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張三來求助,他有「密閉空間恐懼」,在電梯、車廂、或機艙內會出現恐慌症狀,呼吸心跳變快、焦慮感急速升高、覺得自己快要完蛋等等…
張三說「那是被困住的感覺,出不去也束手無策」,希望處理這個恐懼症

images (1).png圖為連通管,說明「情緒有它的地下連通水道」

諮商過程中對密閉空間恐懼的認知行為改變效果不彰。
後來發現張三「焦慮」不只是在密閉空間,其他場域也會有,而且主要在「職場人際關係」,面對主管、同事時總是無法好好應對,說不過他們,氣憤難耐,甚至被排擠…有時是張三做錯,他就想,「對啊,好像都是我的問題…」,感到自責與焦慮…
張三的兩場域都有焦慮,互相影響。
張三說比較困擾的是密閉空間恐懼,這讓他無法去想去的地方,可是張三早已有幾個效果不錯的轉移方式,多數時候找人陪說話就能大幅降低焦慮,他要的是「克服它」,不要逃避。
如果你是心理偵探,你會怎麼想?接下來怎麼談?
自訂樣式素材
張三想解決密閉恐懼,可摸不著邊際,若使用認知行為療法,能抓到認知謬誤:「完美主義」。張三希望完全克服、不要逃避的這個絕對性(不成功、便自責)才是反而給他壓力的原因。
但僅僅只是這樣,是治標不治本,「焦慮」情緒一定有原因,不會莫名產生。
「焦慮」,情緒的內涵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失去控制的恐懼」
張三對空間密閉的形容,比較像是「困擾」,實際上還能得過且過(因為還是有方法應對,並非一開始所說嚴重到窒礙難行)
強烈的失控感,真兇應另在他方。
情緒的連動像是地下水道,焦慮如果在意識面被阻擋,它會從另一通管露出頭。
「被困住的感覺」是情緒,它被密閉空間類似的「物理感」引發,所以恐慌,張三只看見自己被困在密閉空間,因此解釋這是他對空間的不舒服。可是這很無解,這是公共空間,他也不能改變什麼,越來越無助。
「作夢」也有類似性質,白天意識不能解決的,連通作用會在晚上利用夢的換裝,繞過意識面,顯現相同的情緒困境,宣洩部分情緒能量,提醒當事人正在卡關。
好,我的意思是...
張三的恐慌原因來自「原初戰場」--職場人際關係的焦慮。
後來追問細節,那是張三長年應付不來、溝通無效所累積的挫折、生氣,每天都有,他都在忍耐、壓抑。
張三有朋友可以傾訴,但他調解情緒的速度遠不及累積的部分,而環境一直沒改善,無法抗衡,於是他開始自責,覺得被困住(為了錢不能辭職)很無助。
職場情緒不是一次巨大的鯨吞,而是長期蠶食的累積,加上張三習慣忽視與壓抑情緒的,在某次關鍵性事件中一次引爆,事後他的憤怒與挫折連動了密閉空間恐懼,能量往那裡抒發。
他只看見眼前的空間困局,大腦解釋他的憤怒與害怕源自空間,於是往後都在密閉空間鑽牛角尖,又由於解決不了,後續再產生預期性的害怕。密閉空間是「二級戰場」,朝空氣揮拳,無濟於事,失控感更加深。
情緒為什麼還會分戰場呢,有點類似「不敢打老虎,只敢打蒼蠅」的狀況,張三對職場人際沒輒,壓抑、否認、自責歸因,卻轉到密閉空間去煩惱,以為把這個毛病改掉就好了。這多發生會比較顧慮他人感受的人身上。
#晤談方向:
密閉恐懼不是真議題,是被職場人際轉來的,源頭的焦慮之火沒處理,最前端的密閉表象就會持續且逐漸嚴重。
1.空間密閉恐的轉移、事前預備
現實問題仍要處理,我們先分析密閉空間的性質,做事前準備,增加「控制感」。
例如電梯時間短可以心裡默數、在車廂裡可以分段計算每個車站的時間(真受不了就在下一站下車)、找人作伴聊天轉移或自己開車。
這部分不過度鑽研,夠用就好,不必一定要完美克服,把剩下的力氣回到原初戰場。
2.試著改善職場人際:
(1)「做自己」的含義:
做概念釐清,不是全部的人而是哪些人讓我們頭痛?
需要與人合作時要怎麼調整,哪部分是自己的私事不需要應對。
同事不是朋友,合不來不勉強。
(2)實際做法:
阻止同事不禮貌的說話,可以好好講,也可以做不同程度的反擊,若口才不好,乾脆不要做任何回應--「只對那個人沉默」是很重的反擊法。
如果需要合作不得不做時,對特定的事該怎麼反應,也可事前預排與練習。
更詳細的心理部分需要深度晤談,現在重點是藉由分析因果,事前準備以抓回部分控制感,並往活得自在、有自己的選擇前進。
只要先恢復到即使遇到困境也會想「此刻的我可以做些什麼?」,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仁廷心理師 的頭像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