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故事都帶著評價與被評價,包括自己的故事。

傾聽案主故事,其實是聽他對自己故事的評價,並從評價裡的情緒推敲原來他想要什麼、發生了什麼那個他真正關注的部分。

脫離自我評價的故事是非常態的,案主隱藏著對自己的某種狀態,例如沒有評價的故事,像是沒有導演的紀錄片,冗長且無趣,只是觀察者的細節報導,這可能是亞斯人的敘說。配合型被動的亞斯因缺乏自我感,他們的分享是報告故事,狀況好時說很多細節,狀況不好時則記不起來,他們總用「好像」、「大概」來形容,彷彿過去都不是自己做的決定,行為理由不明。對應方式是主動問與傾聽,從行為細節中推測他可能的內在狀態。

「敘說型態」跟「症狀」的意義相同,是因為人們企圖隱去/逃避困境,於是心理能量改由別的路徑竄出,晤談時可做初期評估之用。

故事的敘說型態上圖  

通常我會在初談或前3次的諮商中,請案主「自我介紹」,聊聊「個人簡史」。

通常也會發現案主不知道怎麼介紹自己,彷彿從來沒想過(沒被問過)這件事。

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呢?可先假設是面試過程中需要的自我介紹,試著說看看吧。

一個人如何描述自己?

「自己的故事」是自我概念最主要的整理與評價,「故事內容」是常用的評估項目,另一種則是「敘說型態當事人是帶著什麼態度說的」。

 (一)帶著自我評價

所有的故事都帶著評價與被評價,包括自己的故事。

無論故事內容是否整理過,即使雜亂無章,情節與段落還是有其評價,而且是情緒性的評價。例如當事人說:「我做的並不好」就是一種自我評價。

評價/情緒存在很重要,才能主導認知走向,讓故事是生動的、有能量的、源源不絕的,聽者會明白那是朝向某個方向發展,不管評價是正面或負面,總是流動滾向一個主題,通常就是當事人關注的點。

帶著自我評價的故事特例的是「憂鬱」,它讓故事原地不動,圈好屏障,然後在其中炒固定舊材(不是個人歷史材料,只是某種模糊壞感覺),重複自貶、譴責、畏縮,是唯一看似在說,卻絲毫不會動的故事。

傾聽案主故事,其實是聽他對自己故事的評價,並從評價裡的情緒推敲原來他想要什麼、發生了什麼那個他真正關注的部分。

(二)各種特殊的敘說型態

脫離自我評價的故事是非常態的,案主隱藏著對自己的某種狀態,諮商初期可以評估此線索以粗估案主的內藏需求。

1.沒有自我評價的型態:

沒有評價的故事,是沒有導演的紀錄片,冗長且無趣,只是觀察者的細節報導,聽者沒幾分鐘就想打瞌睡,覺得「與我何關?」

一種可能是亞斯人的敘說。配合型被動的亞斯因缺乏自我感,故時而無感時而混亂,情緒不能用,他們的分享是報告故事,狀況好時說很多細節,狀況不好時則記不起來,聽完後一點也不明白他要表達什麼。他們在回憶過去時總用「好像」、「大概」來形容,彷彿過去都不是自己做的決定,行為理由不明。對應方式是主動問與傾聽,從行為細節中推測他可能的內在狀態。

另一類缺評價的故事,來自邊緣性人格的冷漠型。他們的故事內容通常偏向悲慘、孤單、令人憐憫,不過當事人卻毫無反應,覺得還好,好像不是自己的事一樣。有的冷漠型一見面就把重大祕密說出,然他沒有要建立關係,可憐的際遇卻不帶情感(內在冷漠且防衛),說出秘密只是種自我告白,並非關係信任所帶出,他只是要有人聽。

與亞斯人敘說的區辨是,邊緣性人格的敘說即使看似冷漠,聽者的情緒仍會被牽動起伏,因當事人的潛意識仍然在傳遞情緒。

2.壓抑情緒的型態

邊緣性人格冷漠型的故事是隔離情緒,看見了也冷漠對待,然一般普通的情緒壓抑型態,是覆蓋無法處理的負面情緒,平常就滿水位,在說故事的同時很容易一碰就傾巢而出。有的類型會帶社會面具,帶著笑臉說悲傷故事(或禮貌面具說憤怒故事),減輕被拒絕被嫌棄的可能,不過碰對了一樣潰堤。

