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目前分類:雜誌、網路專欄發表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與人的溝通,普遍靠「語言」傳遞,語言提供精準的訊息,另一部分溝通則靠「非語言」管道,包括:肢體、手勢、聲調、眼神等輔助的小動作,別小看這些動作,它們傳遞情感,而情感才是真正影響溝通的要素。

舉例來說,討論分工時,你常不自覺嘆氣,即使你主動分擔較多工作,聽者也會解讀為「你表面主動,但其實你很不耐煩」。然而,聽者往往不會將「你不耐煩」的訊息回傳,他默默收下,之後特別避開你。你摸不著頭緒,為何你主動積極卻是相反的結果,你嘆了更多氣,又不自覺讓習慣更加穩固,惡性循環。

溝通的小習慣會引起大風暴,上述例子是簡單的,實例上則又複雜很多,我們每個人的小動作自然有其意義,也有心理上的保護作用,要有一份好的關係就必須懂得覺察與調整,才能傳達彼此最真的心意。

我曾與一位聽損案主 M 談話,雖然早明白必有聽覺上的影響,卻仍出現無形的障礙把關係拉遠,每次碰面都令人疲倦與想逃。

2017.7.12.刊登於【NPO公益交流站】:你的對話小習慣是否常引起大風暴?從聽覺困難到人際孤立的溝通陷阱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遇到路上乞討的街友、坐輪椅前來兜售日用品或賣玉蘭花的,不知道你的反應如何?對我來說,屢屢遇見都是一段難熬的歷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憐憫,若老殘婦幼更讓人難受,我想出錢協助,可是,相反念頭是,「他有沒有可能是詐騙?」社會新聞說這是某種集團;另一個念頭是「該出多少錢?」,給乞討者 10 元未免太小氣,給 100 元太多,然而我身上沒有 50 元銅板⋯⋯隨著距離靠近,內心掙扎越高,也不知該怎麼做,充滿不安。交會的瞬間衝突最大,下一瞬間這個人被拋出,隨著遠離他,心理逐漸恢復平靜。

心理學家說:「最初的 3 分鐘若沒有動作,就可能不會有任何行動了。」果然沒錯,事後我總在懊悔,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面對這個處境。這是我的日常經驗,也顯示了助人行為常涉及的 2 個問題:

1. 情境的判斷:對方是否真的需要協助。

2. 助人的代價:本身可以承受的損失。

2 項並非單獨存在。處於社會群體,我們都在顧慮旁觀者的眼光,萬一被騙呢?萬一被拒絕呢?給的錢太少太多別人怎麼想?我們極力避免出糗,行為舉止得宜,態度政治正確,才可避免眾矢之的。情境判斷與行動代價,要考量的太多了,凌駕了個人的原始動機或本能。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年女兒帶母親來諮詢,她說母親憂鬱、情緒長期低落不想出門,尤其父親過世後狀況加遽,母親目前在兒女家輪流居住,也看過精神科、正在服藥,醫生建議進行心理諮商。我看母親其實也才剛 62 歲,不算老,但確實情緒低落、疲憊無力,諮詢開始後都是女兒在說話。我請女兒先出去,讓老人家自己說。老人家滿頭白髮、身形纖瘦、面容柔和、態度有禮,我請她說說自己的近況,她說精神差、體力差。我詳問她的生活安排,她什麼也沒排,兒女都在忙,寄人籬下也不知道做什麼好,不想看電視,常常嘆氣、發呆。我問她的人生故事,她說沒什麼事,成家後工作,一直做,養兒育女,再工作,直到不能做為止,好似你我勞動階級的父母一樣。退休後老伴離世,生活更無意義。她覺得兒女有盡照顧之責,所以即使生活無趣、心裡不舒服也就不說了,直到憂鬱症爆發才頻繁就醫,但她很不好意思總在勞煩兒女。

