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目前分類:諮商擇學理論 (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領域』的空間,包括距離與大小,基本以當事人為中心發展出一個「圓」的概念(圖二),在那個「圓」的半徑範圍裡,當事人可以覺察任何事的發生,包括物理性的動靜、人際關係的小動作與情感,並依此訊息決定自己下一步怎麼做。

這些雖是漫畫的想像,然並沒有離現實太遠,為對抗生活困境,每個人內心都有力量並發展出強大的應對方式。Viktor E. Frankl是存在主義、意義治療的心理學大師,猶太人的他被關進二戰納粹集中營,每天都面對生死的篩選,為了不讓心智崩潰,他發展出「意義的追尋」存活下來,可見人類內在力量的運作。

強大的應對方式是什麼?從漫畫的啟發裡,我認為是,每個人如何創造出自己的「領域」與「法則」。「領域」是一個空間,可以掌握其中的所有事;「法則」則是自身能力的應用,妥善運用才能或特殊能力應對困境、解決問題。領域與法則的創造是一種自信能力。

20170308.jpg圖:漫畫[獵人]的念

「領域」與「法則」(Field and Rule)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篇是以專業助人者角度撰寫如何治療憂鬱症的概略文章,文長。一般讀者可以先作為觀念了解,若以朋友身分協助當事人請把重點放在2.3.,以理解、接受與說明即可,會比專業助人者(但不熟的關係)有更大的幫助。若讀者本身有憂鬱症,結合上篇下篇最大的重點是「請不要單靠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要馬上好起來」,憂鬱症是自我保護的機制,會當局者迷,請勇敢尋求幫助。

與憂鬱症當事人進入長期諮商,起點一定是深度關係的建立,沒有關係作底,改變連邊都談不上,接著進入5.6.7.的循環來來回回向上(也有可能向下),有時順時針有時逆時針。諮商關係是安全的基石,然「諮商關係」本身沒那麼神,由心理師本身作為楔子在兩人關係作連結,讓當事人在諮商關係裡移情與拉扯,一旦關係重要了,便有信任與依賴、關懷與衝突、溫暖與陰暗的共存,如同一塊好的土壤,既充滿營養也有蟲子亂竄,缺一不可。助人者要有能量承受這樣的衝撞。長期諮商關係是「母雞帶小鴨」,彼此不同,卻必須如親子般相處,並期待小鴨長大後變成天鵝,離開母雞。

#簡論憂鬱症治療.jpg圖解:簡論憂鬱症治療方向

前述

憂鬱症讓當事人陷入了一種症狀:『與自己失去連結,也與他人失去連結。』在第一期病程,防衛機制的情緒或行為表現至少證明他仍企求與他人互動,只是搞得四不像,進退維谷罷了;在第二期病程,則是完全放棄作任何連結,當事人陷在一座孤島。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抑鬱』:『因為過度壓抑,導致無助憂鬱』。可怕的是,一旦習慣成自然,憂鬱還會變成性格的一部分。

挫折創傷啟動防衛機制,然而每個人還是有他根本的需求、希望怎樣的欲望,他仍會表達,只是在防衛機轉的重組下變得四不像,反而更惹人嫌,結果更挫折。心理諮商便是要找出當事人在乎、渴望又害怕的點,層層推理,把四不像還原為「真相」,諮商更要在攜手共尋的過程中,讓對方相信挫折只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自己的全部。我把憂鬱症分為兩期,第一期是壓抑情緒,第二期是壓抑自主,後者是比較嚴重的。

憂鬱症讓當事人陷入了一種症狀:『與自己失去連結,也與他人失去連結。』在第一期病程,防衛機制的情緒或行為至少證明他仍企求與他人互動,只是搞得四不像、進退維谷罷了;在第二期病程,則是完全放棄任何連結,當事人讓自己處在一座孤島。

(上)先介紹形成與病程的心理歷程,文長。

DSCN3852.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齣有心理動力的戲劇都有三角色:壞蛋、勇士、無辜者。要成為拯救者能力要強,而成為迫害者則不被社會接受,因此以「受害者之姿」出現的比例最高,而且扮演容易,第一次就上手。

我覺得卡普曼要提醒的是,角色畢竟是配合情境、溝通目的演出,最重要的還是回到「決定怎麼演」。是自己決定的結果,而不是逃避的自動化反應。

kyle-head-p6rNTdAPbuk-unsplash.jpg

故事:

