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亞斯人諮商:推理心理歷程、與他們確認、試著觸碰情緒狀態及發明具體可行溝通與社會策略,我嘗試將這些摸索+看書+研究+推論逐步整合起來,寫成我自己的研究報告。目前是初稿,歡迎來跟我討論。

一、生理限制—情緒屏蔽
二、 單系統(認知)運作的心理特徵
三、 藥物使用的概念
四、 亞斯兒童期的協助方針:示範與安排
五、 亞斯成人期的協助方針:達成想要的生活
六、 個人心得

DSCN1345.JPG

一、 生理限制—情緒屏蔽
1. 格格不入---用雙系統(認知+情緒)與單系統(認知)生活的差別。
2. 情緒是雜訊或不舒服、悶悶的感受。僅用認知辨識,情緒反而是干擾的生活判讀。
3.「魚不知道自己在水裡」,亞斯對自己「物自身不可知」,難理解自己與他人的異同。
4.加入性別特質後:情緒的慣用處理亞斯女需要陪伴碰觸,亞斯男更需要獨處。性別文化影響亞斯被發現程度,據研究亞斯人約佔總人數10%,亞斯男女性比例2:1。
二、 單系統(認知)運作的心理特徵
1.生活追求條理化、規則化、平穩化。就事論事+現實利益。最大焦慮為「不知所措、不懂應變」
2.亞斯的人際互動僅用單系統常被誤認為「自私」,其實只是單系統有所限制而令人感覺「自我中心」。不符人際常規的挫敗累積很容易反噬,認定自己「我就是一個不在乎他人情緒、自私,只喜歡獨來獨往的人」錯誤解釋。
3.情緒的內在概念
(1)情緒的表達是「合理」才表現出「合情」,先認定是何身份、角色,才知表現恰如其份。「合情合理」先有情的順序對亞斯反倒是一種干擾,不知所措。
(2)情緒的驅動:主動性—行為無意識化,滿足需求;被動性—壓抑、哭泣。兩者皆會導致衝動,如暴怒的發洩或事後懊悔。
(3)情緒發展會停留在原始狀態(孩子氣),常是壓抑、哭泣與暴怒形式。亞斯個體發展出來的特殊抒解(如固著興趣、性慾,或放火看火燒等難以捉摸的類別),這些方式無法解決根源,只是比自然消氣快一點。
三、 藥物使用的概念
情緒屏蔽所造成的情緒障礙屬發展性障礙,會影響所有層面。
1. 分心:情緒有所騷動,無法辨識時就變成干擾,直接影響專注力,造成類似ADHD(過動或注意力不足)的現象。
2. 憂鬱焦慮:情緒壓抑過九,或爆發以哭泣或暴怒(攻擊性的內外向表現),在不解的情況下會反噬變成「憂鬱(無助)」的前身。
    使用藥物的概念,是針對最後端行為,降低其影響,1.分心—使用提升注意力的藥;2.憂鬱焦慮—使用抗憂慮/抗焦慮精神藥物及助眠劑。藥物只是輔助,還是得往前面對真正的根源。
四、 亞斯兒童期的協助方針:示範與安排
兒童期最大的盲點是「以為亞斯兒童自己會懂、會學習」,這是不對的,無同前述「魚不知道自己在水裡」,亞斯對自己「物自身不可知」,無法像一般人用「直覺」去學習情緒的差異與使用,更何況一般尚在發展中的孩子主要都還在合社會的模。對兒童期亞斯,大人的責任應該多些。
1.目標:不讓孤單、生活適應(尤其人際)、有成就動機。
2.友善環境:照顧者+支持系統
環境條件的友善理解+關係的支持、陪伴與轉譯
3.大人的責任:生活紀律
生活規矩、興趣專長培養等屬基本能力訓練,需用「具體指示+親身示範+熟悉情境」來教。
嘗試對他解釋亞斯特質,對自己有所認識。
不要讓亞斯個體自然偏向單系統的發展,多利用認知系統的優勢,找尋其他線索,輔助學習情緒系統的辨識。
五、 亞斯成人期的協助方針:達成想要的生活
若兒童期沒被發現,亞斯來到成人期會有兩種方向,一是靠著好的學業表現(學霸)撐到現在穩定的生活,可是生活裡常有孤寂感、無意義感;二是一路挫敗到現在,接近一事無成。挫敗者學到的社會化工具較少,需從兒童期的訓練開始。
1. 目標:想要的生活自己決定,有相對責任。
成人是無法約束的,因此促發他自己想要改變的動機很重要,有了選擇的盼望就會願意負起責任。
2. 以生活事件為目標,越具體的越有施力之處。先詳細描述事件本身,再細推隱身其中的情緒或需求。
3. 關係的支持、陪伴與轉譯。
4. 常見議題:
(1) 自我認同:接受障礙存在才不會真的是障礙,而是特質,再轉變成優缺點的運用討論。
(2) 關係經營:與重要他人的關係和親密是人類很重要的部分,亞斯人並非不需要,而是不知所措,導致處理的方式等同對情緒的處理法而受挫(或令伴侶受挫)。
5. 《亞斯情緒內涵建構》步驟:(心理師參考KELLY個人建構論製作,另行發表)
如何從行為反推,累積資料比較,建立「個人情緒內涵及應對方式」的資料庫。重複「可見」到「可知」的過程,為情緒整理內涵、命名,建立成自己的資料庫。
21263463.jpg
六、 個人心得
1.沒有人想要孤單:成就、自我認同與關係經營(與重要他人的親密)都很重要。
2.與亞斯人建立關係需要耐心、長期、機會教育。
辨認亞斯人與你關係好的指標,記得合理合情原則。
3.個別差異造成獨一無二的人,亞斯人也是,亞斯特質只是其中之一的因素罷了,與每個亞斯人要如何相處都需要好好觀察、整理與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