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小朋友來諮詢說,孩子升小一後出現變化,對課業、分數突然很緊張,回家寫網路測驗不小心算錯還發脾氣;天天抱怨導師不喜歡她,孩子有上過小學先修班,程度已經不錯,還是遭導師數落;孩子校內畫畫比賽得過名,卻被導師在課堂批評畫得差,讓她很受傷。媽媽曾探聽過這位導師,任教多年,五十多歲,以認真嚴格聞名,因此她猜測導師有可能因材施教,期盼比較高,她也擔心是孩子加油添醋、甚至說謊逃避責任,或者有其他狀況,先認為是自己家的問題,所以先來諮詢。

DSCN2603  

媽媽本來要我跟孩子談,確認孩子有沒有問題,我先讓小朋友在我們面前畫圖、偶爾插話、自由進出,然後繼續諮詢。母女關係很好,無話不談,孩子在校也有三五好友,飲食、睡眠沒有問題,但慢慢出現不想上學的想法。

我問小朋友其他同學有沒有類似的待遇,她說也有。媽媽間接透露導師的幾件事,包括要求小一要能舉一反三、批評孩子、感覺「態度很硬」等等,她想導師這樣對嗎,但也不敢表達,他們現階段先鼓勵女兒忍受挫折,增加正面思考,看能不能克服逆境。

談到此我大概心裡有底。我向媽媽說,孩子沒有問題,我觀察她在諮商室的言行舉止都很好,加上母女無話不談,學校壓力有出口宣洩就不太會影響身心。但從她不想上學的反應來看,恐怕是撐太久快不行了。

「我覺得諮詢的重點不是小朋友,而是您。」我說,「是不是導師有些不適當的行為,但是你不敢確定,不敢說導師不好,不敢溝通。」

「嗯…對。我很擔心去講,導師態度那麼硬,萬一之後在班上對我們家小孩怎樣怎辦」媽媽這麼回答。

「害怕導師報復嗎?」我問。

「對啊。還是說,你認為直接去找校長比較好,是有國小導師的朋友這樣建議。」媽媽困惑著。

但是我們去溝通並不是去吵架的,媽媽其實帶有情緒,一方面替自己女兒委屈,一方面又擔心去溝通會被貼標籤被導師報復,畢竟在班上怎樣看不到。媽媽說自己其實也很不客氣,怕溝通時直接翻臉,所以一直忍耐著。

 

雖然是為了孩子,但其實「成人間的溝通卻是大人的事。」當孩子面臨不合理的情境時,有幾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自己的立場及該如何採取行動。

一、確認自己的立場。

『什麼是孩子的責任,什麼是大人的責任』原則上,孩子之間的衝突讓孩子自己學習與處理,但若其中牽涉到大人,則需要父母參與其中。聖經曾說:「上帝給我們的試練不會超過我們所承擔的。」同樣,父母也需要知道孩子是否過度承擔,超過他的基礎發展。

什麼是基礎發展呢?孩子腦部在12歲前都持續在成長,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1896-1980)提出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認為小學在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7-11歲)能根據具體經驗解決問題,使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與守恆的道理,因此「建構教學」在此其發揮較大作用。高年級則是形式運思期 (Formal Operational,11-16歲)開始會類推,有邏輯思維和抽象概念,能用假設、求證等法則思考、解決問題。簡言之,高等功能包括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同理心、控制衝動、道德規範等,必須到12歲後才會完全成熟,因此低年級的孩子難以平等地跟大人溝通。即使孩子早熟,也只是擅長模仿罷了。

孩子有無可能說謊逃避呢?有的,低年級孩子說謊多是缺乏傾聽對象(缺乏照顧者或平時老是被罵)才會以此方法掩蓋事實,親子關係良好,就無說謊動機。父母可在此階段出面擔任代言人,隨著年紀成熟再逐漸降低參與比例。

孩子提供的資訊如何判斷?不要問孩子感受如何,一定都會說導師很兇,可從孩子探問導師具體行為,如:「導師都怎麼說?」,也可詢問孩子其他朋友是否有相同待遇,或與其他家長交流,都是可驗證的方式。

二、教導孩子,大人的行為不一定正確。

導師的要求不一定對,要求若超過客觀的發展標準,對孩子是很大的壓力,更何況還存在個別差異,而差異只有作父母的最清楚。

低年級孩子若懼學,多數都來自導師,因導師便是班級世界的老大,導師的話相當影響小朋友。導師可以嚴格,但不能辱罵、批評,這是不同層次,低年級孩子容易全盤接收,甚至內化。告訴孩子不是他犯錯,大人行為不一定對,包括導師,這個說法多少可抵免小朋友的自我譴責。

每個孩子的情緒與敏感度不同,面對挫折的反應也不同,父母不需要求跟別人一樣。接納孩子的抱怨,告訴他不是他的問題,也允許小孩可以為此生氣,再共同討論、想辦法,看哪些孩子自願要面對的,哪些則由父母出面溝通。

三、大人要負責跟導師面對面溝通。

很多家長以為「溝通」好像是去吵架似的,往往是溝通前已累積太多情緒,一不順就會大爆發,這是很多人害怕溝通的原因。

溝通前先梳理自己的情緒,想想怎麼了,父母當然心疼孩子委屈,可以先找人聊聊宣洩,情緒過後,回到自己的立場想想,也想想導師可能會有的處境(年級競賽、家裡有事、教學原則)等。先釐清自己的訴求,再依下列原則去找導師有效溝通。

 提供六點溝通原則:

(1)約時間:讓對方有所預期,才不會防衛心變重,約導師有空時間來專注討論,氣氛較能和善進行。

(2)見面寒暄:問候導師近況,客氣是一定先要拿出來的。

(3)列出小孩具體被影響的現象,如睡眠焦慮、因成績導致心情低落等。舉出其中因果關係,針對感覺怪怪的地方請教導師,也提出你的看法。

(4)提出建議:提出你的教育觀點及孩子特性,詢問導師的期望,花時間與導師討論可以共同配合的方案。

(5)第一次可委婉溝通,給導師留面子,等一些時日讓導師改變,是否改變則探問孩子觀察到的導師行為。若導師沒有改善,可選擇再次溝通,並直接講明,當然此時氣氛就不會太好,但要堅定立場。溝通是作給小朋友看的,以身作則如何面對問題。

(6)若再不行才越級找校長,最後可選擇轉學。導師這個角色對低年級孩子影響很大,不需強行克服此不友善的環境,轉學雖無奈,仍是比較好的選擇。

 

後記:

我絕對同意國小導師很辛苦,也因此盡量不打擾導師的教學,但我的教育立場是:嚴格是一回事,批評是另一回事。批評孩子影響心理事大,非得去溝通不可。

(此篇刊登於「風傳媒」2016.01.12.)http://www.storm.mg/lifestyle/78242

風傳媒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