野比大雄(V)一如往常哭著跑回家,上二樓看見哆啦A夢就抱著嗚嗚噎噎說又是胖虎小夫(P)聯合起來不讓他參加棒球比賽。大雄打也打不過胖虎,說也說不過小夫,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弱的人,他該怎麼辦,靜香在旁用同情眼光看,以後怎可能嫁給他呢…大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幾乎是短篇中熟到不能熟的老戲碼。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談「人格」,習慣以「類型」作區分,例如12星座,各有不同人格特質與偏好,人格定向了張三的行事作風,彷彿張三這個人的意識常有盲點,人格與意識各行其事,或者人格才是主人。背後假設是,我們無法、不能了解真正的自己,才需要藉由「分類」知道自己的可能樣子。

精神分析學家榮格(Jung)對人格的概念並非如此,人沒有分類,性格表現的差異來自發展與習慣,要通往內在,深度認識自己,人才能「完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邁向「個體化」就能在生活裡運用自如、做決定、負責任,走向「自我實現」。這一段有許多心理學名詞,暫不仔細解釋,光從表面字詞意義應該也可以懂。

人格類型?

之所以有類型,其實是人格表現的常態不同,讓我們覺得張三是條理分明、講秩序、隱藏情感的人,但並不表示他就沒有熱情、激動、柔軟的一面。榮格的著作《心理類型》將心靈結構中屬意識的功能分為四種,最擅長使用/習慣某種功能的人,就會被稱為某類型的人。另一個名詞是「面具人格」,是社會化的程度,與心理類型不是直線相關,不妨將心理類型視為「心靈運作的方式」。

四種功能如下: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移情的諮商小說請參閱【諮商小說】:諮商室裡的愛情移情

這裡闡述移情(transference)的心理學概念與諮商關係。

三個重點:(1)移情是類似親子關係的再現(2)不要害怕移情:案主會混淆生命早期的需求與成人性慾,但心理師可以辨識(3)移情是治療的關鍵,治療要以此關係為中心進行,形成動力,持續探索。

20210214-DSC04937-1024x768.jpg

我對移情的想法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曾被說過「幼稚」嗎?那即是類似內在小孩的概念。

我們從未真正長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小孩,例如男性在長大後重拾對玩具/玩耍的熱情,像個大男孩。

artur-aldyrkhanov-3bwMp-TyxOE-unsplash.jpg

「內在小孩的受傷」

『如果一次震驚或絕望強烈不已,它會永久地凍結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以及我們對這世界的期待。我們其餘部份成長,我們讓自己從經驗、從所見所聞或別人的經驗中學習;但是,真正受傷的那部份卻維持不變。…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內在平衡:太極的概念。

在太極圖中,一條曲線將它分為兩半,黑白兩半、陰陽各半,白中一個黑點,黑中一個白點,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人的內在也是陰陽二元對立又相互聯結的統一體,同時存在孤立及矛盾,也同時是整合的。

案主內在失衡時,會延伸出失衡的故事,為了保護失衡故事,又產生防禦機轉,層層打結。

「失衡之所在」是改變機會之所在,心理師在過程中要能發現,感受,要推、會拉,緩慢地引導案主跟著我們探索。我們並不總是順案主的意圖去保護、去逃避,特別是潛意識的。

在案主陰暗低落的故事裡,我們點上希望;在過度正向的保護裡,我們看見負面需求;不同謀、不上當、不假裝、不陷入他說的「事情就是這樣」。我們往反方向去,思考如何觸碰案主不常、不敢且無意識保護的失衡的那一面。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與薩依德的《知識份子論》相呼應,心理專業對外要時刻檢視自身,避免被知識/權力同化,對內對案主則要檢視關係,在傳、教與人生路上互為主體。

20160518.jpg
《我與你》I and Thou--Martin Buber(1923)

馬丁‧布伯是神學哲學家,在1923年寫了一系列的關係哲學,闡述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該是什麼型態。他認為兩人間的關係,不是「我」-「它」,而是「我」-「你」,簡單說,是一段平等、互相開放、成長且創造的關係,「創造」不會沈溺於無為等待,而是奮然飛昇,與急欲探求的感覺相逢。

我舉個相對的例子:「我」-「它(我家的狗)」VS「我」-「你」的關係就會不同,前者可以是真誠、善意的互動,但不會有開放、成長及創造的互相提昇,「你」是具靈性的完整人格,不是僅有表象、本能、被動決定的「它」。「我」-「你」不是「我-你」,表示兩個獨立的個體又是相連的關係。當「我」進入「你」時,我不可能冷靜地分析你、認識你,此時此刻,我以我全部的生命相遇於你那備受煎熬、歧視的靈魂,我因你的每一痛苦、每一歡樂而戰慄,然而有時你又只是你/它,我才能又分離出來做我自己。這是人性真實處境,在這二重間折返跳。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次級」一詞借用 Greenberg 和 Safran(1987)及拉岡(LACAN)的解釋,「次級作用」就是不直接面對原始議題所產生的潛意識替代品。拉岡(LACAN)解釋精神病的邏輯,「次級作用」是自我治療的一部分,潛意識做出替代行為(或稱行動化)以陳述欲望,精神病人面對缺乏而強迫產生有意義的幻想,精神官能症則抑鬱真正情緒,產生多元型態的次級行為(強迫症系)、次級情緒(恐慌症系)及次級思考(憂鬱症系)轉移焦慮,以為處理這些次級行為便可解決焦慮,由於它們不像精神病人會有故事主題或人物,以致案主自己或旁觀者會感覺到混亂。

