心理師形象的區別卻不一定能理解,他可能在市場看見心理師穿著藍白拖短褲對攤商殺價殺紅了眼,突然心頭一驚,「哇,這是那個在諮商室裡溫文儒雅穿襯衫的心理師嗎?」他產生黑人問號又不敢問。為避免此種混淆,通常就不建議讓案主看到太多心理師面向,尤其是對邊緣性人格特質的案主(本來就在混亂的狀態,不同面向的形象資訊則更混亂而逕自解釋都是針對他的設局)。在外頭看見心理師的未變身的形象,打打招呼就好啦,話家常有點尷尬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