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所認知的「心理學」以為等同「諮商輔導」,或者精神疾病相關知識、坊間面相術識人術等。其實不是喔,「諮商輔導」只是心理學底下的「應用分支」而已,只是目前它是顯學,所以被大家注意到。「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想法與行為的科學,提出一套合理的解釋,以及預測與應用。

學科:1.『生理心理學』2.『發展心理學』3.『人格心理學』4.『社會心理學』5.『認知心理學』6.『心理測驗學』7.『變態心理學』8.『其他應用類別』:選修科目

諮商輔導:『精神分析』取向、『行為治療』與『認知行為』取向、『人本/意義』取向、『家族系統』與『後現代取向』

pexels-photo-5699456.jpeg

(一)心理學的領域與學科

現在大家所認知的「心理學」以為等同「諮商輔導」,或者精神疾病相關知識、坊間面相術識人術等。其實不是喔,「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想法與行為的科學,提出一套合理的解釋,以及預測與應用。

心理學的理論,有些使用科學檢驗假設提出,多數使用實驗法(在實驗室裡設實驗組對照組證明)以統計數據說明彼此有因果關係(A刺激引發B反應);有些是相關研究,探索C與D彼此有關連係數,但無法精確說是C引發D;有些是個案研究,以少數人但很精深詳細的內容去推算多數人可能也會有的狀況,目的是促進閱聽者就自己的狀況思考。

我讀大學心理系的時候,心理學學科分好幾門,以不同面切入「解讀人類」,大約是以下幾門必修:

1.『生理心理學』:

心理功能來自生理基礎,主要知識為認識大腦區塊、神經傳導(多巴胺)、內分泌等影響。例如記憶問題與海馬迴、腦傷狀態有關,不全然是心理因素。

2.『發展心理學』:

大腦及心理功能的發展,是靠生理成熟與環境互相刺激且逐步完成的。發展有好幾個階段,12歲以後高等心智功能才完成,如「同理心—推理知道他人所想的、所體會的」才會真正出現,未成熟前所展現的同理類似行為其實只是模仿而來的。

3.『人格心理學』:

將人的內在區分為多項特質來理解一個人,多項特質是同時存在的,有優劣勢之分,特質是穩定少變化的,但特質如何表現則與環境、學習、創造又有相關。

4.『社會心理學』:

個體行為除人格特質、環境條件外,還有一項人類特有的:「人際情境」。團體怎麼表現,會影響個人怎麼表現。個人受群體影響,如網路情境上的群體洗版,即至少包含了2種因素:匿名性、風向問題。

5.『認知心理學』:

主探討大腦內心智運作的過程,如注意力、邏輯、類化…大腦不是常常思考的,這樣會累死,它靠很多基模(一組動作與習慣)自動化行動,如刻板印象、標籤化。認知操作有時會偏誤,訊息錯誤判斷便錯誤,因此要找出流程中哪個環節有誤,才得以介入。

6.『心理測驗學』:

由嚴謹科學方法發展出來的心理量表,如魏氏智力量表,協助智商分類與心理衡鑑之用。教導一份心理測驗如何被研發、實證出來。這裡要留意的是,測驗結果要參考社會常模,是比較出來的,不是絕對,我們會稱「百分等級」。

7.『變態心理學』:

當初我也被名稱嚇到,但其實是講心理健康的領域,主要探討生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精神疾病、診斷原則以及治療大原則。

非常態的說法就只是非常態,不是不正常,判斷疾病的標準主要是看「個人能否生活及社會適應」,否則都不能說是「障礙」。

8.『其他應用類別』:選修科目

除以上學科(就是理論基礎,也是必修)外,心理學所應用的領域,如工商心理學的人力資源管理、行銷廣告;諮商輔導的心理諮商(語言)、舞蹈治療(身體的);教育心理的班級經營、行為學習;生活領域的兒童早療、婚姻溝通、自我成長團體…

應用類別:指的是根據上述對人類心理的假設,所衍生的一套處方安排。

【番外】「學科的意義」

人生到中年,過去累積的學科知識也就慢慢成為生活中可應用的範疇。

我讀第三類組的,現在才發現〈物理〉是學「力的平衡」、〈化學〉是學「性質的的平衡」,而〈生物〉是認識「系統內(體內)外(生態)的平衡」。這三種學科若回歸到「人」,是醫學,因為肌肉、細胞放電是物理,酸鹼度、分泌物是化學,而人體系統的觀點是生物。這些屬於「環境/脈絡」知識,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

