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若適應失敗,一類歸於「不懂從錯誤/失敗中學習」,意思是找不到新的參數、新的角度,而流於重複、例行,事前材料、步驟什麼都一樣,結果當然也差不多。但因為落入盲點,又太想得到,就會撞得頭破血流。
另一類是「不知從錯誤/失敗中學習」,意思是缺乏自我覺察、沒有病識感,當不認為自己能調整與控制時(認為自己是不可變的),為了生存,反倒會去「要他人改變」來滿足自己。

305464.jpg

遇見一般的錯誤/失敗,生物的戰或逃機制,『戰』是硬凹、否認「不是我的錯!」,『逃』則是「好了啦,我再也不碰了!」
生物都如此,得以生存。
但如果逃不了,為了生存就只好「面對與學習」,然生物不懂思考,牠「必須經歷重複嘗試」,直到某種條件(環境、客觀、生心理…)不一樣了,參數不同後,行為結果才有不同。而那個剛好的不同,又剛巧邁向了新的解決路徑。新行為被測試幾次後,個體才真的相信是有效的新方法。這是自然的改變(土法煉鋼)。
人類也是一般,可不同的是,藉由與同類的交流(人際關係是一面魔法鏡子),看見你也看見我,產生新的化學變化,自己就會挑選用「哪些不一樣的參數再試試」。當人們刻意去討論,比如哲學辯論,那個改變就會加快加劇,當人們將這些變化保留在意識面「自我覺察」,改變的方向就不會歪樓。
人們若適應失敗
一類歸於「不懂從錯誤/失敗中學習」,意思是找不到新的參數、新的角度,而流於重複、例行,事前材料、步驟什麼都一樣,結果當然也差不多。但因為落入盲點,又太想得到,就會撞得頭破血流。
通常這類障礙是一時的,有人提醒、有人支持,在自我覺察下就會發現盲點,重新整理,或經由舉一反三自己再嘗試新策略。
實際操作時,助人者角色很多元,不是上述這兩行字而已,我的意思是:個案有自我覺察、調整自己的潛能,助人者的位置是從旁協助與促發。
另一類是「不知從錯誤/失敗中學習」,意思是缺乏自我覺察、沒有病識感,當不認為自己能調整與控制時(認為自己是不可變的),為了生存,反倒會去「要他人改變」來滿足自己。幼童就是從此概念出發,本能自動化操作,俗話說「兩歲豬狗嫌」大概就這意思,很蕃!
實務上沒那麼二分,有的人因為「不懂」後來乾脆「不知」,有的人其實是「不知」卻說「不懂」。
白話一點:不覺得自己需要改變的,怎麼說都沒用。他一定要親身卡關,遇上他再也不能自圓其說的困境,某種壓迫又不致壓死的程度,才會承認自己需要改變(指的是--要自負改變的結果及責任,非直接找心理師要人家負責調整好)。
有些個案缺乏自我覺察,但他過得很愜意啊,無視矛盾,反倒是身邊的人難以忍受。人際是互動交流的,一個願打,就有一個願挨,表示他周邊關係有願意容忍、退讓(怕麻煩)的人,以致他雖缺乏自覺,但矛盾點有別人扛著,他又何必改變呢?
如果你也陷於困境,想想自己是哪種錯誤/失敗中學習的類型,並接受這現況,我覺得這也是「照顧自己—瞭解與接受」,一旦接受了,那個點就變成離開卡關的起點了。
解開自己「不懂」的部分,對身邊的事設出界線,對衝突做好準備(甚至是法律上的準備),當你改變了,身邊那位「不知」改變的人就會因為你改變了(參數不同)而激發他的危機感,接著啟動如果他想要生存他就要調整的機制。
一個人想要改變,也願意負責,帶著這樣的心態找朋友聊或進入諮商,就會出現「當你渴望某件事時,全世界都會幫你」的奇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仁廷心理師 的頭像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