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既是一個系統,人際互動如此複雜,暴力行為問題可能只是結果,並非原因。從上述故事裡我們或許也能明白,打人固然不對,但從系統來說,互動的各個角色都貢獻了什麼,各有嵌合,讓家庭系統裡的壓力累積、爆發、擠壓、爆發。若家庭處於弱勢,系統本身也不穩定,家人間彼此距離太近、太緊、共依存,是生活不得不的方式,壓力向內擠壓,造成支持與傷害(抹滅個人自主性)同時發生,心理矛盾。

如何協助一個家庭系統,不是塑造對立,而是協助弱勢。家暴中打人的有法律責任,去刺激情境的也有相對的倫理責任,而受傷最重的總是孩子。事實總是錯綜複雜,案主或家庭本身可能有未解決的議題,必須從系統考量,讓雙方平衡,受暴者有保障,施暴者也得到協助,再來談系統內的改變。

【諮商小說】「家庭暴力的生態與動力」(下) 受暴者有保障,施

(四)「協助個人,還是協助家庭?」助人者的思考。

暴力行為在家庭發生,為遏止「家醜不外揚」及「家務事外人不能管」的傳統束縛,113保護專線推廣已有成效,有些受害者懂得自我保護,但有些仍不願求助。這些不求助的對象,並非甘願被暴力相待,而是他們不想離開「自己的生態」。

「生態系統Ecological System Theory」,由Bronfenbrenner在1970年代所提出,意指人與環境的互動,以同心圓的概念劃分四層,包括生活條件、直接的關係(EX家庭、親友、師長)、間接的關係(EX學校方針、社區連結)及社會文化政治因素等。這理論重點有兩個:1.人生活在脈絡裡,才有其意義。2.壓力的概念並非源自個人而已,有時候是系統間的不協調、不適應。例如:我們與父母輩的價值觀不同,兩方衝突造成壓力源。

受暴者通常是弱勢的一方,如小孩、婦女…因此家暴防治在推行之初,特別重視「受暴者的人身安全」。對於小孩,尤其未成年,會帶離不適任的父母另行安置,對於成年婦女,則尋求庇護所,而施暴者呢,訴以法律制裁,嚴格宣導「打人就是不對」。然而暴力尚有很多形式,包括行為的、言語的、經濟制裁、冷暴力、強制性關係、限制行動自由、情緒勒索都算。

家庭既是一個系統,人際互動如此複雜,暴力行為問題可能只是結果,並非原因。從上述故事裡我們或許也能明白,打人固然不對,但從系統來說,互動的各個角色都貢獻了什麼,各有嵌合,讓家庭系統裡的壓力累積、爆發、擠壓、爆發。若家庭處於弱勢,系統本身也不穩定,家人間彼此距離太近、太緊、共依存,是生活不得不的方式,壓力向內擠壓,造成支持與傷害(抹滅個人自主性)同時發生,心理矛盾。我們不能只用個人適應與病理醫療的視框了解家庭與家人關係,夏林清(2012):「家庭做為一個社會內部的基本單位,還同時承擔住多層次、多面向社會系統的作用力量…「母子盒」(Chinese boxes )是用以形容人的經驗世界是具有階層性、遞迴性的,人與體制系統的關係就猶如母子盒般,每個個體都是各種層次之組織的一部分,社會力量(social forces)將交錯疊置與滲透作用到家庭之內…」。社會期待、資源缺乏、經濟弱勢、家事勞務及溝通欠佳,長期抑鬱情緒,最後才引發其中一種方式:彼此攻擊、暴力宣洩。

從這個角度,我們一起來思考,面對家暴,除了法律上的「受暴者安全」及「施暴者責任」之外,助人者還能作什麼。

施暴者的自省困境:也需要支持

有些訴諸行為達成目的的施暴者,其實是隱藏性的弱勢,暴力通常是最後手段,換句話說,「除了打人,他什麼都沒有」。然而暴力威脅一旦有效,逐步會演變成習慣。對於這些心理機制,施暴者是困難覺察的,他會外在歸因,認為別人害的,以合理化、淡化、否認來求心理上的免責。『協助施暴者承認錯誤是第一步』,之後是『如何協助覺察與改變』,僅有法律懲罰,會讓要改變的人面對層層高牆,無奈與無助。

一旦使用暴力的人,環境不會給予支持,反倒貼上標籤難以脫身:「打人就是不對」、「一旦打人了,日後還是會打人」,這些話是對的,但若是助人者角色,就需要協助施暴者破解這行為模式。僅是禁止,並不能永久有效,如果沒有探究與創造新的溝通模式,情緒累積後依然會爆發。

要讓施暴者改變,讓他感受獲得理解與安全仍是最重要的,接受心理諮商會是好的選擇,在支持下開始探索他自己,同理那些衝突背後的苦,發現造成暴力的脈絡與行為循環,破除暴力的信念與衝動,從憤怒、痛苦、麻木到覺醒,從無助到了解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助人者的思考

如何協助一個家庭系統,不是塑造對立,而是協助弱勢。家暴中打人的有法律責任,去刺激情境的也有相對的倫理責任,而受傷最重的總是孩子。事實總是錯綜複雜,案主或家庭本身可能有未解決的議題,必須從系統考量,讓雙方平衡,受暴者有保障,施暴者也得到協助,再來談系統內的改變。

社會上對於受暴者的資源與支持較多,很容易二元劃分:「壞人與可憐人」,結果多是讓施暴者(權力大或拳頭大)陷入社會群眾的韃伐。助人者自己需要察覺,不要太快掉入是非判斷,不只是夫妻,親子關係也是,會暴力小孩的父母是施暴者也是隱藏性的弱勢。我們雖可以保護受暴者離開那個環境,然而他不一定想離開,因為那是「他的生態」,他渴望改善,離開是逼不得已,對施暴者也是。

彭南元法官及她的調解委員會

目前家事法庭有些法官與團隊已多年耕耘這個方向,尤其是「台北地方法院的彭南元法官及她的調解委員會」。家庭是一個生態系統,不是單以法律作防治主軸,若僅是如此,達成目的後,這個家通常毀了,關係也永久破壞。他們加入對施暴者的助人服務理念,萬一夫妻關係不能維持,不相愛的兩人還是能當合作的父母,給予小孩心理安全、成長陪伴。另一個資源,呂旭立基金會接政府案在民國93年成立了『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服務對象主要是婚姻中的男人,協助他們處理家庭衝突,並提供法律諮詢,及早預防家暴發生。

 

參考書目:

《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夏林清,2012,財團法人導航基金會。

【創作聲明】

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分為兩個形式,〈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強調某些類型、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諮商故事〉則以心理師自身經驗為省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