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目前分類:情緒教育課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自我認同低落的人,多數會向外尋求認同、肯定與評價,即使他把事情都完成、得到前三名、發明創造,他的眼光仍放在「多少人肯定他」來決定。這樣的性格鮮少表達自己意見、想法,甚至難以覺察情緒所在,一來怕給別人麻煩,二來也討厭負面的自己。他們總是優先討好別人,看別人臉色校正自己反應,先懷疑自己做錯哪裡,更甚者,被欺負也不敢吭聲(會先懷疑:我一定做錯了什麼才被欺負!剛好而已)。

這個練習的重點是「說出來」,主要說給當事人自己聽,讓自我回饋的部分能考慮自己內在的聲音。

erik-jan-leusink-HrMD7MngiBE-unsplash.jpg

這篇適用的對象是常常壓抑情緒,覺得自己的意見不重要的人。

自我認同低落的人,多數會向外尋求認同、肯定與評價,即使他把事情都完成、得到前三名、發明創造,他的眼光仍放在「多少人肯定他」來決定。「被肯定」的訊息傳達必須是直接且可證明的,是語言+情感的,光用動作如拍拍肩、微笑或說你很棒(被視為場面話)是不會被收納的。但相對的負面訊息,他人的否定、懷疑、批評卻是任一線索且不需求證他就收納。偏誤的自我回饋,通常把自己認為「有人討厭我」,而不是「多數人喜歡我」或「耶,我把事情弄成功了」。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結:(1)情緒是演化而來的身體反應。(2)情緒可能因無意識心靈的作用而變形。

我說:情緒的意義是我們賦予的,也是一種訊息讓我們傾聽,並進一步去滿足真正需求。

20190605_155952.jpg  

摘要與改寫自《情緒之書》:156種情緒考古學,探索人類情感的本質、歷史、演化與表現方式。木馬文化。2016年。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活動目的:情緒經驗探索

二、適合對象:全年齡。使用的語彙、例子需配合年齡程度調整。

三、人數:適合班級團體、兩兩一組或個人,分享的深淺可自行規劃。

四、活動時間:30-50分

五、活動進行:共有4個部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上篇:【情緒教育課】03-情緒路徑的長短路與認知重構(中)──承接情緒

很多時候,人們常做一種事,就是「與其受人擺佈,不如先發制人地塑造好自己熟悉的角色及情境,然後照舊演,產生熟悉但可接受的挫敗」。

如果當事人習慣當受害者、不願負責,在遇到事件時,他的情緒與認知便會悄悄地往那方面去收集訊息,形成「我就是沒辦法」的解釋,進入「我就是無助、崩潰」的受害者角色,然後照舊演,果然事情或對方就會這樣「如我預期的挫敗我」。當事人往往不知道這是很自我中心的保護,不必面對認知重構的新冒險,所以根本不理會其他客觀或對方提供的訊息。情緒常走短路徑,但其實是熟悉挫敗的老舊長路,除非我們自己撿起責任,並在意識上去走這條新的長路,否則情緒反應不會走上新路。

新習慣養成就跟舊習慣建立一樣,需要時間、多次的累積,每次都可以在情緒來時「變化那麼一下下」,累積久了就會削弱抗拒改變的習性,並逐漸地將想要逃走的意念轉為集中在自己身上,這就是讓自己自在選擇的練習。請多給自己一些時間與耐心。

pexels-da-9983631.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上篇:【情緒教育課】02-情緒的長短路徑與認知重構(上)──短路徑

她一聽,陷入沈默,說不出話,安靜的一分鐘裡她內在小劇場正在演戲,然後難過落淚。我猜得出一些端倪,但還是問她怎麼了?她說不出來。於是再等幾分鐘,等她冷靜,並肯定她「至少我們還在這裡」。我的意思是,過去她總有辦法逃避負面感覺,比如藉口離開諮商室,或者把內在關起來:心不在焉、蠻不在乎。

