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電視劇情,任負面情緒被引發且宣洩,觀眾能順理罵罵可惡的劇中人,入戲太深者則會罵到演員身上去。電視讓情緒無意識地發洩,是真的有此功能,只是效率很差。觀眾進入劇中,意識放空,進入一種「不用自己動、不用負責」的狀態,宣洩情緒能量與躲避現實壓力。這種甘願被操控的心理狀態,換到暫時的心理放鬆,沒什麼大害與代價,也就這樣算了,讓人覺得真的不用想太多。
這類電視劇的心理機制,最主要來自「情緒感染」,先讓你染上劇中人的激情,繼而認同他,化身為他,持續關心他能不能一解怨氣。情緒感染要發揮作用,觀眾也要有一定條件才會被激發「投射心理」,通常,慣於壓抑負面情緒的人比較容易被勾起。這類劇情或多或少觸發了觀眾潛藏、說不清又無法面對的處境,例如說「生存焦慮」、「人際怨懟」,並以劇情發展代替他在心理出口氣。
同步刊登於2019.8.21. 關鍵評論網 「社會焦慮下的情緒投射:從荒誕的八點檔,到無端爆紅的政治明星」
同步刊登於2019.8.21. 太報 「荒唐的八點檔與政治明星 社會焦慮下的情緒投射產物」
一、觸發情緒投射的影音產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三立、民視的八點檔,每劇都百集以上,前20集大概還是正常劇情,之後就逐漸歪爆,進入不合理的邏輯和故事,出現過於誇張的互動與情緒。
這種劇(不管講什麼後來劇情都差不多)為何仍有很多人收看?之前看過群族分析,好像中南部、城區外、低社經、年齡偏高者愛看,姑且不論背景如何,我跟著長輩看過幾次,發現看的時候「是不需要動腦的」,而且「情緒會跟著起伏」。可是、可是我明明知道那是不合理的劇(如圖),而且看了也沒意義…卻一旦看了就被牽走,想知道劇中人最後怎麼樣;相對的,一旦離開電視畫面,人就清醒了。
這類電視劇的心理機制,最主要來自「情緒感染」,先讓你染上劇中人的激情,繼而認同他,化身為他,持續關心他能不能一解怨氣。情緒感染要發揮作用,觀眾也要有一定條件才會被激發「投射心理」,通常,慣於壓抑負面情緒的人比較容易被勾起(正面情緒多的人較少看這類劇情,跟「相由心生」的意涵有點像)。簡言之,這類劇情或多或少觸發了觀眾潛藏、說不清又無法面對的處境,例如說「生存焦慮」、「人際怨懟」,並以劇情發展代替他在心理出口氣。某類電視劇一定因應了某種生活型態而生,才有觀眾,另一類可見三立台灣台的《戲說台灣》,也是天理昭彰、終有報應的廟宇傳奇。
進入電視劇情,任負面情緒被引發且宣洩,觀眾能順理罵罵可惡的劇中人,入戲太深者則會罵到演員身上去。電視讓情緒無意識地發洩,是真的有此功能,只是效率很差。觀眾進入劇中,意識放空,進入一種「不用自己動、不用負責」的狀態,宣洩情緒能量與躲避現實壓力。這種甘願被操控的心理狀態,換到暫時的心理放鬆,沒什麼大害與代價,也就這樣算了,讓人覺得真的不用想太多。
理性與情緒的經驗衝突還有一種,來自生活面的反串。在網紅《阿翰PO影片》裡有支衛福部出資的性騷擾防治影片,阿翰一人飾兩角,一是女兵林可柔,一是心術不正的學長。可柔登場時,由於是男扮女裝,骨架明顯,理性上先覺得好笑,然而觀賞幾分後,筆者竟被可柔吸引,比女性還女性,真是可愛。此時理性面與情緒面彼此衝突,認知上知道他是男的,骨架明顯,但情緒面卻感受到他好女人,而且好可愛,筆者大腦為此訊息的矛盾不已,在未徹底分析怎麼回事之前,筆者的手已經訂閱了該頻道。
頻道內阿翰所扮的各類女性,即使其貌不揚有些邋遢,但通通散發著「女性特質」,觸發情緒經驗的是他舉手投足的微表情、微動作、微習慣等各類訊息,組合成「他(跟女性一樣)好可愛」的情緒感受,超越了理性「他明明是男的」這件事,而且即使分析完畢,筆者還是決定繼續訂閱,可見筆者的投射應該是…(不可說)。
二、心理原理:情緒面的巨大力量
『明明知道那是不合理的垃圾劇,而且看了也沒意義…一旦看了就被牽走,想知道劇中人最後怎麼樣…』
『認知上知道他是男的,骨架明顯,但情緒面卻感受到他好女人,而且好可愛…』
這個反應很奇怪嗎?
