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十五年,歷經部隊、監獄、社區、社福機構、專案機構,小學至大學包括特教的接案,每週一次接最久的個案為三年,不定期的則更久。底下這張圖是闡釋我所知道的治療工具,工具指的是「技法」(例如表列「焦點解決」派,指的是此派裡的技術EX未來性問句,用到的「意識面」比較多),這裡的各派並非談理論/取向之分,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其工具。我主分為「意識/潛意識」的光譜,意識與潛意識通常會一起工作,光譜是程度多寡的差別,當然也有別的分類法,每個心理師都會有自己整理出的一套慣用程序知識,端看你想/會怎麼使用。一招半式要走江湖很難,畢竟案主有不同背景、多元文化、社會階級及人格類型,如何更靠近他們,或讓他們可以更適切地表達,「技法」這個工具很重要(諮商師這個「人的工具」更重要),這張圖的整理是對「技法工具」的認識與借用,但無論怎麼用,終究都要以自己所相信的理論背景作結合,詮釋才有意義,諮商才有前進方向。

2018.12新增:在河合隼雄的心理治療之路一書裡,也提到各式各樣的心理技法如何做整理。我覺得跟我2016年的自我整理很像,於是加入此段並做修整。

面對各種各樣的技法,按照「意識-無意識」的軸線來歸納,主要是面對面的談話VS自由聯想法、夢的分析、意象療法;以「語言-非語言」的軸線:繪畫療法、沙遊、黏土、遊戲等自由發揮發散的性質;最後是「心靈-身體」的軸線,如心理劇、森田療法、舞蹈治療(P144-147)。每一種技法的背後都有該技法之所以能成立的理論或注意事項,不能無視這些輕率地使用。心理師可能以一個自己比較擅長的技法作為核心,同時一定程度地瞭解其他技法,必要時輔助性地使用。當然,最基本的是面對面的談話(P150)而心理治療技法的核心是人與人的關係(P139)。技法在該書的英文是ART,是一種自由發揮沒有絕對標準的藝術。

 治療工具整理簡報 

---

心理學對於「人」的理解分為五大派別,分別是「精神分析」、「人格特質」、「社會學習」、「人本中心」及「超個人心理學」。諮商輔導是心理學理論的延伸分支,概念是先有心理學理論(人是什麼),後有諮商理論(什麼是人性、困境與改變關鍵),最後是臨床應用(諮商實務)。諮商理論的五大派別,分別是「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存在/意義取向」、「人本中心」及「後現代理論」。

我工作十五年,歷經部隊、監獄、社區、社福機構、專案機構,小學至大學包括特教的接案,每週一次接最久的個案為三年,不定期的則更久。我的擇學是「精神分析學派裡的依附關係理論」,這是針對人格改變的核心理論(長期諮商),次要的是敘事治療、情緒取向、焦點解決等概念(短期諮商)。 

「理論/取向」是諮商信念,但要如何臨床應用,則是端看選擇什麼技法/工具,利用其特性配合諮商情境,促進案主改變。EX:「依附關係理論」,由David J. Wallin(2007)搭配「心智化發展」(Mentalization)變成一種治療歷程。EX:最早的Freud在治療歇斯底里(hysteria)時,技法便是自由聯想、夢的分析、投射等,疏通內在衝突。EX:「認知學派」Ellis採用「理情治療ABC」,逐步釐清事件、信念、結果。

有的理論/取向有自己獨特的技法/工具,有的則沒有;相對的,有的技法/工具易懂,但理論架構不明顯。前者的例子,「完形取向」的工具以「空椅法」最常見;後者的例子,「圖卡」工具易懂,但少見專屬的理論架構,無論是衡鑑用的羅夏克墨漬測驗或近年流行的心靈圖卡,原理都奠基於精神分析的投射應用。

諮商實務上,不見得「空椅法」只專屬完形理論使用,其他理論/取向也可以借用,例如精神分析可能會使用於自我聯想、探索內在,或作為情緒宣洩;「敘事」有時是資訊收集,有時是重新整合與詮釋,有時一起說故事,偏向認知,有時則是隱喻,給未發展成熟的兒童聽,隱喻會在潛意識自行作用。 

文章這張圖是闡釋我所知道的治療技法,不是指理論派別,技法有其特性,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有些技法我上過研習,有的則是看理論書,但我認為其光譜大致分「三個平台」運作。

無論信奉哪個諮商理論,古典精神分析都是所有理論的始祖,也有很多共通點,因此三個平台我主分為「意識/潛意識」的光譜,意識與潛意識通常會一起工作,光譜是程度多寡的差別,當然也有別的分類法,每個心理師都會有自己整理出的一套慣用程序知識,端看你想/會怎麼使用。 

◎「意識平台」:靠語言(verbal)

包含現在、過去、未來,所有需要運用覺察與討論的都算。煤材(圖卡、故事、戲劇、情緒覺察)都是工具,最後還是要回到意識作整合。越接近中間的技法,整合的部分會愈多,如「情緒」、「人際」取向,整合時張力也會愈大,而且一定會碰到防衛機轉,並且要與之和解。前述【如何改變「不合理信念」及「創傷情緒」的連結】的改變點,只是光譜位置不同。

◎「潛意識平台」:靠肢體語言或其他媒材

工作時不涉及「洞見、詮釋、和修通」,不直接碰觸防衛機轉,甚至是繞過,諮商室裡的肢體語言就有潛意識溝通的意涵,臨床應用時變化相當多,如投射技法的應用,「看圖說故事」、「各式圖卡的聯想」,並從中討論得到訊息;「請案主畫圖」、「完成句子」則反過來是將潛意識具像化的操作;「沙遊」、「遊戲治療」及「兒童故事、繪本」,對象多是語言未發展成熟的孩童,故以隱喻作連結與溝通;塔羅牌及靈修以「靈」也是類似概念的運作。「催眠」直接在潛意識裡工作(淺層催眠則算是放鬆技巧的一種)。

◎「生理回饋平台」:透過身體反應,回饋給意識、喚起感受

心靈層次無法作用時,從感官、生理層面產生刺激,以「眼見為憑」為現象,再從此點反應回到意識層面作結合。較純粹的生理回饋也會繞過意識,靠身體記憶與反應,如行為改變技術、生理回饋儀及眼動治療法,前述【如何改變「不合理信念」及「創傷情緒」的連結】中如何改變對鳥恐懼的故事可為一例。

 

一招半式要走江湖很難,畢竟案主有不同背景、多元文化、社會階級及人格類型,如何更靠近他們,或讓他們可以更適切地表達,「技法」這個工具很重要(諮商師這個「人的工具」更重要),這張圖的整理是對「技法工具」的認識與借用,但無論怎麼用,終究都要以自己所相信的理論背景作結合,詮釋才有意義,諮商才有前進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