而第二類組的語文、歷史、地理,則是哲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的前身,人文類的知識是價值觀與生活擇學,屬於「信念」的知識。

再把兩者加起來,才是「研究『人』的心理學」。

image02.png

(二):諮商理論的四大種。

目前的諮商輔導研究所,並不限制大學也要是心理系相關才能報考。如果直接從研究所開始讀,一般而言會以「諮商輔導」作為整個知識體系的架構,然我上述有提過,「諮商輔導」只是心理學底下的「應用分支」而已,只是目前它是顯學,所以被大家注意到。

諮商輔導深一點也稱「心理治療」,但無論是諮商或治療,心理師皆要有自己的一套知識立場,且能以身作則實踐,影響諮商關係,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研究所會讀很多的「諮商理論」,而諮商理論則從各個心理學家對人性的假設與認為中擷取出來,EX:佛洛伊德(Freud)的心理動力理論,有相對應的精神分析治療,而艾力克森(Erikson)的社會發展八階論雖有關注的議題,但尚無搭配的專門療法。心理學家的理論發想通常源於自身成長經驗,再根據所思所想所研究所發現而構思出一套對「人是如何」的學說,主要有「人是什麼?(人性觀)」、「人應該成為什麼?(人的樣子)」、「人為何生病,成為不了他該有的樣子(診斷)」以及「該如何治療?(處方)」


諮商理論與技術有十幾門廣為人知的學派,為了方便記憶,我分類為四大種。

1.『精神分析』取向

核心:「心理決定論」,也就是人所有的行為、動作、語言背後都隱藏著豐富的心理意涵和動機,強調過去經驗的重要影響。精神分析論也是所有心理治療的基礎母論,後期理論都是根據它做出修正或反其道。常用語彙為:潛意識、防衛機轉、自我概念(SELF)。
治療派別:長期精神分析、阿德勒式治療。

2.『行為治療』與『認知行為』取向

核心:認為人的行為都經過「學習」,是成長中大大小小的學習所連結起來的慣性(也稱為「環境決定論」),認為探究過去沒有意義,訓練現在比較重要,因此焦點在行為改變的訓練。常用語彙為:條件制約、正負增強、預測與控制。然行為治療的理念較受批評,常見於很多以烏托邦社會為背景的電影,如《飢餓遊戲》都在反控制。「認知調整」與「行為技術」常會合併使用,讓案主知其所以然,也做的所以然。「認知」談的是人的心智如何運作,理解運作過程後進一步後設調整,修正不合理的信念,整合情緒,面對現實,做出選擇。
治療派別:理情治療、現實治療。

3.『人本/意義』取向

人本主義是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強調以「人」為本,相信人的生命自己會朝向有意義的發展,諮商只是提供足夠成長的土壤,讓他們能為自己產出與負責。人本不是技術,而是一種態度,強調諮商關係,把案主當伙伴,一起合作與改變。心理師把自身當工具,以身作則,在此時此刻中彼此不斷辯證與整合。常用語彙為:同理心、生命意義、自我成長。
治療派別:案主中心治療、存在治療、意義治療與完形治療。

4.『家族系統』與『後現代取向』

這兩個取向是近代發展開始嶄露頭角,「家族治療」首先超過了諮商室裡的兩人關係,把系統觀念拉進來,以家庭為單位,解釋人與人的互動彼此關連,角色互補,牽一髮而動全身。諮商師也進入家庭裡,攪動一池春水,讓隱藏其後的信念現身,拉到意識裡重新定位,諮商師不僅是分析,也在家人間的關係裡。
治療派別:家族治療。
「後現代」則以社會建構論為核心,沒有絕對,只有透過詮釋才是真,然而「詮釋權」在誰手上呢?案主若讓社會、文化、大眾來決定自己是誰,那就是歪掉的開始。此取向也跳脫兩人關係,進到背後更大的系統,包括家庭、社會、流行文化、傳統、集體潛意識,諮商任務是解構、接受、拾起權力與責任,重新建構自己的人生。

治療派別: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敘事治療。

 

分類:心理師職場生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學 心理諮商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