2017.6.21.刊登於【NPO公益交流站】家有一「老」,如何讓他變成「寶」?心理師教你共創「快樂老人」

2017.7.24.刊登於【科技關懷 臺灣有愛】

pexels-rodolfo-clix-1596882.jpg

老人腳本:老人是誰?怎樣才稱得上「好老人」?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獨立不是僅有經濟上的獨立,還有「心理上的獨立」,獨立並非都不依靠他人,而是正視自己,面對恐懼,提出要求,有些地方照顧別人,而有些地方被別人照顧。信任關係裡原本就允許向對方撒嬌或哭泣,那才是依靠的真義,撒嬌不是示弱,而是讓自己像孩子般的自在與信任一個人。一旦為自己的內在需求承擔,重心就會從外界轉回,得到更多的自由與堅強,也才能真正脫離灰姑娘情結,遇見與自己同進同出的生活關係。

larm-rmah-ViNzZSbzsxs-unsplash.jpg

照顧別人但不被照顧的女強人

女孩很早便進社會工作,她必須賺錢撐原生家庭。在幾段關係的背叛後,她終於懂得在職場保護自己並積極做事,如今她是副店長,可以決定很多事也照顧同事,她們都叫她大姊,生活盡在掌握中。

「那麼,今天想談的是?」我問。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關係」怎麼開始?男孩其實不知道

從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人們開始正視過度保護「性」的結果,讓女孩對性一無所知,遇見性騷擾時將無從反應。換個性別看,男孩也是一樣,被認為該主導性關係,但男孩對性同樣懵懵懂懂,這些該懂卻空白的身心知識,全由一套「性關係的心理腳本」主導了。

經典漫畫《七龍珠》的主角孫悟空,個性善良直率,對性純潔天真,不受賀爾蒙影響,當他長大娶老婆後,兒子也接著出生,神奇的是,他對性仍然純潔天真,他的老師與朋友疑惑對看,互相解釋說:「這…大概是本能吧。」只有動物的性行為純粹是繁衍後代,人類的性關係可是複雜多了,承載著各種社會文化的遺產/遺毒,不僅是本能,也有情感維繫、交易賄賂等功能,它總是暗地進行,不搬上抬面,總以為長大後男孩「自己就知道了」。

這個觀念直到我大學談戀愛仍深信不疑,但哪有那麼神奇?我與女朋友都沒有性經驗,在感情穩定後慾望跑出,那個晚上不禁相擁纏綿。我們都默認渴望,卻只是相擁,穿著衣褲彼此摩差,無法再越雷池。一來我不知道怎麼做,二來也介意「縱慾」、「婚前性行為是錯」的觀念,可是又忍不住,於是繼續相擁纏綿,那晚收音機開著,深夜電台多是柔情音樂,一首接一首,還有整點報時。我們漸漸被睡意侵襲,半睡半醒腦袋失神,慾望缺乏肉體漸漸熄滅,在清晨時分便睡著了。事後有股聲音讓我不敢再縱慾,也怕害了對方(畢竟沒結婚),女友也只能接受(因為她也不知道可以怎辦),我們不懂也無從討論,索性就不再碰了,繼續壓抑。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去之後,你在想,為什麼會這樣,那個人為什麼會對你有興趣?之後的相遇,你不斷從對方那求證,這般的溫柔是怎麼回事,你想,會不會是愛情來了?你想,會不會是伯樂賞識,肯定你的能力?不管是哪一種關係,你突然有了動力,有了歸屬,不再是一個人,對方既然溫柔待之,你也奮不顧身湧泉相報,迅速投入這段關係。

romina-farias-B5LZDN_t_fc-unsplash.jpg

少見的溫柔

即使在一個群體裡,也能明顯感受到你與他們不是同一國的。

你坐在那,有點尷尬,你插不上話題,走開似乎不合群,留下則是孤獨感。你好希望參與,不過好像不可能,因為過去你在任何一個群體裡好像都這樣疏離。你習慣了,嘆口氣,低頭裝忙,等著大家聚會結束。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個廣告是這樣,為了強調網內互打不用錢,在一樓的妹妹打手機叫二樓的哥哥下來領掛號,內容看似誇張卻也間接顯示:手機原是無法見面才使用的替代品,如今直接取代了溝通。科技來自於人性,然也讓人性走上不歸路。LINEFB的即時性也是如此,已讀功能原是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後讓訊號不穩的災區人們一打開就能自動報平安的工具,如今已讀不回是一種人際壓力。

對方為何已讀不回

LINE既然如此便利,對方怎會已讀不回呢?

