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1:CPTSD的原因與影響
重點2:從哀悼(憤怒、自我憐憫)中去完整感受情緒,從怪罪中開始保護自己
重點3:不再恨自己,原諒自己的重新撫育
本書作者: 彼得‧沃克,是之前談CPTSD《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的接續,
焦點放在如何練習感受情緒的完整與連結,哀悼與發怒,進而喚起保護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療癒。
。
簡述一下CPTSD
在兒童期被虐待,被父母以否定與厭惡帶大的孩子,由於生存、愛與歸屬的需求,孩子為維持理想父母的存在,把過錯怪在自己身上,壓抑各種本能情緒,帶著許多未滿足的發展需求直到成年,而有關係共依存的行為--過度為了他人認同而犧牲自己需求和渴望。
簡單說,這些孩子必須繼續愛著失能的父母才能存活,代價則是不再愛自己。
情緒是保護自己的,被迫壓抑後,成長中它只好以各種身心症出現,肉體雖能長大,卻是低自尊、無感、驚恐的心理狀態,而且常被某項線索促發而「情緒重現」,陷入當時被虐待、被忽略、被使用的情境裡,陷入痛苦漩渦,又不敢為自己叫屈,內在小孩(發展停滯)卡在那,恐慌無助或暴怒攻擊,或再次壓抑前兩者而導致生理的便秘、肌肉退化、昏睡無力。
因CPTSD長大的人,維持面具的樣貌不一,但是常態都有「不值得被愛」、「生活無感無意義」、「隱隱不想活」的恍惚感。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情緒不完整)、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需求,以及如何對自己感覺良好,也無法享受親密關係,他們常衝動行為、陷入災難性的關係、無情地論斷自己,一直尋求認可和安全感。
作者認為,成人之苦大多根源於童年時期的非肉體虐待與忽略,像是言語虐待、情緒虐待、忽略回應等,有的人因為無從比較其他家庭,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受虐或在受虐中長大,還一直以為是自己的錯。
。
要脫離和療癒這個創傷情緒,「扭轉」的方式是學習將該有的責任歸咎到應怪罪的地方,並感到憤怒、哀悼、自我憐憫,才會開始放下,開始照顧自己。
底下書中提到的幾項情緒概念與重點:
1.失能父母導致童年創傷,錯在他們,
然兒童在當時卻只能怪罪自己,被傳遞了生氣、反駁、保護自己都是羞愧的。於是情緒被壓抑、被否認,前者意識隱隱知道,後者意識根本覺察不到,但是身體知道。
2.要進行復原與療癒
要以情緒為基礎,停止對抗感覺
大方向是:過去都怪自己,建議「現在先怪罪他人」。
這是鐘擺效應,先用二分法的另一極端來抗衡,來來去去後能量有所宣洩,最後鐘擺會到中間的平衡位置
3.情緒的概念
整體性、兩極性、矛盾性、流動性
這篇在說情緒本來就是多元複雜的存在,就像是「又好氣又好笑」,「笑著笑著就哭了」,然允許情緒存在與流動,它終究是會平衡的。
4.復原步驟一:「哀悼」
哀悼是為自己感到不捨,生氣別人為何這樣對你,同時又會覺得自己真可憐,邊氣邊哭,而就在此過程中的自言自語,情緒流動了,且你會驚訝原來「我受傷了」、「我是想要這樣的」...
要能進行哀悼,前述的準備是:(1)允許情緒訊號出現,別去否認和貶低(2)接受情緒能量,大吼大叫也是正常,因為委屈積累太久了啊。
#作者對哀悼寫了很多描述,那些心境或故事我覺得平常慣於壓抑或否認的人看了會有「喚醒」的作用,可以當成暖身,否則這些經驗平常太不熟悉了。
5.復原步驟二:「怪罪」
怪罪是生氣、憤怒延伸出來的,去責怪別人為何施加給你這些,「為何父母當時不懂好好傾聽我?」「他們自己的情緒都管不好,還限制我一點點生氣都不行,眼神不對就要被打...」
怪罪大概是上述的含義,不是只講三字經,若有也可以,請當成開場的發語詞。明確的指出自己受傷的部分,並對他人不善對待而感到憤怒。
哀悼與怪罪,並非去找當事人在他面前表現,更重要的是,我們是針對那些已經內化的父母形象,環境事過境遷,但那些內在的心結會繼續困住我們。
。
談原諒自己的概念
「內在小孩」是指情緒發展停滯的內在形象,如果是5歲,表示你5歲時可能正在遭受虐待或忽略。失能父母將他們自己的情緒投射,並怪罪於你,導致孩子討厭、憎恨起自己的情緒(保護本能)。
1.原諒自己
前述理解,讓你知道內在小孩來有自,是該怪罪失能父母。同時藉由哀悼歷程,也要原諒自己的內在小孩。
使用「原諒」,是相對於「怪罪」,比較容易懂
原諒之後請「開始照顧內在小孩」,產生「自我母育」和「自我父育」,前者是接納不批判、呵護感受、溫柔地關照自己的情緒,後者是保護,以力量擊退內外在的攻擊性,像是對抗內在挑剔的父母,不再苛刻對自己。
可以跟自己溫柔地說話,像是哄內在小孩的心像練習。
這部分要再連結回去,要有完整的記憶,才會有完整的感受。所以確實要回到過去做矯正性的情緒經驗。
自己做很困難,則可以找信任的人幫忙,從傾聽開始,或者專業諮商。作者特別提到「靈性」,跟上帝說,甚至向上帝發怒你的人生為何如不公,對有信仰的人而言這也是一項安全健康的宣洩之路。
2.原諒父母
在對失能父母發怒時,例如說「他就是豬頭、神經病、色胚,自以為是,其實什麼都不會,才會做這種大欺小的沒種行為」。這是對抗內在父母的言詞,是健康的。
有「怪罪」,自然衍生出「原諒」
當我們理解整體脈絡時,例如通常失能父母也來自他們上一代的失能父母的虐待與忽略(類似情有可原,現在則比較和緩了...),那個原諒是「對,既然他有病,當然也只會這樣想。而我現在有機會成長,他不會再影響我了。」因能同理自己,自然也容易同理他人相同的遭遇。
原諒是讓我們更自由,而非原諒失能父母的罪行。而原諒後自己才有更多選擇,切割部分與現在已經老邁父母的相處模式。
原諒不是一定要的,有些很嚴重的或現在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失能父母,就不選這條路,直接離開他們。
。
小結:
本書算是自我療癒的概念書,鬆動僵化的自以為是羞恥的情緒
書中比較細節的描述,會喚醒人們理解原來我那些情緒化的不等比例反應,是因為創傷,而不是情緒管理欠佳(自我憎恨的一種),感覺有被同理。
需要的人可以先試著自己照顧內在小孩看看,概念清楚了若有需要再進一步尋求專業幫助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