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最後課題是老年時期的「整合VS絕望」。老年退而不休,人對自己一生的成就是否滿意,是否能整合為有意義的故事,是他要面對的議題,否則老態龍鍾,暮年什麼事也不能作,迎接的只有死亡與絕望。

可隨時代改變,老年的閱歷與智慧不再被重視,年輕被強調、年老被貶低,沒有客觀成就、沒有資產遺留的老人,通常會被視為沒有用的人,「養老」一詞即有失能、過時與多餘的隱含,人微言輕,只能乖乖接受子女的安排,甚至是安置。

怎樣讓老年覺得有價值,順利地面對最後課題,一是讓他保有自己的關係圈,二是自主性,他能決定且有行動力,這些原本就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老年更要如此。

DSCN2580  ---

中年女兒帶母親來諮詢,她說母親憂鬱、情緒長期低落不想出門,尤其是父親過世後狀況加遽,母親目前在兒女家輪流居住,也看過精神科正在服藥,醫生建議作心理諮商。

我看母親其實也才剛62歲,不算老,但確實情緒低落、疲憊無力,開場至今都是女兒在說話,於是我請她先出去,讓老人自己說。

老人滿頭白髮、身形纖瘦、面容柔和、態度有禮,我請她說說自己的近況,她說精神差、體力差。我詳問她的生活安排,她什麼也沒排,兒女都在忙,寄人籬下也不知道作什麼好,不是很想看電視,常常嘆氣、發呆。我問她的人生故事,她也簡單回答,成家後工作,一直作,養兒育女,再工作,直到不能作為止,好似你我勞動階級的父母一樣,退休時沒老伴,生活無意義。她覺得兒女有盡照顧之責,所以即使生活過得無趣、心裡不舒服也就不說了,直到憂鬱症爆發才頻繁就醫,但她很不好意思總在勞煩兒女。

當一切資源或支持系統都不復見時,我都會特別問有關「信仰」的事。還好,她有基督信仰,去教會多年,直至兒女家輪住後,她們就不讓去了。她們是原住民,女兒覺得要回歸部落祖靈,因此反對母親參加,而她因體力差自己要去也困難,就這麼放著幾年了。

「那麼,還有在禱告嗎?」我問。

「有,還有,可是漸漸地沒感覺了。」她回答。

既然她相信,我就鼓勵她繼續,這是心理動力。我們討論如果可以再去,她想要怎麼去,去附近的哪一家教會,她能找嗎?願意進去嗎?如果不方便出門,她可以怎麼禱告,上帝必會聆聽。我稍微借用上帝之名,說上帝也一定希望你跟祂保持連結以獲取更多力量,我用了很多教會術語,於是她問:「那醫生你的信仰也是」,我不諱言說,「是啊,我也是信上帝的。」

之後她眼睛一亮,正視著我,似乎燃起一線熱情,她說:「這一定是上帝的安排。」她想回到教會。生活有目標最好,我們約定繼續談,把次數用完。 

結束後,我與外面等候的女兒摘要晤談內容,她搶先跟我抱歉母親一定很廬很番吧,常常自言自語,我沒答腔,告訴她若要解除母親的憂鬱,最好先順從她,想作什麼就作什麼,既然她想去教會不妨支持她繼續去。女兒一聽皺眉頭,敷衍應對。臨走前她又過來將我雙手緊握,表達感激,表示遇到我真好,我也緊緊回握,說我也期待著。

可是下週卻發現她們把晤談都取消了。起初不解,後來才猜可能是女兒主意,原本要我勸母親樂觀看開,卻沒想到我的鼓勵違背她的信念,反而不讓母親來了。 

 

老年對自己一生的成就是否滿意,是否能整合為有意義的故事,是他要面對的議題,但隨時代改變,老年人的閱歷與智慧不再被重視,年老被貶低,沒有客觀成就、沒有資產遺留的老人,通常會被視為沒有用的人,兒女如果真的也使其「養老」,像故事中的女兒以為替其決定與安排是孝順,卻可能使老人接受了自己失能、過時與多餘的訊息,人微言輕,什麼事也不能作,只能「回憶過去」,只能被安養,一直回憶與看著身體退化,起先是憂鬱,再來的是死亡與絕望。

怎樣讓老年覺得有價值,順利地面對最後課題,一是讓他保有自己的關係圈,二是自主性,他能決定且有行動力,這些原本就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老年更要如此。

具體的作法是:

1.協助他的自主,而不是拒絕他去做。

老人家想去散步,但也有容易跌倒的風險。協助自主的意思,是討論如何避免跌倒,或短時間短距離的散步,或有人陪同...協助完成他的想望,而不是認為老年失去判斷與行動,乾脆不要出門最好。

2.遇老人固執怎辦?

老人固執若無危險性,仍尋第一點協助完成,比較令人擔心的是,他執意要進入危險情境,例如散步非要繞完公園三大圈,或執意要繼續工作為兒孫賺錢,明顯超過他的體能。此時(1)先理解此舉對老人的意義為何,有無取代方案但同樣意義的(2)尋第一點協助完成,討論危險性與保護措施(3)他非做不可,則後輩要一起陪同,如陪著他繞或一起工作,「同生死共進退」,對他說「你不休息我不休息」。

「信仰」的心理動力可以是老年的依靠,好的宗教團體擁有上述兩條件,我習慣針對老年探索他們的信仰,甚至討論死後的世界。不過這個經驗倒是讓我學到,老年諮商,還是得把掌權者及主要照顧者拉進來,鬆脫他們的價值觀,慣被照顧被決定的老年才有新的空間與機會再度擁有自主。

 

【創作聲明】

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分為兩個形式,〈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強調某些類型、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諮商故事〉則以心理師自身經驗為省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仁廷心理師 的頭像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