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越演越烈,像被山岳圍繞著,聲音不絕於耳:「親一個、親一個…」、「一鼓作氣吧。」、「加油!」…

對手(流汗、低頭、不知所措):「那麼,親…親臉…的話…就可以了吧…」

在手打拍子的節奏下,不斷重複簡單的口號,一邊吸引其他人加入擴大聲勢,一邊將目標慢慢逼入絕境的恐怖攻擊。這些慫恿收受方必須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呼聲,正因為群眾無意,沒有覺察,所以收受方難以反擊,做或不做都是陷阱,最終收受方會因過於混亂,違反意願,產生不做不行的錯覺。

20161010.jpg漫畫《監獄學園》

(四)故事:「親一個、親一個

「厄運之語…最終咒文!」他說。

「你要做什麼?」對手疑惑。

他一邊拍手,一邊說「此乃絕望的開始。」他跟同伴開始在眾目睽睽下鼓譟。

「親一個、親一個…」首先是輕輕的聲音,爾後逐漸激動,並伴隨著拍手的固定節奏。

對手那些人產生問號,圍觀對戰的群眾也是。

有的人發問了,「咦…什麼?難道那兩個人在交往?」

他的同伴A接著掰了一個說法,摸著頭「是…是啊…但她們兩個太害羞了,連親嘴都沒做過呢?大家一起給她加油打氣吧。」

「好喔。」群眾一個接一個也拍起手,拱起手掌喊著「親一個、親一個…」

群眾的聲音多了,同伴B又掰了一個誇張的:「這兩個人明明都玩過SM了,卻連手都沒牽過呢~」,群眾不以為意,沒人覺得奇怪,還說:「什麼嘛?真是可愛!」

對手(臉紅):「難道,你要我跟他接吻?」

同伴A:「那還用說,我們可是在為你們打氣啊!!」帶著假裝的善意的表情。

對手(臉紅):「住口!--我們根本不是那種關係…」

同伴A:「那是什麼關係…你們兩情相悅吧。」、「那麼趕緊親一個試試看吧。」

此時群眾嘩然,「大家都在支持你喔…」、「上吧,親一個」、「再不快點,大家都要生氣囉!」;等不到結果,群眾又說:「咦?難道不親親嗎?」、「親一個!」、「什麼啊,真是不會看氣氛…」,有些人開始不耐煩了,低聲批評。

對手(喘氣)自言自語:「唔…唔唔…怎…怎麼回事…雖然不太清楚…難道…是我的錯嗎!?」,她心想:「因為大家正在對我說加油,所以說…不做不行…」

對手(掩臉):「親…親嘴?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群眾越演越烈,像被山岳圍繞著,聲音不絕於耳:「親一個、親一個…」、「一鼓作氣吧。」、「加油!」…

對手(流汗、低頭、不知所措):「那麼,親…親臉…的話…就可以了吧…」

事實是,她們真的不是情侶,連朋友都稱不上。這是漫畫《監獄學園》214話,標題為「呼喚奇蹟的男人」。哪有什麼奇蹟?他只是激發群體情緒,往他要的方向走。

起鬨其實是惡意

在公開狀態下,個人很難抗拒群體的邀請,特別,只是小小的惡意/善意,我姑且歸類為「起鬨」。

在手打拍子的節奏下,不斷重複簡單的口號,一邊吸引其他人加入擴大聲勢,一邊將目標慢慢逼入絕境的恐怖攻擊。這些慫恿收受方必須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呼聲,正因為群眾無意,沒有覺察,所以收受方難以反擊,做或不做都是陷阱,最終收受方會因過於混亂,違反意願,產生不做不行的錯覺。

起鬨是種群眾效應,鼓動群眾幫忙做一件似乎是善意的事,而協助的群眾無須負責,也以為在協助維持善意(EX:現場求婚),但其實很可能只是符合發起者的利益,以及群眾集體潛意識裡各自的盤算(EX看好戲)。群體覺得是善意的,但收受方卻變成受害者,產生被迫還得感謝的錯亂。

這種起鬨到了網路世界,更以巧妙的心理包裝影響著,網路群體不會面對面,情緒更加直接與巨大,缺乏同理也就缺乏底線,直接攻擊、謾罵、肉搜…造成收受方更大的傷害,甚至是心理創傷。

099.jpg漫畫《炎炎消防隊》

(五)勒龐:激發「眾怒」的手段

人類不是離群索居的動物,讓自己歸屬一個團體好處多多,除了生存功能,心理也有歸屬及安全感,而順從暫時性的社會群體也有好處,可以從中參考他人行為,學習未知事物,萬一群體作錯,面臨風險,其責任也是分散的,真要追究,就追究為首的吧。

個人讓自己融入群體,有時候是無意識的,但潛意識定有利己動機,融入群體的人們就像一群羊、牛或魚,整群整群跟著風向走,也就是為首的。草食動物在面臨危險時,成群的作用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逃避,一種「反正只要有其他人犧牲,危險就會解決」的鴕鳥心態,當獅子捕獲其中一頭,吃飽了,群體就安全了。當我們自己不警醒時,就會進入這種氛圍:安逸偷生。到了現代,外危風險已大幅降低,促進群體凝聚的危機意識找不到目標,轉而內鬥,「剷除異己」變成群體之力的發洩,許多社會心理學經典研究都與此不謀而合,那麼現代的群體之力-「眾怒」,如何被激發呢?

