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政見吸引選票?民眾會理性衡量各方案,挑出政見最符合他們利益的候選人?不,實際競選時並非理性決策,而是走「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民眾會根據自己認定的某些特性,將自己歸到特定團體中,並據此分成自己所在的團體(我們、自己人)及非我族的團體(他們、不理性的人)。競選談政見只是其次,多是靠撩撥民眾情緒,打造與他們的連結,形成團體,造勢的關鍵是「情緒認同」。
本文同步刊登:2019.12.18.【臺北市圖終身學習刊物18】政治上的群眾心理
一、造勢場
選舉的造勢夜,志明在熱烈掌聲下出場。志明是A政黨所推的候選人,為了親民,他穿便裝,捲起袖子,發表簡單演說。如果單聽政見,會發現那是模糊、廣泛且空洞的口號,但志明不在乎,他遵循著政治演說的劇本『三種順序』,一說「你們」,表達看見、肯定、體恤台下民眾的感受,替他們講幾句生活艱苦的心聲;二講「我們」,強調自己與團隊的特殊性,描繪未來願景,可是現在對手黨總在抹黑…;三是總結「攜手同行」,重複表示台上台下一條心,就能一起突破僵局。演講結束,主持人喊:「讓我們一起用選票把志明送上政治殿堂好不好?」,除了「好」,還有人說「凍蒜!」,群眾激動起來,不由自主地「凍蒜!凍蒜!」。志明深受感動,再次拿起麥克風,手勢向前:「為了鄉親,我絕對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群眾更歡呼激昂了,彷彿全世界只有他們是清醒的。
二、深鐵粉的心理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任職者要整合所有資源,指揮行政系統,顧及國家主體與執行各項民生大小事,對老百姓而言,生活夠忙的了,對政治真正「有感」的也僅是最末端的實質利益而已,例如減稅、基本薪資、補助、公設…。政治對民眾到底是什麼?他們不太花時間瞭解四年才選一次的重要性,選舉就像久久才一次的「委託代辦」,投哪家?多數直接認大廠比較省事,至於挑哪個品牌,多數人要不是從父母身上承續政黨傾向,要不就是成年初期選定後不再更換。政黨定局後,為避免心理認知失調,民眾會改變自己的觀點及調整對事實的認知,以更符這個政黨的主張與訴求,跟著政黨走,而非塑造政黨為人民服務。深藍深綠深白都是同理,管它是什麼,選擇盲信,信其選擇。
三、政治心理學—爭取情緒認同
好的政見吸引選票?民眾會理性衡量各方案,挑出政見最符合他們利益的候選人?不,實際競選時並非理性決策,而是走「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民眾會根據自己認定的某些特性,例如族群、議題立場或喜愛的人所組成的黨派,將自己歸到特定團體中,並據此分成自己所在的團體(我們、自己人)及非我族的團體(他們、不理性的人),而民眾也會以所屬團體的屬性來支持自己是誰,互相認同。EX:如果我是愛國的,就要加入愛國黨,而愛國黨支持志明,所以誰反志明我就翻臉。競選談政見只是其次,多是靠撩撥民眾情緒,打造與他們的連結,形成團體,造勢的關鍵是「情緒認同」。
甘願入甕的民眾也不是純情緒的決定,他們也各有理性盤算,在潛意識裡和自己利益、情感形象、未來希望互相關連,這是一套複雜與共謀的心智地圖。
四、選擇性曝光的資訊戰
爭取情緒認同的主要途徑,是持續提供「資訊」,讓民眾覺得自己選擇正確,保持忠貞。競選團隊一方面宣傳志明苦民所苦,另方面強調對手不法抹黑,「分化」大眾為我們(英雄)與他們(惡人),鞏固團體(票源)。
針對中間民眾,競選團隊則策動新聞(廣告)與爭議話題,「帶風向」把討論牽引到對自己有利的區塊。「帶風向」是「資訊的選擇性曝光」,切割部分資訊,光講自己是悲劇英雄,隱射並塑造「誰是敵人、受苦是誰害的、誰能拯救、怎麼選才是對的…」。選戰策略就像廣告:創造民眾買單的句子、製造爭議引發激情、雙重標準(嚴以他人、寬以律己)、揚起情緒分化群眾。
競選就只是要打贏選戰,不是政治理念之爭。
五、最基本的政治參與:獨立思考
政治與生活息息相關,所有結構上的改變都是逐步累積來,例如「週休二日」也是爭取來的。個人最基本的政治參與,是從「被動」轉為「主動」,培養「獨立思考」。促進思考的簡易作法,是讓自己或家人訂閱多家新聞頻道、多元生活資訊、多種時事梗影片,多看自然就會比較資訊,比較不用靠「懶人包」或「風向」。
政治立場無絕對,選擇對錯則有代價,真選擇來自資訊的多元與比較,而這些必須在「有自由」的前提裡。有自由,才有「以後」,這是基本權利,今天香港參與反送中的民眾那麼多,就是他們體會了自由的失去,而一反常態地投身日常不碰的政治。
『世界上沒有不會獨立思考的人,只有獨善其身、事不關己的人。』(《公事新聞網PNN》記者真心話VOL.3.)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