其實也就是太便利了,面對過量的網路訊息及人際群組,「看」還可以,「回」就傷腦筋、花時間了,索性有人以貼圖替代,讓對話逐漸萎縮,算是廣義的句點。「回」是一種聊天模式,還需打量彼此關係,一般而言不回有幾種原因: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2.10.刊登於【T談談專欄】父親帶小孩自殺,背後原因是什麼?

 

●「攜子自殺」裡的憂鬱與絕望

『46歲投資失利失業的中年男人,長期與妻子吵小孩教養及經濟問題,他與妻子個性差異大,她活潑外向,常參加童子軍戶外活動,他過去是工程師,愛待在家。兩人才剛在電話中大吵,他認為妻子外遇、愛錢及愛慕虛榮,隔天憤將午睡的3個小孩以利刀割頸後自己再自殺,所幸國三的大女兒僅氣管被割破忍痛求生。案發現場留有遺書,男人怒罵妻子:「賤人,妳要自由我就給妳自由,我帶3個小孩走。」。

經調查,他們並不是高風險家庭,過去也沒有兒虐通報紀錄,學校老師也很驚訝,因為平時的親師聯絡、班親會或校外教學,大多是父親出席,感覺上孩子與父親較為親近,但從未聽聞父母不合,孩子上下學也很正常。警方發現遺書長約4頁,沒有交代後事也沒有留話給其他親友,研判男子應是下定決心帶三子女赴死,完全沒考慮過其他事情。』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與閱讀的相關活動日益蓬勃,日前剛好有機會參加一個談話節目,原意是希望我介紹一些讓女性瞭解男性的書籍,並對父職作介紹。但對談過程才發現,主持人沒按照腳本進行,卻習以為常憑著印象與認知與我反映男人的種種現象,主題不斷環繞著男性的情感疏離與暴力行為,說明男性就是這樣陷入自己的窠臼。回來之後我有點悶,似乎去介紹這些剖析男人的書,只為了證明一個「男性自作自受」的結論嗎?

男人的形象是什麼?大家都說男人要改變,怎麼變?我覺得有一些脈絡是需要被兩性瞭解的,如同我們回頭重新理解婦女史一樣。 

DSCN6475

「女生向前走!男生被推走?」

社會結構改變和女性主義運動的崛起,女人也開始投入職場,以知識和頭腦競爭的時代,女人慢慢表現出不輸給男人的長處,甚進而擔任管理職,尤其是21世紀的女性,不再為傳統價值所困,不活在社會或男性的期望裡,她們在各階層發展出自己的聲音和力量。於是,以女性特質為主的性別運動綿延擴展,帶動性別意識的覺醒、自我探索與成長、回歸家庭親子關係。「兩性工作平等法」的正式上路,更是將性別運動落實政策的開始。

女人逐漸向前走,影響帶動整個社會,相形之下,男性既有的優勢開始動搖,並被質疑多年來未曾思考自己該如何進步、成長,因此女性開始問(或者要求):「面對這樣的改變,男性應該如何自處?」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嘿!成功的男人是什麼樣子?是不是達到這個目標或形象,從此就可以快樂自在的生活,得到內心的渴望與滿足?

如何成為這樣的男人?青少年的男孩開始有意無意地思量這件事,也需要別人注意和讚美,於是展開人生第二階段的自我認同。為了更獨立與成長,許多訊息告訴男孩應該要更堅強與自我鍛鍊。 

DSCN2582

我的成長路

青春期的我其實很安靜,卻羨慕那些早熟的同伴,他們看起來堅強、成熟、風趣、受歡迎、知道如何反應。為了讓別人也注意到自己,我開始立志奮發,增強本身的能力,作個好角色:努力用功、鍛鍊情感、不再脆弱、培養興趣、學習男性特質。我的父親是個新好男人,溫和、講理、民主、成熟、具備生活常識(例如會修馬桶),以及會簡單的烹飪。我一直想成為新好男人,但是過程中一直屢遭挫折,我並沒有成為眾人信賴的領導、也沒有滿意的親密關係,甚至找尋不到未來的認同。孤單與挫折,我生命裡常出現的  感傷,不斷重複出現,令人無力招架,只能陷在悲情的感受裡,沒有力量的時候,我退回自己的殼,扳起臉孔,假裝什麼事也沒發生過。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