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憂鬱:那些走出憂鬱隧道的人們教我的事》作者田中圭一是日本漫畫家,同時也是全職上班族,在30多歲時因為工作的關係而開始感到被「謎樣的痛苦」吞噬,日復一日感受到不明原因的恐懼和不安,對任何外在事物逐漸失去感受,即便看了醫生,吃著控制情緒的藥,卻因為擔心身體需求越來越多藥量而擅自停藥(※瞞著醫生擅自停藥是非常危險的!),病情始終無法好轉。書中除了他自己的經歷外,也採訪了十多位同樣被困在憂鬱隧道的人們,透過平易近人的漫畫形式,重現他們走過憂鬱泥淖的故事。
我將本書的幾個重點條列摘錄並重新編排,發現有兩個特點是閱讀前需要知道的:(1)本書從職場憂鬱症的角度出發,也就是多數人在進入社會職場後,以「工作中的角色」取代自己,過度消耗所引起的身心失衡,因此作者給大家信心,這個部分是可以自己調整的,因為「你有權力可以不要這樣」。也請留意這與較嚴重的心靈創傷(家暴、性侵、霸凌等無力抗拒的情況)並不同,嚴重創傷者需要心理治療的幫助(2)每個人走出憂鬱的方式不同,並非一定要如何才是正確。底下所列的改善只是建議,你也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一套,重點在於:不要被動承受。
取自博客來網站
一、憂鬱症症狀
(一)身體動彈不得
1.謎樣的痛苦與害怕
沈重。日復一日、毫無間斷、糾纏不休的恐懼與不安。
2.無感
身心思考一片灰,彷彿被渾濁的透明果凍包裹,大腦昏沈、晃神(注意力渙散、記憶模糊、閱讀文字進不去無法吸收)。
(二)在工作上惡性循環:ABCD─循環到A
A.只是喜歡「工作中的角色」。被需要(過度負責),完成職責任務,過度消耗。
B.但是做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勉強自己、配合別人),壓抑情緒。
C.出錯。別人不滿意、被抱怨。
D.對自己感到厭惡(自己都討厭自己)+憂鬱症狀。
(三)其他表現
1.嚴重晃神
做不合時宜、場所的事,有的甚至因晃神而受傷。
心靈的疲勞轟炸;要每天喝酒,不喝無法入睡;兩眼完全無神。
大腦逼身心超過極限工作,結果反撲爆出奇怪行為。
2.認知偏差
解讀或詮釋擅自認定,並做最壞打算。EX:被兩三個人討厭就以為是全班都討厭自己。
3.隱性憂鬱症的人
喜歡工作、認真努力過頭,不留餘地給自己的人、壓抑情緒。前期十幾年都沒事,直到某一天告一段落後突然放鬆,累積十幾年的疲倦感傾巢而出(EX:過份奉獻的老師或家庭主婦)。
二、容易引發憂鬱的過去影響
1.父母評價、父母離婚等過去創傷會影響思考模式,封閉內心。EX:當情境陷入僵局時,我就是那個應該退出的那個人(比被別人逼退好)。
2.過去創傷的壓抑(關係失落、親人死亡),並用忙碌麻痺自己,結果連痛苦的感覺都沒有。
3.被害妄想性格,容易負面解讀(過度操心,預測未來的不幸狀況)。
4.小心「社畜體質」:指的是無法違抗命令,無法反抗權威,接受重度勞動,有如奴隸般的員工。
5.自我厭惡,或少自我肯定,變成以工作貢獻、被需要、被利用做為肯定自己的價值。
6.容易憂鬱的特質:超級認真、心眼小但個性積極、責任感強(乖巧)。惡性循環後會認定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失去自信、自我厭惡。
三、簡單三步驟
1.接受原本的自己。
2.拋開未做先否定的認知。
3.鼓勵自己,找出正向意義的一面。
需要改變的決心與生活紀律(每天早起時對鏡子裡的自己鼓勵加油)。
