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簡單的事讓兩人吵架,你怎麼看?
是A中邪?還是B下蠱?總之,一定是某個人的錯?
其實,溝通障礙也許只是「溝通過程」有誤

/tmp/php4VhXoP  

那張桌子放著未成熟的桃子、李子、梅子

A:「請你把那個好吃的拿來…」
B拿李子過來
A:「你這87,好吃的是桃子啊」
B:「你不說我怎麼知道」
A:「這大家應該都知道」
A、B兩人大吵

一件簡單的事讓兩人吵架,你怎麼看?
是A中邪?還是B下蠱?總之,一定是某個人的錯?
其實,溝通障礙也許只是「溝通過程」有誤
問題在哪?
1.「語意不清」
「那個」、「好吃的」,到底是指什麼?代名詞很主觀,只有A本人知道,除非(1)AB是好友,有「兩人默契」,一致認為桃子好吃;(2)「群體共識」,如:大家都公認好吃的是桃子。
(1)(2)是看不見的資訊,由人際社交中累積,(2)也俗稱「社會事」,是社會共認的規矩,由前輩告知,或你碰壁後得知。
但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懂,所以語意不清很常見。
2.「懶惰的用法」
坐對面的同事:「你這個公文這樣寫有些問題…」
你:「什麼問題?」你想是上午交的公文,但怎麼現在才說
同事:「我看了很多遍,長官大概也會這樣想,沒錯,他會退。」
你:「什麼?什麼?那怎麼辦」
同事:「你說的對,馬上過來,一起去面對。」
你大聲地對他說:「你到底在說什麼?」
同事抬頭,把電話筒放下,「你在說什麼?」
人類愛說話、喜歡對話,但一般口語常省略主詞與受詞,到底是誰在對誰說、意指什麼,常常造成誤會與笑話。
3.「知識」
就算你知道桃子好吃,也得知道怎麼分辨「誰是桃子」,未成熟前的李、桃、梅令人傻傻分不清楚。不過知識問題好解,是看得見的資訊,一目了然,比較容易學習。

以上,都是溝通過程的隱形障礙,若不察,很容易進入譴責誰中邪、誰下蠱的心機層面,認為對方在裝傻、很故意,然後雙方產生情緒,最後變成情緒戰爭。
讓我們練習不厭其煩地說明細節,把要表達的意思具體講清,在指責對方之前再確認一次訊息傳遞,減少彼此誤會,即使真的要吵架開戰,也能理直氣壯。

/tmp/phpZpyQaR/tmp/phpznHj2S/tmp/phpXWed1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仁廷心理師 的頭像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