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鐘後,我們找張石椅休息,風涼,穿回外套,開始聊聊他在學校與家裡的衝突。

鬥牛賽的時候,我們不同陣線但同位階,盡情比賽;諮商的時候,我們不同位階但同陣線。

【諮商故事】:「先鬥牛再諮商」的青少年諮商(本文同刊登於20

很久沒運動了,避免自己太遜,為此我還私下練習幾次。諮商時是秋分,陽光和煦,我三步上籃,擦板得分,偶爾中程投射,偶爾籃下倒扣。我跟國二青少年先熱身,預備等下鬥牛,友誼賽。

「打球的時候不是心理師,不會放水的。」我這樣說,青少年回「你少自以為是」的眼神,他父親則在場外車子裡等我們。

25分鐘後,我們找張石椅休息,風涼,穿回外套,開始聊聊他在學校與家裡的衝突。鬥牛賽的時候,我們不同陣線但同位階,盡情比賽;諮商的時候,我們不同位階但同陣線。

 

他是機構照顧的青少年,社工員轉介的主述是:叛逆跟暴躁,在校常常忤逆老師,在家與父親常常衝突,希望藉諮商作情緒調節。

前兩次諮商有些挫折,他本就內向少話,又被強迫接受輔導,在諮商室實在談不出什麼,可我們有12次要見面要工作,該如何建立關係呢。

『先遊戲再談話吧!』這是之前跟青少年工作的經驗,我想了好多:桌遊?下棋?畫畫?模型?漫畫?什麼是青少年男生有興趣的,剛剛都是靜態,他應該比較喜歡動態的吧。我想到機構外路程五分鐘有一間國小,有開放的籃球場,而且籃球也是他的興趣。那就,打球吧!

我跟社工員提議這想法,半小時打球、半小時場邊談話,平常諮商父親會在外面等,所以打籃球諮商也請父親待在附近,等所有人都同意就開始轉換。

 

鬥牛賽後,流了一身汗,我們找張石椅休息,風涼,穿回外套,先談剛剛的比賽過程,再聊他在學校與家裡的衝突,就像一般來打球的朋友,在身心逐漸放鬆之後,慢慢才談到諮商主述。我的觀察是,他很聰敏、打球時有球品,不像大人描述的情緒化與自我中心,那樣的話,情緒失控可能是一時的,可能是被壓迫後的反彈。出現不是本性的反應時,通常都是發生某些事件。我跟他打開天窗說亮話,說我對他的觀察並不是如此,怎麼學校與家裡大人都對你有這般看法。

原來他課業成績欠佳,不想繼續讀書,想打工賺錢補貼家裡,但父親不准要他好好讀書,欠缺溝通讓兩人關係越來越差,也把壓抑的脾氣帶到學校。

青少年是單親家庭,父親身障,還有一個奶奶,生活需領社會補助。兩年前父母離婚,父親要面對經濟壓力、離婚失落及親職教養,生活是辛苦的,常力不從心,但父親不讓青少年參與家裡困境,只希望他專心讀書。青少年看在眼裡,他也想用自己的方式對這家有貢獻,不想讓父親太辛苦,更何況功課一直沒什麼起色。其實父子兩人互相照顧、互相用自己的方式替對方著想,只是從不溝通。這些誤會讓青少年更不如何表達情緒,也就是暴躁失控的原因了。

 

青少年氣自己不能控制脾氣,但其實他是乖孩子,因此心理師的我要先理解他,同理他的努力與無奈,跟他站在同一陣線,用語言幫忙描繪他的現況、幫助他了解自己怎麼了,也帶他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家庭以及父親,讓他了解這不只是他的問題,那麼,在他現在的位置上:情緒壓抑、學生身分、不能賺錢,他想做些什麼或不做些什麼,讓他選擇一些可以的行動。青少年也許不一定懂這麼複雜的事,但還是要講解視同成人,往後隨著成長他慢慢會懂的。

12次很短,從青少年願意照顧家裡的動力開始,再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最後我跟他約定調整而不是禁止某些行為的頻率。我也撥幾次時間跟父親聊聊,傾聽父親藏在心裡的壓力與傷痛:身體自卑、就業挫折及離婚後的寂寞,並充當他們的溝通橋樑。

最後一次諮商後,父親邀請我一起去吃迴轉壽司,說是青少年最愛吃的,我與機構報備後就一起去了,閒聊、吃飯、祝福往後的日子。

這也許不像傳統晤談室裡的諮商,卻是跟這個家一同工作的一種形式。至於籃球鬥牛賽,我這把老骨頭還是服老好了。 

 

與青少年相處的建議:

1.「叛逆」不等於「忤逆」,我覺得叛逆是青少年身心不一尚未協調好的行為現象,例如有自己的想法,但只會唱反調來證明其存在;明明想吸引對方注意,卻老是耍酷,甚至做令人討厭的事。如何協助每個青少年合適地表達他的意思,又不傷他自尊,是需要再想想的。

2. 青少年的生活焦點會逐漸以同儕為中心,但仍需要家庭關係在背後支持,家人仍然是重要的。家庭關係的變化會影響青少年在校表現,有時不是青少年個人問題,而是青少年早熟去承擔了那個家,在家壓抑,然後在學校爆發以轉移、釋放壓力。行為對錯該要負責,但也是一個契機去了解出現不是原本反應時,我們要問青少年到底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特別是男生,以語言描述自身變化並不是那麼容易。

本文同刊登於2015.12.02.風傳媒:http://www.storm.mg/lifestyle/75120

 

【創作聲明】〈已徵求案主同意〉

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分為兩個形式,〈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強調某些類型、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諮商故事〉為心理師所經歷的自省或經驗,其中的案主故事做為引導故事,為三年前以上且經過編寫,但若大量使用案主故事,則另會說明〈已徵求案主同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仁廷心理師 的頭像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