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擔任過大專校院資源教室輔導老師,也曾去過國高中兼職過特教心理師,對於這群孩子社會統稱「特殊教育」,但其實他們每個人都需要個別計畫,因為每個人(如同我們)都是如此不同。

硬要說這群孩子有何共同之處,我會覺得那也許是「他們的人際相處模式」吧:不遵從社會規範,以自我為中心發展某一套互動方式,語言就是表面的意義,不需深究。想認識他們,就得認識每一個人的溝通方式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故事是我多年前寫給一般生看的資源教室介紹文章。

YUKA88_happy2015082748_TP_V.jpg
圖/pakutaso

「老師,我跟你說歐…我昨天超倒楣的,走在路上居然被一台不知哪出現的腳踏車撞到,好痛毆!」阿如突然抱怨起來。我都還沒說話,在一旁用電腦的小黛就衝過來說:「真的嗎?那你有沒有怎麼樣呀?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勒?有沒有受傷?腳還好吧?頭還好吧?會不會有後遺症?你有沒有吃虧阿?……」她看著阿如,連珠砲地關心。

剛剛我就猜到了,小黛的杞人憂天又開始了,我還是不要多說什麼,最後我跟阿如一起向小黛保證:「阿如真的沒什麼事」,才能讓小黛一整個擔憂的心放下。

小黛的過份擔心是有理由的,她患有中度癲癇,容易因激動情緒、壓力,以及身體虛弱而發病,所以她需要時刻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態,而這也讓她週遭的朋友必須小心翼翼的與她保持距離。還記得第一次小黛在校發病時,被嚇到的同學愣在原地,圍觀的學生喧嘩著,當我們需要人手幫忙搬運小黛去保健室時,卻沒有人知道可以做什麼,每個人的臉上都是不解與害怕。

於是阿如問我:「老師,我…問你歐…你知不知道…」我放下手邊的工作抬頭看阿如。「就是…小黛她到底怎麼了?為什麼反應總是這麼大?就像之前腳踏車的事情,我只是抱怨一下,怎麼她的反應好像我受了很大很重的傷,有點誇張過頭了?」

「你應該知道吧,小黛有癲癇。她為了掌握發病徵兆,必須時刻警覺自己的身心狀態,感覺快要發作就得趕快做些事情應變,所以他比我們更留意周遭小細節的變化,我想她是用照顧自己的方式來關心你,結果我們反倒覺得過份關心了。」

「你會覺得不舒服嗎?我們也可以跟小黛商量一下。」

阿如想了一下,說:「不用啦!其實剛開始真的不習慣,因為她的反應會讓我嚇到,好像比我還痛的樣子,不過我的小事她都會關心,也讓我覺得被支持,其實還蠻好的。只是好奇為什麼她的反應這麼大而已,她癲癇的事我知道,小黛曾經有跟我提過,那不是什麼大問題,哈哈…」

我很高興阿如這樣想,畢竟患有癲癇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但小黛關心同學的心情卻是很真誠的,我想只要多相處多溝通,小黛會是一個很棒的朋友。

 

 

【創作聲明】

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分為兩個形式,〈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強調某些類型、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諮商故事〉為心理師所經歷的自省或經驗,其中案主故事亦經過改寫,但若大量使用案主故事,則另會加註〈已徵求案主同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