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理論的整理列表
圖:河合隼雄-心理治療序說
人的性格、生命與發展有1.時間縱軸2.情境橫軸3.人格Z軸三軸,其中以時間軸串起的三大諮商學派:
時間軸 |
諮商學派 |
切入重點 |
各家理論 |
過去 |
精神分析 |
過去經驗決定 |
佛洛伊德—心理決定論 |
情緒面的 疏通與重新詮釋 |
過去未處理好的的經驗 |
阿德勒(向外擴展)-- 系統觀點+生活面的社會參與 榮格(向內挖掘)-- 深層+靈性心理學 |
|
心理動力 |
移情,與過去的情緒對應 |
克萊恩、溫尼考特、包比--- 客體關係論、依附關係。 不再是個體,而必需是「重要」能「對照」,的「客體」與「關係」。 |
|
現在 |
認知行為 |
被動式:環境影響 制約、增強 社會學習 楷模與模仿 |
史金納—條件制約
|
行為面的 學習與選擇 |
班度拉—社會模仿 |
||
行為功能分析-需求滿足何在 |
主動式:可以選擇 學習、認知過程 理情ABC 現實選擇 |
艾利斯—理情治療論 葛拉瑟—現實選擇論 |
|
未來 |
人本取向 |
人有潛能,靠溫暖關係的沃土激勵成長 |
羅吉斯—個人中心論 |
信念/認知面的相信 |
以信念為生、為了使命而活 |
法蘭克—意義治療論 |
|
希望、意義的存在 |
成為整體 完成自己而向前 |
皮爾斯—完形治療論 |
|
後現代 (綜合) |
家族系統 |
系統觀點,「家庭」才是整體 |
薩提爾(情緒)、米紐慶(結構)、包恩(家族歷史、分化)不同的家族治療論 |
焦點解決 |
問題解決優先,整合內在資源想新方案 |
史提夫—焦點解決短期諮商 行動為主 |
|
敘事觀點 |
整合自己、賦予解釋人生的力量 |
麥克懷特—敘事治療論 |
諮商理論的案例說明
假想案例:
『怕鳥的中年女人,遇見鳥及鳥的相關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恐慌』,尋求諮商。
時間軸 |
諮商學派 |
切入重點 |
各家理論 |
過去 |
精神分析 |
「怕鳥」是一種深潛的焦慮,無法解決的事,被放入潛意識,由防衛系統保護。 行為由過去經驗決定,探討「為什麼怕鳥?」 問出過去創傷—從小飼養的愛鴿,在國小一年級時突然暴走攻擊她。在無大人保護,情急之下拿球拍誤打誤撞殺死了愛鴿。 重述事件讓情緒疏通(情緒:罪惡感、害怕被懲罰、恐慌、失落、秘密的混合體)。心理師被移情為發現這件事的大人與她做反應。 情緒疏通後,用大人眼光重新詮釋這個事件,平靜接受它帶給自己的影響,產生頓悟,人生繼續前進。 |
|
情緒面的 疏通與重新詮釋 |
|||
心理動力 |
|||
現在 |
行為 |
「怕鳥」雖然有因,但焦點放在「恐慌行為是一種過度保護」,鳥實際上不致構成威脅,反倒是不可預期的恐慌造成威脅。 過去養成的生理習慣/制約/保護(刺激-反應的連結),要用反制約來消除,讓身體(體驗)知道不再有危險。 由行為治療師在安全環境、穩定語氣的程序指導下,使用暗示語言(EX:不會發生任何事)+逐步暴露的刺激物(鳥羽毛)。案主起先仍會有過度反應,恐慌、換不過氣,但隨時間過去,治療師暗示穩定的結果都在,刺激物還在但除了害怕什麼事都沒發生。數次之後身體會削弱刺激-反應的連結。 |
|
行為功能分析-需求滿足何在 |
|||
認知 行為面的 學習與選擇
|
「怕鳥」雖然有因,但其實是「不合理的信念」所致,此案稍微複雜,要找出不合理的隱含連結在哪,哪部分有「應該、全部」的信念,EX:「我『應該』要為意外負責。」 使用A-B-C-D步驟分析自己:A.事件B.不合理信念C.情緒結果D.自我辯論。 強調理情,可以學習與選擇,重新創造「認知過程」讓行為適當。EX:「可以悲傷,但並非是這麼大的恐慌反應。」 |
||
未來 |
人本取向 |
羅吉斯—個人中心論 深入探索「怕鳥」的人生經驗,儘管它是一個悲劇。此事件陳述是不帶評價的,心理師創造一個無條件接納的環境讓案主表達過去,像是一個平台,以同理反映潛藏的情緒,讓案主在溫暖、安全的關係裡;有人對話、陪伴;有工作平台,相信案主能發揮自己的潛能,解決自己的難題,自我成長。 法蘭克—意義治療論 探討這個悲劇所造成的苦難,對案主的人生意義是什麼,有時候會連結出未來的使命感。EX:推廣正確養鳥、參加動保協會。 皮爾斯—完形治療論 以「演的方式—心理劇或空椅法」來呈現案主悲劇裡隱藏的情緒,協助案主整合自己的全部體驗(比照心理分析對情緒混合的解讀),在安全不帶評價的關係裡,發揮潛能,解決難題,繼續前進。 |
|
信念/認知面的相信 |
|||
希望、意義的存在 |
|||
後現代 (綜合) |
家族系統 |
系統觀點,「家庭」才是整體 「怕鳥」雖是個人事件,但也許背後的家庭因素造成更大的影響。例如:發現「怕被懲罰」的情緒比例佔大多數,原來案主是「賽鴿世家」,涉及家族價值及傳承,也許有分化問題(包恩);情緒無法疏通,是卡在家庭成員情緒溝通的代罪羔羊模式(薩提爾)。 |
|
焦點解決 |
問題解決優先,整合內在資源想新方案。 問個案「想要什麼?」,焦點解決不見得會解決議題全部,也許案主只是想要「共存」,找到與恐慌相處的規則(知道何時來、預兆、來的時候怎麼反應、危機應變…) 整理案主「總有不被『鳥』嚇到的例外經驗」,是如何做到的,從例外與一般中比對找出規則,並善用優缺點及行動設計達成自己的目標。短期諮商。 |
||
敘事觀點 |
與焦點剛好相反,走長期路線,使用「自我敘說」把「怕鳥」的經驗整合進自己的人生故事。這涉及兩部分,第一步是原先如何看待自己,被社會規訓、被建構的版本,所以這個悲劇變成「問題」,拖垮了故事;第二步,相信自己有解釋自己人生的權力,如何融合這個悲劇產生「新的生命故事版本」,並產生解決問題的角度,可以共存、可以削弱也可以重新詮釋。心理師是生命敘說的協同者,顯現包容與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