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來辦公室時,同事提醒我保健室轉介的學生已在等候,「剛剛他在那裡低頭一直自言自語。」學生看過精神科需服藥,所有觀察皆導向一個精神不穩定的可能。學生高頭大馬,高中是橄欖球隊的,嗯,我想有事時應該打不贏。我請學生進來晤談室,有長期諮商的心理準備。

諮商很少短期有效果,何況我們文化習慣久病到撐不下去才不情願去看醫生,導致所反應出來的行為通常是壓抑過久的變形,被扭曲的心結光是要辨識、理解就得花不少時間才能看到全貌。逃避越久心結越發酵,諮商期就越長。

但這個故事很神奇,因為談一次學生就復原了。真是簡單的諮商,需要好好研究怎麼回事。

andrew-neel-JBfdCFeRDeQ-unsplash.jpg

焦慮的心結

學生懼學,不想來學校,從週日晚上開始焦慮,睡不著,不想進校門、不想在課堂,一整個不想與這個學校有關。可他還是得來,否則被記曠課,在校時他如坐針氈、心不在焉、不想講話,一直一直在想不知道是什麼的事情。放學鐘響他鬆口氣,像監獄放風一樣逃回家,接著緊張隔天的上學,直到週五下課他才真有解脫,有笑容,自在地過兩天。然後,週日晚上又開始焦慮睡不著,周而復始。他看過精神科,醫生給憂鬱症與助眠劑的藥,他說吃了更糟,也逐漸失去效果。

懼學的原因是什麼,學校內的什麼東西引起焦慮?是人際、課業還是感情?

學生講得很亂,這件事他壓在心裡沒跟人說過,覺得太丟臉,是自己笨也不好意思跟朋友、家人討論,每天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焦慮讓他自言自語。

事件

學生透過爸爸的朋友的朋友,以「關說」進入校隊,他輕鬆入校,以為馬上銜接橄欖球隊的菁英練習,沒想到教練不當一回事,別說坐冷板凳了,連是不是球隊的人都不確定。學生無法跟教練反駁抗議,畢竟不是靠自己進來的,而幫忙關說的長輩又只說會再了解,就這樣沒有下文的狀態等了一學期。學生忿恨不平又理虧,即使朋友關心也不敢講,他想靠自己又得不到回應。情緒壓到發霉還是再壓,終於在這學期出現生理異常。

柳暗花明及傾訴情緒後,學生嘆了一口長長的氣,我問他未來打算,他說:「還不知如何是好,未來應該會轉學吧。」有決定是哪間學校了,對方也有球隊,但即使如此他感覺還是很糟。

IMG_20150722_155102

諮商處遇

當天諮商協助案主釐清故事,傾吐怨氣,簡單了解背景。我想著,一般來說,如果走錯了路選錯了系,轉另一條路或回頭都可以解決,我們會懊悔浪費時間,『但不會有自責』,學生看起來在處罰自己。

那個自責的背後可以深入探索,我卻直覺不用,一是過去故事大致平順,二是球隊問題具體,「問題是現在」,而不是行為深陷、重覆某個模式。

如何協助他放下自責?當自己的聲音太小時,也許他需要被別人原諒,被推一把。他不是沒有朋友關心,只是他不敢講,覺得丟臉又講不清楚。

我跟學生解釋心理機制,焦慮壓抑過久會表現在生理上,今天談一談應該會放鬆許多,結束時我要他去作兩件事,1.將事件的來龍去脈,也就是今天訴說的,直接寫在FB給朋友看。只給關心你的朋友看。2.去你即將要轉學的那所學校,看看你未來的生活,不能去的話至少去瀏覽網頁,想想之後的規劃。

「這兩件事做完後,下週再來跟我分享。」突然覺得這很像醫院裡的回診。

老實說我不確定他會去做,老實說還是需要長期諮商,低落情緒一旦習慣現況,行為與正向情緒要回復往昔大概也需要幾個月吧。

神奇結局

下週的見面,學生走路姿勢不一樣了,他感覺沒問題了。兩件事他都有作,學生被FB的朋友關心,不是幫忙罵教練就是鼓勵激勵,沒人譴責關說行為,他感到放心;學生找一天去那大學,坐在球場,他真響往轉學後的生活,不經意竟從中午坐到傍晚。他不再自責,進校門雖有些焦慮,但一下就過去了,他不會睡不著覺,週日晚也不會特別緊張。

「學期剩下怎麼過?」他說他仍會去上課,再好好準備轉學考。

我繼續確認那兩項作業給他的幫助,「真的沒問題了嗎?」。

「是的。」

「我可以再請教一個問題嗎?精神科的藥還要吃嗎?」

最後我們笑著離開晤談室,我請他離校前再來一次,讓我知道後續,不過他並沒有來,轉學走了。

成功原因

諮商過程如此順利,始料未及,但事後回想,大概有兩個先決條件:

1.學生焦慮行為看起來嚴重,但其實起源是很單純的壓抑。也就是:「做錯選擇,自作自受不敢說」,所以解套方式是:「為結果負責,接受情緒與支持,望眼未來」。

2.學生本身資源與支持關係穩定。建議的FB告解及去未來學校參觀,方法是配合學生現況產生,目的是獲取支持及增加盼望,若缺乏以上條件的人可能不適合用此方式吧。

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去做了心理師指示的家庭作業。

故事或許一點也不神奇,學生在談話後對理解事件的觀點改變了,是「一時做錯選擇,不需處罰自己,記得要接受結果與情緒,找人傾訴與商量,事件很快就會過去。」。

什麼!?你說一點也不簡單,好吧,那有空來找心理師聊一聊吧,說不定也是一次就通了。

 

【創作聲明】

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分為兩個形式,〈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強調某些類型、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諮商故事〉為心理師所經歷的自省或經驗,其中案主故事亦經過改寫,但若大量使用案主故事,則另會加註〈已徵求案主同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仁廷心理師 的頭像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