就理性邏輯來說,是的。所以我們必須推想,一定有股「隱形的力量」,是什麼如此強大推翻理性邏輯。
早在百年前,心理學的創始者佛洛伊德(Freud)就找出原因了,他在歇斯底里症的婦女身上,發現其實是「情緒壓抑過頭」作祟。當時性別平等未萌芽,女性承受很多不平等的限制及歧視,對於負面情緒她們無法探索,只能隱忍,在忍到不能忍時,情緒自己就表現出來了(稱為「行為化」),在歇斯底里狀態時(類似現今所稱的「崩潰」),理智失去作用,一切以釋放情緒為優先,而且事後也不記得自己做了什麼、為何這麼做。這種「無意識」的狀態,後來被佛洛伊德延伸為「潛意識理論」,當理性當機時,它會替當事人處理意識上無法處理的內在衝突,順從情緒面的需求。
人類的情緒面不僅是「當下情緒」而已,情緒經驗的累積與壓抑能夠橫跨「時間」,例如童年所受的創傷,為了生存,當時可以忽視,並以防衛機轉保護不被提醒,然成人後有了相對安全與能力,創傷會再度跑出來索求撫慰。內在的時間軸不僅是個人的,榮格(Jung)以深層心理學角度認為,「集體潛意識」會以跨時代的向度影響人類,如神話遺留下來的「英雄(Hero)原型」昭示自我成長的路徑,或生活層面的「明明沒有被蟑螂怎樣?卻普遍害怕蟑螂的驚嚇情緒」反應。
講這麼多,只是要佐證:「情感面就是強大的隱形力量」,之所以強大,因為它不被我們接納、辨識、理解與滿足,依佛洛伊德與榮格的概念,當情緒力量不讓意識學習接管而進入潛意識或陰影面時,就是屌打理性。
三、政治人物形象也是投射來的
情緒先被感染、觸發,接著心理投射與行動投入,這也有可能發生在政治上。
政治素人被包裝成政治明星,主導者利用了(1)網路資訊的片面性質(2)媒體長期播放(根本是廣告)的情緒感染(3)每個人心理那塊無法處理或過度壓抑的陰影,三者形成牢不可破的情緒認定,而集結眾人後便可集體「造神」,如同聖經說的假偶像:人們用泥土捏出一個像,尊它為神,最後泥土變成我們的信仰。不準不保佑就把偶像摔爛,再造新神/心神,而人們永遠不必為那些「未能解決的困境」擔起責任。
很多荒唐的政治明星,沒有實際作為,或者說謊前後矛盾,依然被支持者視而不見,客觀因素是選錯人所償還的代價還很遙遠,在情緒面能立即滿足的主導下,激情讓民眾錯覺政治明星會替他們說話,就如同預期看電視劇一樣爽度的替代補償,如同第一段所述。
什麼樣的人需要透過這樣的途徑宣洩長期壓抑的不滿與怨氣呢?這類人不見得有資源能隨時脫身此項機制,也代表他們沒有太多選擇,我姑且定義此類人為「庶民」,與中產階級比較,他們有特定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在文化/心理資本上也有集體潛意識影響的固定宣洩,例:打麻將。於是,當政治明星稱自己也是庶民時(他還真的是,因為電視上表現的那些語言、動作、價值與霸氣在情緒面顯示是我類族群。只是他有錢很多而已。)。粉絲被喚起而投入,就像是鑽進電視劇一樣,本來從政得要菁英的規則被庶民代表程咬金,希望他「替自己/庶民」出頭天、出口氣。情緒認同凌駕理性,他們正用潛意識處理自己長期擔憂、無助、無奈又不能怎麼樣的心理困境。
如果說粉絲只是盲目支持,其實過於簡化,一組行為的產生總是多重因素及時間累積而來,與其勸醒粉絲要他們自覺、調整習慣、接受現實(這難度很高,除非有改變契機),不如先從談話模式開始改變。
怎麼改變呢?例如:不要直接爭論政治歧異,反過來關心對方,以他為中心多作傾,待他的情緒面得到暢通,理性面就較能運作,也比較容易醒過來面對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要脫離這些附加投射心理的產品,情緒面一定要有良性的替代出口,想改變對方,也不是爭論對錯,而是讓他有機會講講心聲,關於情緒、經濟、生活等,多討論現實上的矛盾,增加思辨。
『基於對人性的理解,我深知並非立論精闢、口才便給就能「說服」一個人,只有在適當的時機,經由當事人親身覺受,才能讓「改變」發生。』(呂文慧,政治的「三思而後粉」)
延伸閱讀:政治的「三思而後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