「輕輕一碰就哭/怒」,表示當事人的壓抑層次在下意識,平常忍得很辛苦,會一邊說一邊哭/怒,或者必須哭/怒完才能說。

聽者不需擔心這些湧現的情緒,盡量讓他們安心宣洩。不要害怕被淹沒,因為不會怎樣,你是接納,而不是企圖幫他們解決情緒。

此型態相對是單純的,只是代表「有情緒被壓抑」,多數會與其他型態共存。

3.情緒短淺且跳TONE的型態

這型態有豐富情緒,敘說時生動有趣,然情緒多短淺(沒有複雜深遠的情感),故事則呈散狀情節、沒有主題。這屬過動症狀的敘說型態。過動症若偏向注意力不足的那端,敘說時茫茫然,好像想做什麼卻力不從心,故事一樣散狀無主題。

這類型的對應就依著他的節奏進行吧,問、聽、跳,問、聽、跳

4.沒有與聽者連結的型態

故事是說給人聽的,說與聽之間定有回應與連結,若你以為關係很好卻感受不到連結感,有忽遠忽近的違和,多數都指向是亞斯人所敘說的型態。

在掌握型主動的亞斯人身上,他會說一大堆他所發現的規則與現象,講的很激動,他其實是信任你,但你聽的很有距離(甚至厭煩),因為這是「以自我中心觀點覆蓋對話」的敘說型態,他認為一切都可控制,只是要說給你聽,不是對話。少數敘說雖帶有情緒,一來種類單純(以憤怒、憂鬱居多),二來情緒出現跟現場還是沒有連結,比較像是他過去殘留未完的繼續。亞斯人在敘說時,就事論事會很清楚,是非絕對,但轉到「人際領域」時就會常常卡關,常有誤解與被誤解。

儘管沒有感覺到連結,還是以聽為主,他們有被傾聽的需求。

PS1.4.亞斯人的敘說型態,主核心是缺乏連結感與回應;配合型被動的亞斯人反過來則不太會說,反而要多具體發問。

5.完全放空的型態

邊緣性人格的解離型。嚴重創傷導致身心都是空的,無法處理情緒而身心分離(逃走的空城狀態),連故事內容也是片面與表面的,無法串成故事。

這類型不用急著要他說什麼,可以非語言建立友善關係或先指導應付急迫的現實壓力。

6.操控的型態

邊緣性人格的焦慮型。擔心「被拋棄」所產生的焦慮而以敘說進行操控,視你的反應而設計/決定要釋放多少情節,操弄語言遊戲(包括誇張、撒謊、勒索),改來改去,不能承受負面情緒,久了也不相信好事。他希望你主動完成他的想望,但自己絕不承認(以免被拒絕)。

與這類型講話不要太急,以免被主導節奏,穩定回應並把焦點放在他身上。

7.一直說別人事的型態

邊緣性人格的無助型。一直說別人對他怎樣,以受害者自居,不敢直述己見(一部分也因缺乏自我感)不扛責任,又分為令人想幫他的依賴者與令人討厭不想理他的被排斥者。

此型同樣不要太急,多覺察自身情緒與穩定,以免反移情影響,持平回應給予肯定,就事論事。

PS1.5.6.7.邊緣性人格的敘說型態,主核心是隱藏自我或根本沒有自我,並被情緒主導行為。

8.自我放棄的型態

憂鬱傾向,無助絕望,嚴重的憂鬱是自我放棄,所有的能力都擱置,所有的故事都不再前進(也無力自殺)。

談話以陪伴、建立連結為主,他不說就你說吧,讓他容易認識你,並等待引起興趣的時機。

 

「敘說型態」跟「症狀」的意義相同,是因為人們企圖隱去/逃避困境,於是心理能量改由別的路徑竄出,「分類」的意義並非僵化的標籤與排除,而是便於我們思考,若持續不管症狀則會產生負面循環引發更多症狀,甚至內化,EX:有可能『亞斯+注意力不足+憂鬱或思覺失調』的連鎖複合反應,此時便要區辨順序並同時處理源頭,通常會是『亞斯特質>>注意力不足症狀>>憂鬱症狀或思覺失調症狀』,亞斯的情緒受阻是源頭,混亂而讓注意力不足,不足導致成就低或人際互動差,最後自我譴責內化為憂鬱。

人類心智是複雜的,然在治療立場上或許優先考慮一件事會比較撥雲見日:『當事人究竟怎麼了?他想要/需要什麼?』,從此角度切入,知悉人性,就比較不會被互相纏繞的行為表象所迷惑,而理出一個協助的方向。

故事的敘說型態下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