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目前分類:親子教養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雙方是互相否定的。可是你不能說各打50大板。
【親職教養】親子吵架的話--語言的破壞力量
孩子怒氣:「你就是偏愛另一個,不愛我!」
 
父母怒氣:「我不愛你?你製造多少麻煩都是我收拾的,我被學校叫去多少次了,在你身上花的時間還不夠多嗎?你總是要我買這個那個不是都給你了,另一個都不會吵著要,這樣還不夠愛你?這樣你還要認為是偏心?」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續檢討結構設計,不要檢討人。

【親職教養】給某案母親的教養建議

這是給某案母親的親職教養建議,但我覺得都通用,大家也應該可看懂並自行發揮

再細問下去就收諮詢費了喔XD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幾個月新北市幼兒園有餵藥案、體罰案

底下是針對遇到類似情況,對兒童心理的瞭解與家長可以做的事

讓大家不必過於驚慌與擔憂,有方向可循以條列式來寫,可以當成講義來看

1070522_180518_0026.jpg

#觀察孩子是否焦慮到失控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小孩真的沒什麼用,尤其大人失控時更沒用
事後孩子只能記得「恐怖」、「被打罵」,但完全不記得原因
孩子「只有情緒印象」,且可能亂解釋「大概是我不好才被打,我就爛」,自我價值低落,潛意識害怕那個失控的大人、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發生。
除此之外,沒.了. 
295339579_1930792473791832_2993705621232477452_n.pn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有情緒,大人如何保持冷靜?】本篇站在大人立場喔
大人要學的是「#縮短情緒被激化的時間」
就是你也氣了,但是你很快知道什麼事發生了,然後緩解,做比較適合的處理。

339135938_3382297255356436_598990910738767723_n.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就是孩子,該教導或教訓的,本來就是要教,但要留意「完整的事實」,因為他們情緒上的恐懼會影響表達,所以一定要平靜詢問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都清楚了再教。
請父母跟師長要再次記得,我們是權威人士,我們怎麼塑造詢問孩子的氛圍,孩子才有相對自由的回答空間。一開始就興師問罪,即使我女兒平常伶牙利齒,在當下也是害怕說不出話,孩子感覺恐懼而混亂僵化說不出話,甚至會說謊。通常孩子不受教,是因為被誤解,情緒很悶自然聽不進去。
家長是保護孩子的角色,正確態度是把事件完整清楚,讓孩子需求有合理的出口,就能搭配合理的管教。
身為家長的我們不客氣地捍衛自己的孩子吧。去捍衛時要講理,就算大聲了一點也要有禮貌。

1680161193132.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關係,反正我就去自殺…」暑假時,兒子突然回這樣的話,讓父母嚇了一跳。

這句話勾起了我們的慌張,也很本能地為了掩蓋它而暴怒起來:「你在幹嗎?」、「這句話哪裡學的?」、「再說我就處罰你!」…
兒子發生了什麼事?暑假期間平日孩子沒去安親班,只寄託外婆家自由活動,假日去足球隊很開心… 是封閉環境啊
冷靜後我們問兒子「你怎麼了,是不是心情不好?」他搖頭表示沒有。

20210716_235310.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收心開學這件事,請大人先同理,上學不是什麼理所當然的事,就跟我們收假上班一樣,開工前網路一片哀嚎、厭世四起,然而大人尚有生活和養家的責任,只好怨歸怨,還是乖乖上班。差別是大人會發明自己的「轉移」,減輕開工心情的低落,例如說就有商家趁勢打出「開工日咖啡買一送一」的小確幸,以儀式緩衝大人情緒的起伏。
孩子面對開學也是一樣道理,他發展未成熟,不情願上學的情緒直接變成臭臉,他當然知道生活要繼續,只是不知道怎麼經歷這段過渡期。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裡,要小孩面對令人誘惑的棉花糖15分鐘不要吃,當然不是只靠「盯著糖看又一直忍耐」的死方法,而是要運用策略轉移注意焦點,成功的孩子會起來走一走,做別的事,並盼望等待後的酬賞。

2022.2.12. 關鍵評論網:『跟大人收假上班一樣厭世,如何幫孩子調整回到上學的生活心態與作息?』

207324.jpg

理解孩子放假的心情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衣架打下去是悶悶的一棍,沒有聲音,這種的最痛。我看到女兒的表情,知道會痛,但不到一秒,她居然大聲回話:「一點都不痛!」