激發群體的操作手段

「眾怒」是種情緒,陷入情緒狀態跟無意識行為差不多,但帶有情緒的行為破壞力更大,因為理性限制被解除了。勒龐發現,要讓群體進入這種狀態,只要有人帶頭,論點強硬、言辭激烈,情緒感染就發生了。

底下激發群眾的操作手法,整理重述自勒龐的書《烏合之眾》,()內則是我加註的內容:

如果想在短時間內讓群體興奮起來,誘使他們加入任何行動,如掠奪宮殿、誓死捍衛某個防禦點,就必須讓群體迅速感應某種短暫暗示,其中最有效的暗示是「榜樣(行為)」以及具有「聲望的領袖」。

當領袖準備用各種觀點及信仰激發群體情感時,如當代社會理論,他們會借助各種不同的有效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種,分別是『斷言、重複和傳染』。

(1)「斷言」:

(斷章取義)去脈絡解讀,加上自己無意識的詮釋、情感投射,變成另一個意義。「言語的力量與它們喚起的形象密切相關,而與它們的真實意義無關,那些意義不明確的詞語往往影響最大。」

無須任何推理與論證的純粹斷言,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體腦中最可靠的手段之一。斷言越簡潔,論證越貧乏,影響力反而越大。

(2)「重複」:

斷言要發揮作用,就必須盡可能地以同樣的措辭不斷進行重複。不斷重複斷言,人們會將其視為「已被證實的真理」加以接受,並在心中生根。原因是,不斷重複的話語會長久駐紮在無意識自我的深層區域,這裡正是行為動機形成的地方。雖然一段時間後會忘記是誰說了這些,但我們依舊會對斷言深信不疑。

(3)「傳染」後變成「流行觀點」:

當某種斷言得到充分重複,傳染過程開始介入,斷言就會毫無異議形成我們所謂的「流行觀點」。群體中的情緒迅速傳開,尤其是驚慌(這一類負面的、與生存相關的),讓大腦失常產生瘋狂行為。某些事件的影響甚至可以使身處異地的人們同樣受到傳染作用,EX:1848年的革命運動在巴黎爆發後,迅速傳遍歐洲各地,動搖了許多國家的君主寶座。

傳染作用的力量很大,使個體接受某些觀點,而且還能將某些情感模式強加於他們。模仿行為只是傳染的其中一種,影響群體的是榜樣而非論證。流行於工人階級的各種觀念是他們從酒吧獲得的,這是斷言、重複和傳染的結果。(傳統觀念與文化價值也是如此傳遞,經由斷言、重複和傳染變成日常觀點,EX: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傳染的力量十分強大,在它的影響下個人甚至可以完全不計利益得失。

流行觀點在大眾階層穩定後,便開始向社會上層傳播。社會下層對於社會上層的反影響,這是今日我們在社會主義學說身上看到的現象,當領袖與煽動者被這種思想征服後,就會對這種思想加以控制、改造,將之改頭換面為另一種意識型態,然後再向下向大眾宣傳、普及,如此重複循環改造。(EX:政客聽選民的風向,繼而改變自己的政策,選民又再度跟從…)

100.jpg漫畫《監獄學園》

聲望(名聲、名譽)

聲望是一切權力的主因,(獲得聲望會有「人望」,隨心所欲也會被支持,是權力的一種)。

聲望會因環境關係而得到巨大影響力,它涉及了兩種情感:崇拜和畏懼。聲望通常會利用某個人、某本書或某種思想來控制我們的精神,麻痺判斷力,使我們沈浸在驚訝與敬佩的情感之中。聲望分為先天聲望及個人聲望,前者是頭銜、財富和名譽(EX:法官帽所顯現的權威),後者是個體特有(個體聲望是日積月累的,甚至可以特意、假意塑造,EX:商人川普變成美國總統的傳奇)。聲望是很多因素的結合體,其中「成功」是最重要因素,因為成功,所以成功者的每個觀點,幾乎都會得到人們認同,不再受到懷疑(註解2)。在傳染作用下,那些享有聲望的人物、觀點或事物會輕而易舉成為人們有意或無意的模仿對象,從而使整整一代人都具備了相同的情感模式和思維表達。最後,群體和個體都需要關於所有事情的現成觀點(「社會參考行為」:參考他人以決定自己怎麼做)這些觀點的受歡迎度與對錯無關,只受聲望影響。

◎註解2:相反的,失敗者變成「抽屜效應」,都藏起來不被知道,導致人們覺得成功是很容易的,宣傳成功的例子,EX:樂透彩的新聞,天天宣傳中獎案例,令人以為中獎很容易,下一個可能就是我。

 

回到電影《十二怒漢》,他們在怒什麼,怎麼發生的?在「替受害者討回正義」旗幟下,眾怒的意識型態以剷除異己來彰顯個體的潛意識動機,議題都還沒討論,就開始以斷言激發情緒、不斷重複,彷彿形成真理。團體有些人想得到聲望、投射情緒或發洩,有些人則被傳染、無意識決定,也有些人畏懼團體攻擊而逃避、順從,各有盤算,最終造成看似合情合理判決有罪的團體行動。事實上只是滿足團體期望而已,什麼改變也沒有。

【社會觀察】:從電影《十二怒漢》看「眾怒」的群體心理學 (上):個人為何願意喪失自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