慢慢地,她終於說出:「我感覺被拋棄」。

引發的關鍵是「態度嚴厲」,跟她以往的家庭經驗有關,她的父母不苟言笑,變臉,接著一連串的侮辱。我請她多說一點小劇場,她說:「覺得自己很難搞」、「讓人失望了」、「每個人都會放棄我」。我指出這些感受其實是接著「被拋棄」自動展延的,不是事實,更不會在我們之間。我說記得上次的情緒短路嗎,現在正是觀察與覺察的好機會。「我們談了這麼久,發生事件就是機會,解開誤會讓彼此更靠近。」

pexels-photo-247314.jpe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接上篇:【情緒教育課】01-有關「情緒障礙」的思考

情緒的產生是人對生活經驗的一種自然反應。情緒產生先於認知面與意識面,類似本能反應,幫助當事人處理一些緊急和危險的突發事件,EX「感到害怕就先逃跑」。另一種是當事人若面臨失去親人、遭遇挫敗等重大事件,失落與悲傷的情緒也能指引自己進行安撫、重整何謂最重要的事物,再讓生活繼續前進。「情緒—反應」的模型裡,情緒是先鋒,理性跟著以較有效率、效果的方式產生相應行為,基本上只為當事人服務,所以也是偏狹的、自私的。

情緒如果過於劇烈,表示當事人認為事態嚴重,然而情緒若一下子爆開,當下的認知/理性會完全失去作用,只能衝動地在「戰/逃/僵住不動(Fight / Flight / Freeze)」的反應三選一。我稱這是「情緒短路徑」,是情緒迅速反應的功能,無所謂好壞,如果你在野外遇到熊(客觀環境),短路模型很受用(害怕就先跑),如果你在百貨公司看到拋棄你的舊情人交了新對象(主觀人際情境),短路模型就很不好用(OO就XX)。因此「接納情緒」很重要,情緒被接住後,認知與意識才能判斷,認知收集資訊,意識加以整合並做出選擇,最終產生「合適情境的行為」。

人們對事件的經驗,就順序而言是「情緒-認知-行為」,是短路徑,適用一般生活選擇,EX:「櫻花好美喔,我想假日去那裡玩。」;而所謂的「情緒調適能力」則是「情緒-認知-情緒覺察-後設認知-合適或想要的行為」,沒錯,過程非常麻煩,「情緒長路徑」不符現實利益,但遇到重大事件卻很需要它──停下來,重新調整,再出發。

本篇先談負面情緒的短路徑。(見圖一)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障礙:兩大類的困難

(一)情緒過量、阻塞、飽滿

系統正常發展,但缺乏應用程式,導致情緒過量(反應過大)、阻塞(堵住、無法作用)及飽滿(壓抑不讓溢出)。有障礙的個體隱約可判讀圖片,但無法應對與消化,圖無法收編成檔案,反而常駐記憶體,影響當下,尤其是負面情緒。

(二)情緒空乏

與過多的內涵不同,另一種極端是「空空的沒有情緒」,這類表現傾向亞斯伯格症的解釋,情緒系統在生理上連結錯誤,系統對於那張圖的意義無法理解,導致不理解自己情緒,也無法同理他人。他們對於複雜情緒或同理的理解常感挫折,若沒有從小特殊訓練,能理解的會更受限,情緒阻塞時會以衝突(破壞行為)、封閉(自我中心)、怪異行為(看似沒有邏輯的行為)的方式出現。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直接命令的勒索,威脅簡單明確,主要情緒是怒氣,發作以權威者居多。更詭辯的勒索,來自受害者姿態的勒索,訴諸無能而引出對方必須HOLD住你的罪惡感情緒,讓自己逃避責任。 那麼,被勒索者與勒索者要如何有選擇?

pexels-karolina-grabowska-5422609.jpg

什麼是「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是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在《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情緒勒索」常見於許多人際關係中,包含職場、親子、夫妻、朋友等。

情緒勒索者可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等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手段,讓被勒索者連結各種負面情緒,例如挫敗感、罪惡感、恐懼感……而被勒索者為了平靜這些感覺,同時也認為是關係裡的責任義務,於是願意提供資源安撫,以滿足對方需求。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