「!!!」不痛是怎樣?這個倔強是對大人的挑釁嗎?我的理智此時斷線。

「不痛?!」於是我抓她過來,再打一下,「怎樣?!會痛嗎?」,她不吭聲,我用了三分力再打第三下…這時,她終於大哭,我停手。

/tmp/php3T6FUU  

故事:我當然也打過小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我今天在學校被老師說很棒,全班一起向我鼓掌。」兒子小學一年級時,某天他放學這麼說。

「喔,那肯定是做了什麼好事吧,說來聽聽怎麼了。」我問。

「老師上課的時候說,一個家庭裡面『媽媽』通常是做很多家事的那個人,非常辛苦。然後我就舉手了

「喔,為什麼呢?」我繼續問。

「我跟老師說,是這樣嗎,我家都是爸爸做家事,媽媽在沙發上滑手機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漫畫《JOJO冒險野郎》第一部裡,迪歐(Dio)是個養子,成績與表現皆優異,卻始終對主角有瑜亮情結。養父母對迪歐視同己出,但他自卑的內心卻逐步偏斜走向黑暗,不信任他人,他要證明自己的存在,結果變成吸血鬼,殺了養父母,成為強悍又孤單的大魔頭。迪歐的強大讓他想支配全世界,什麼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力量掩蓋了孤單感,從頭到尾都是獨角戲。

/tmp/phpMZKAyG
photo:pexels

『依附關係』
心理學裏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旨在探討人際關係,源於兒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而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的親近關係與模式,匱乏時將造成信任、安心及依賴等心理功能的缺乏。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沒有欲望」,你給他什麼他很隨機接受或搖頭,他放棄學習,未來沒有目標,生活態度過一天算一天;他會把握現在,今朝有酒今朝醉(被動的享樂),但也不積極

要濕掉的柴火重燃,需要正確的步驟,以及更重要的耐心。

 

DSCN2604  

放棄「主動性」的孩子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獎勵制度的設立,來自心理學行為學派的學習原理,可針對特定行為作增強及制約,養成習慣。獎勵制度不像一般認知的那樣簡單:「月考100分就得100元」,越簡單的等式卻不考慮個別差異及複雜情境,孩子就會以大人不贊同的方法達標,如作弊得滿分算不算?若大人說不算,孩子則會反駁你「當初沒有說」。很多社會公約認定的規範,不能期待孩子事先知道,因此設立獎勵制度必須精算,符合「公平、公正、公開」。實際作法有底下幾項:

/tmp/phpbLvfyQ  

1.基本需求不能少
獎勵是額外之物,不能剝奪孩子生活基本權益,食衣住行育樂基本款要有,這是親職的基礎,不要與利益混在一起。基本要求同基本需求無償必須完成,如寫功課、收拾房間、協助家事,因為他是家庭一份子。
2.獎勵就像是「獎金」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長與老師的互動一直很微妙,從過去威權時代「老師」是學校的權威,孩子交給學校就是聽老師的,那時家長會說「老師,若他不乖厚,盡量打沒關係…」,後來時代轉變太快,少子化、兒童創傷及人本教育議題,老師權力弱化,某部分家長也突然變為「直昇機父母」、「恐龍父母」,老師怕家長告,家長也怕老師弄孩子,從此家長與老師之間要怎麼溝通變成必修功課。

 以「行為事實」為依據的溝通,不僅可以為孩子建立秩序,同時更是老師保護自己的方式,有了立場才能理直與家長協調。家長也是一樣,以行為事實向老師求證,同樣才有立場請求老師能怎麼協助孩子。 

同步刊登  2020.1.23.獨立評論@天下 『 親師溝通有理說不清?來自心理師的三個建議』

DSCN8605.JPG  

家長和老師關係的變化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就是這樣,不是講邏輯,而是要任性地感受被愛的感覺,才會安心。

從結果來想像,他一個小小孩要面對如此大的分離恐懼(即使大人覺得沒什麼),真是令人心酸與不捨,他也很辛苦吶。

 20190123_042316.jpg  

輯一:【妹妹的堅持】

我家3歲妹妹,躺床上一直睡不著。我問她怎麼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偷竊」本身是不好的,他大概知道,如果為此還不顧風險,那就更值得探究背後是什麼東西了。孩子大概自己不會懂那麼多,我們探究的是「什麼驅使了他?理解偷錢行為背後的意圖與功能」。

大人想的都是阻止行為本身,卻沒想到行為之外的功能、原因與如何替代,「阻止不讓該發生的發生」都是很耗力的。所以換一個角度,自問一個問題:「孩子好端端的,為什麼他去偷竊?」

本文同步刊登2019.5.10.「關鍵評論網」-- 發現孩子出現偷竊和說謊行為,該怎麼辦?

