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思覺失調者平常保健的方向:「藥物治療(身心科)」+「談話治療(心理諮商)」+「有生產性的創作活動(從己而出的作品,工作、烹飪、繪圖、跑步紀錄…都可以)」

 

【思覺失調2】以思覺失調的常見特性「妄想」,設計自處結構

#前端資訊過少時的妄想運算
思覺失調在面對情境時,大腦的邏輯運算是正常的
差別在「接受資訊」時所思所覺:『看到的資訊很少,自己補充的內容太多』
舉例:
餐廳給了一張A3尺寸的50道菜單(圖一),而思覺失調特性讓患者只看到2道(圖二)。

【思覺失調2】以思覺失調的常見特性「妄想」,設計自處結構

當我們看到圖一時,資訊齊全,並進行全面性考量並做選擇。(即使你有選擇障礙,那也是在看到全部資訊的狀態下)。
思覺失調特性只能看到部分,能看到多少有個別差異,包括情緒焦慮程度、生活範圍、個人智力與專業領域。例如說患者只聽到別人說一句話,他就能聯想出很多別人要跟他互動的內容,自動腦補,於是『看到的資訊很少,自己補充的內容太多』。當大腦對過少的資訊自動「腦補」,補的都是舊材料:擔心、焦慮、恐懼,自然就會產生『妄想』的結論。
例如:朋友之間在聊烤肉的事情,可能某人講了一句「那明天就你去買木炭了」,患者可能在當下會非常緊張,想說「他叫我買木炭是不是想要叫我自殺?」
 
妄想分「關係妄想」及「成就妄想」。關係妄想是想與他人建立連結,成就妄想是想證明自己有能力,這兩種妄想都是在確認自己存在的定位。
個性退縮、較自卑的個案,其擔心、焦慮、恐懼所補充的材料便會出現下列三種內容的結論:
1.「都是我的錯、都是我害的」
2.「大家都會看我在做什麼(我必須謹慎小心)」
3.「要在正確時間點要做出正確反應(完美主義、不能錯)」
這些結論像迷宮一樣,有各種限制,會把自己困死、動輒則咎。
 
另一種極端是以自大當幌子,產生以下妄想:
1.「都是我的貢獻,沒有我他們都不行」
2.「大家都會關注我,我真受歡迎」
3.「我所做的一定都是正確的反應。若被打槍,都是他們在嫉妒打壓。」
#設計自處結構
患者如何知道是思覺失調特性引起的錯誤結論?原則上當下無法停止,但可事後補償:
1.當下人身處迷霧,沒辦法,所以沒關係不用自責。
2.當下不要下決定、做反應,先放在心裡
稍晚再根據「都是我的錯、大家都會看我做什麼、正確時間要做出正確反應(完美主義)」等項做檢查,只要有其中一項符合,就要提醒自己被思覺失調特性影響了。
確認有被影響後,資料就要重找,我建議要「至少找三項資訊」後再重新判斷
三項資訊:至少是對方說的話/內容/情境,稍微整理後再判斷。如果對方講不到三句,可以放棄追究,或者主動多問對方釐清內容。例如:「那明天就你去買木炭了。」可以多問「請問為什麼是我去買?」去得到更多解釋。
3.如果自己做還是很困難,可以找信任的人或心理師一起討論。
如果要反問蒐集資料有困難,就找人討論一起想想怎麼做比較好,才不會突兀。另外,針對「重要他人」溝通一定要做,路人等可以不用,讓自己有選擇才不會累死。
 
反思自己的大腦運作,需要建立習慣,有時候妄想的影響很小,一般人也是常常會有小妄想(PS:女生只要對男生禮貌性微笑,男生也常妄想被喜歡了…)
思覺失調特性並非常存,而是在患者焦慮、壓力大時才會跑出來
給思覺失調者平常保健的方向:「藥物治療(身心科)」+「談話治療(心理諮商)」+「有生產性的創作活動(從己而出的作品,工作、烹飪、繪圖、跑步紀錄…都可以)」。其中「有生產性的創作活動」最重要,是定位自己的有力證據,如果要幫忙他,就一起想想他平時可以做些什麼對他較為有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仁廷心理師 的頭像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