取自博客來網站
四、詳細步驟:改善憂鬱症的認知及作法
(一)行動:包括個性在內,試著做一些改變自己的行動
1.逃離現場,遠離壓力源
EX:請假、調職或離職。逃走沒關係,可恥但有用。
2.換個環境調整心情
EX:登山,看看開闊的視野。
3.從其他角度重新觀察自己
寫日記:養成較高的視角客觀看待事物的習慣。分成兩部分對比:客觀事實「發生了什麼事」:主觀感想「自己的感想」,以1:1的比例寫下來。一個月後再對照觀看,發現自己解釋上的誤謬。
4.運動
讓大腦休息,傾聽身體的聲音,主導權還給身體,從運動韻律恢復身體機能,引導大腦的失衡。EX:深呼吸的練習、各類不比輸贏的運動、武術。
(二)認知上的調整
1.不安是無法消除的,擱置一旁,學習共處。EX:投入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減少不安。
2.以修復心靈故障的心情去看醫生。憂鬱是心靈的癌症,放著不管是會死的,如果只認為是感冒,大家可能會視為小事。
3.憂鬱是自我厭惡,故「找回健康的自戀」是關鍵。
4.任何事都做最壞打算的人,其實是存活率較高的人(負面思考是正常的),給自己一點鼓勵。
5.對情緒順其自然,原本就有高低起伏,不需刻意一定要扭轉心情。情緒低落時,不做無謂的抵抗,做些適合自己的事就好了。
6.不要想一手包辦,減少「認為這是我的責任」。
7.懷疑「自我厭惡」的感覺:不要認為自己消失就好,有時候其實是客觀情境的問題。
(三)尋求支持
1.尋求「有人需要的喜悅感」、「有穩定工作的安心感」、「有人關心我知道我的逞強、努力、痛苦」。
2.找書來看,尤其過去也得憂鬱症的人寫的書,瞭解痛苦的人不是只有自己。
3.請身邊的人以客觀角度提醒你:「事實不是你想的那樣」。
4.如果身邊沒有可以支持的人,先從事可以得到小小成就感的某件事或興趣、寵物、登山等社團,反覆回味實際感受自己被需要被稱讚的瞬間。
(四)尋求治療
1.從醫師/心理師那,將自己莫名的狀況得到有條理的說明,並理解自己內心需要的是什麼。EX:渴望有理解自己的朋友。
2.釋放情緒
用主觀視角重新詮釋事件,讓童年的自己的聲音(我好孤單、我好寂寞)被聽見,告訴他哭/說出來也沒關係。主觀回憶是自己的視角,正面的、感受性的,客觀回憶是從上往下的全景、旁觀者角度看他人的故事(EX:作夢視角),悲傷情緒仍封印在內心,未解放。
童年時不得已封閉真正的想法,現在已經長大了,原諒童年時的自己、解放自己、肯定自己吧。傾聽聲音,接受自己,想要朋友就去(而不是否定感受地選擇孤立)。
3.治療目標
(1)能肯定超越過去痛苦的自己。感覺自己被需要。
(2)工作上,遠離否定自己的事物,接近肯定自己的事物。找到需要我的場所及人們。
五、注意憂鬱症的復發期
長期壓抑的結果,身體會有慣性,在面對新情境或疑似創傷情境時,會自動反應,改變需要容許它/身心去嘗試幾次,然後才會知道「完全不需要這個反應了」。憂鬱症也是,會一進一退(類似走五步退三步),然後整體會越來越好。
「復發期」是可以藉由觀察抓到每個人的關鍵因素的,通常與外部因素有關。EX:溫度遽變(過敏反應也是這樣)、腸胃、血液、生理期、賀爾蒙失調等身體因素。瞭解自己的點,不安會消失,才能與之共處。(需留意:外部因素不包括家暴、霸凌、性侵等心理創傷,這些另當別論,請尋求心理治療)
六、結論
讓自己產生好的循環:
小小的積極,召喚小小的成功,取回小小的自信,產生小小的好奇心,喚醒小小的直覺第六感,引領自己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