pexels-photo-7114237.jpe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職當然是應該的,然現今社會對男人而言,期盼自我覺察脫離傳統觀念參與家庭,是需要有人提示與示範的,而「妻子」正好是較適任的催化角色,為什麼呢?因為一方面她較熟悉情感表達,二方面男性很希望藉由照顧孩子得到妻子的讚賞(婚姻關係裡夫妻地位如果較平等的更是如此)。

DSCN5452.JPG

分享我的奶爸生活
除了全職、兼職工作,我還是奶爸。(家庭主夫一詞似乎是指全職在家持家的先生)。舉凡清潔掃地、採買下廚、洗衣床單、水電維修、幫小孩洗澡、陪睡、接送...家務85%的事都是我在負責,當然主要開銷也是我繳。
會這麼做其實並非性別意識的覺醒,而是生活經驗的養成,18歲北上開始獨立生活,從打工中學習如何與社會相處。年輕時因為生活必須與好奇心,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一點點,有興趣的事就多做點,可以省錢的資訊就多研究一點,慢慢地知識與觀點就比較全面性,於是「奶爸角色」在我的世界裡不算特別,就是種很普遍的選擇而已,不是我太太不能做,而是我做的更好。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耗竭狀態的媽媽多嗎?真的非常多。只是個人問題嗎?不,我不這麼覺得,如果多花點時間理解她們的處境,會發現照顧孩子應該是全家人的事,然媽媽卻彷彿是整個家的承辦人,責任她扛,壓力也在身上。

評估孩子是否健康,「充滿活力」都是第一要素,不必緊張孩子的發展是否輸在起跑點,他自有適應力和發展速度,孩子社會技巧或學業成績慢一點沒關係,往後都可以彌補,照顧者的身心狀態才該優先,因為安心穩定的親子關係才是成長發展的動力。因此與其事事依教養書自我檢討求完美,不如當個夠好的媽媽就好,保持身心自在,因為「有快樂的媽媽就有快樂的孩子」。

2018.8.11刊於天下獨立評論 媽媽快崩潰怎麼辦?心理師給媽媽的「自我照顧處方」

pexels-photo-6624312.jpeg

快崩潰的媽媽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童年,每週都期待爺爺睡前說故事,他的故事都把我們兄妹三人放進去,變成小飛俠、小叮噹跟小甜甜。他自己編劇情,故事有連續性,也讓我們加入說一說、聽一聽、笑一笑,然後就睡著了。

自由時報刊登連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weekly/paper/1180846

252112.jpg

平時工作忙,回家後也要忙兩個幼稚園小孩,管吃飯、洗澡、功課,他們還要看電視、玩玩具及吃點心。從晚上六點接回家開始算,趕八點半前就寢,別小看這些瑣事,像是每天在打仗。爸爸通常得扮黑臉,管教、吼叫跟趕進去睡覺,因此睡前說故事是放下所有壓力,較能展現溫柔爸爸一面的時刻。

我的童年,每週都期待爺爺睡前說故事,他的故事都把我們兄妹三人放進去,變成小飛俠、小叮噹跟小甜甜。他自己編劇情,故事有連續性,也讓我們加入說一說、聽一聽、笑一笑,然後就睡著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不了孩子受委屈,是一種預先的情緒感知,也是一種想像力。預先的想像,會替孩子採取事先避免或提早安撫的反應,有時還會一起捲入情緒中比孩子還緊張(不可避免的情境下,EX考試)。

通常媽媽的行動是安撫,使孩子順應情境,而爸爸的行動是破壞與再造,使情境符合孩子的需要。但當情境是不可抗力的,如天災、意外,父母會自責未盡保護責任,而過度同理的父母會陷入情緒漩渦,全家都攪在一起。父母心替其作決定的模式,當孩子長大後就得調整,因為孩子有其自主性,父母若不懂放手,此模式延宕至成人期,缺乏獨立會讓孩子變媽寶,而處理不了空巢感受的父母也將變成直昇機父母。

172715.jpg

父母心事件:孩子的根管治療

四歲的妹妹發現蛀牙已晚,看了2家診所都不能處理,只能遠到大醫院的兒童牙科。初次到大醫院的妹妹有些恐懼,當天照X光片的護士冷面不耐煩,使我們重照與等候許久,還勸放棄改天再來,讓我很不是滋味。主治醫師看了X光片,二話不說,表示需要根管治療,可能也看多了,不解釋治療細節及給父母心理建設,只有要或不要的選項。回去後又看了2家診所,還是建議找兒童牙科處理,畢竟根管治療的過程複雜,需有專門經驗及工具。最後,還是選擇去原醫院,不然又要重新評估太麻煩。其中我很在意醫院給的診療須知裡的一段話: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