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之後,你在想,為什麼會這樣,那個人為什麼會對你有興趣?之後的相遇,你不斷從對方那求證,這般的溫柔是怎麼回事,你想,會不會是愛情來了?你想,會不會是伯樂賞識,肯定你的能力?不管是哪一種關係,你突然有了動力,有了歸屬,不再是一個人,對方既然溫柔待之,你也奮不顧身湧泉相報,迅速投入這段關係。

romina-farias-B5LZDN_t_fc-unsplash.jpg

少見的溫柔

即使在一個群體裡,也能明顯感受到你與他們不是同一國的。

你坐在那,有點尷尬,你插不上話題,走開似乎不合群,留下則是孤獨感。你好希望參與,不過好像不可能,因為過去你在任何一個群體裡好像都這樣疏離。你習慣了,嘆口氣,低頭裝忙,等著大家聚會結束。

突然,有個人注意到你的彆扭,跑來坐在你身邊,問你今天怎麼了,問你生活裡的日常。

那個人對你有反應,有興趣聽你說話,不過是寒暄聊天而已,起初你也客套應對,卻越說越多、情不自禁…

是的,其實你喜歡有人傾聽,與你同在,沒想到真的有人注意了。你說了很多自己的事、感受如何,直到這愉快的相會結束。

回去之後,你在想,為什麼會這樣,那個人為什麼會對你有興趣?之後的相遇,你不斷從對方那求證,這般的溫柔是怎麼回事,你想,會不會是愛情來了?你想,會不會是伯樂賞識,肯定你的能力?不管是哪一種關係,你突然有了動力,有了歸屬,不再是一個人,對方既然溫柔待之,你也奮不顧身湧泉相報,迅速投入這段關係。

你越覺備受關愛,也就啟動了某個開關,願意掏心掏肺、忠貞不二,期待常常見面。對這份關係你變得積極主動,如果是愛情,你主動規劃,希望談情說愛;如果是友情,你積極付出,希望得到對方歡心。

只是沒想到愛情被拒絕,而且還是一整年都沒空的那種拒絕,只是沒想到付出被無視,對方並不特別在乎你的表現…怎會這樣,受傷與挫敗感襲來,你不懂,「不是對我有興趣嗎,怎麼會這樣?」。

因為渴望,奮不顧身

對你「少見的溫柔」其實只是對方的平常心,他們活潑外向、古道熱腸,對每個人都如此,你則因為少有人對自己如此關注,溫柔一碰,心就化了。你像個倔強的孩子背地渴望著,不敢奢求,也不覺得有奇蹟發生,所以一旦有人願意主動關心,你心裡破涕而笑,有好大的回應。

你會這樣反應,通常情感關係是個荒漠,大多時候只有自己一個人,缺少被愛、被關注的經驗,也不覺得會有什麼人願意來灌溉。男人更是如此,他被要求進入人生勝利組,被要求要有能力提供經濟與保護,成為強者才能成家/擁有關係,在未達目標前很自卑,情緒與關係只能先擱一旁。結果外表是冷酷的成人,情感面卻還是嬰兒,只會情緒索求,不懂照顧自己。男人即使不懂耕耘,缺乏被人溫柔對待的經驗,然內心仍渴望綠洲,以致有人滴水關心、專注傾聽時,他接受到:「有人真的看見我」,便過於興奮、激動,奮不顧身投入。

渴望過久的人以自己經驗認定:「被溫柔對待」=「特殊的關係」=「喜歡我」。這個等式很類似愛情,「有人愛我,所以我也愛對方」並以身相許;若是賞識之情,則以「效忠」回報,堅立忠誠的主從關係。

你渴望「情」太久了,一旦擁有,你急著給對方你最好的,卻因不熟悉人際界線,過度自作多情,不合時宜嚇到對方。你不願意承認少見的溫柔只是普通的事,因為難得在你身上發生了,當局者迷,寧願相信它是特別的,寧願相信那是唯一的而不願放手。於是有些心懷不軌的人,會利用你的渴望,騙取金錢玩弄感情,愛情騙子很多是這樣,對方之所以吸引你,單單只是對你溫柔罷了,而那正是你人生極少被如此對待的經驗。

自作多情被拒絕,或者被騙後,你更是害怕與自我否定。「看吧,果然沒有人是真心愛我的…」,你心裡得到淌血的教訓,從此戰戰競競,封閉自己,不再接受好意,或者不願戳破被騙的假象,繼續沈溺在虛幻的期待裡。

請記得先溫柔待己

我們的文化有一種集體潛意識:「我的價值來自他人對我的肯定」,文化說:有功才有賞(獎賞及欣賞),於是先要有成績、才能、成就、聲望、財富…才能得到父母、師長、同儕、朋友、戀人的喜愛與肯定,我們是這樣長大的:總是在等一個人來告訴我們;「你真的很棒!」。

需要肯定,是人性,每個人都是這樣,沒什麼可恥的,然而在期盼別人肯定你之前,一定要撥出時間給自己,專注在自己身上,認識、接納、探索,多碰觸內在感受,久了便會熟悉情緒與關係是什麼。「溫柔待己」是從允許開始,允許自己讓心中埋藏許久的情感/需求得以浮現、可以表達,得到滿足;允許自己想做什麼就去、想吃什麼就去。你允許自己快樂自在,就是最好的療癒,不需等待某個人出現奇蹟式愛你、了解你。若有人溫柔待你,就微笑說謝謝,焦點仍放回自己身上。

當你懂得溫柔待已,你自然也會以平常心溫柔待人。那時候,再來談感情、論友誼,才會是一段彼此相惜的關係。

 

T談談專欄  2017.5.4. http://news.tvbs.com.tw/ttalk/blog_author_detail/65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