講白點,次級作用是案主「打蒼蠅不打老虎」的防衛及自我治療,蒼蠅是可以控制和安全的,「打」的動作則有抒壓效果。心理師別過度討論蒼蠅,而接近老虎時要謹慎、做好安全網(如理解抗拒、如何建立同盟關係、引導方式…)。

除了傾聽辨識,我也提供自己的經驗:「對應原則」、「心理推理」、「情緒感受」。

taras-chernus-7yKhUCkGzGM-unsplash.jpg

原始、次級、工具性的概念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識可以壟斷嗎?所謂的知識份子,應該如薩依德所言,帶著批判,尤其批判自己的專業,不僅是為了真理,更是為了社會民眾,也就是回到「助人」的意義。

20160317.jpg

我常常有感現代社會裡各行各業的「專業」各自成圈,要成為圈內人/自己人,不但要奉行團體規矩,更要被圈裡專業認定。這個認定包括從基本的「法」到無限上綱的「倫理」,大老說了算,權威可以大聲,少數人認定,事實就被確定。專業與「人」無關,專業只是權威的代名詞,專業=「我最懂,其他人不懂」。不僅僅是專業,連宗教團體也是畫地自圈,跟信仰越來越遠。舉一個小圈圈的範例:外國校園電影最常見的「兄弟會」、「姊妹會」,加入前要經過被認可的程序,加入後要遵從該會會作的行為,就算是無厘頭也不能批判。

專業既然不為「人」服務,只為鞏固自己,那就如聖經新約中的「假道學」,羅馬時代只有法利賽人可當教師,站在路口虔誠禱告,然而私下拒絕窮人與異邦人,覺得自己才有權論斷他人。專業的傲慢,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替誰發言,因為傲慢所以別人都是偏見,但其實這些動作及發言的背後僅是保障自己的權益罷了,他們花力氣在圈內互相鬥爭,懼怕並忌妒同儕卡掉自己。

類似的故事,歷史常常重演,薩依德(Edward W. Said) 的作品《東方主義》(Orientalism),所探討的即是:「東方」是被「西方」建構出來的。是西方主流的學術及媒體對於「東方」的認識與詮釋,或者說,只是想像,他們基於對中東的認識(還只有阿拉伯),卻建構出整個亞洲的想像。然而在當初誰敢質疑呢,誰擁有解釋權,就是擁有權力(跟伽利略發現地球繞太陽轉,而不是太陽繞地球轉時,此舉違反天主教權威而被抹黑除名一樣),我手邊還有一本同年代的類似作品《福爾摩啥》,是一本偽台灣探險遊記,其中關於台灣人的社會習俗、文化及服裝考究皆是虛構的。相關東方的錯誤知識被呈現多年,民眾也以為真是這樣,認為東方就是神秘,那已經不只是偏見了,而是壟斷。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神隱少女》千尋的父母變成豬,她被鎖在妖怪世界裡,她蹲在河邊說,「這一定是作夢。快消失、快消失!」,她的身體逐漸變得透明,整個人快要不見了。這時候白龍再度出現,他說:「我跟你是同一邊的。來,吃下這顆丸子,不吃這裡的東西你會消失的,這是我用魔法變的。」他塞丸子給千尋,起初她不願意但在半強迫下吃掉。白龍拿起她的手碰自己,「你看,是不是逐漸碰得到了。」白龍告訴她這是哪裡,她父母雖然變成豬但沒有危險,要救他們就要在留在這個世界,留下來要先有工作,等會該先去找鍋爐爺爺…

03-254672-h-1618226784.jpg

當重大災害或意外發生時,任何心理治療都不具任何效果,因為專業此刻與他們太遠。我們文化不善用言語表達情緒,更何況專業身分與他們非親非故,更沒什麼話可說。文化中唯一能如此突兀接近傷痛的只有「算命師」及「收驚廟公」,講一個過去921震災的窘境:在災區排隊收驚的攤位長長人龍,心理師的攤位則門可羅雀。

我並沒有到過現場的經驗,但曾陪過案主走過喪親之痛,那幾個案例給我一些領悟:「要真的陪伴,就必需與他同在,從建立關係開始。」

多數時候需卸下心理師身份,回歸人的基本,情真地與他做需要做的所有事;少數時候則成為心理師,以智慧的言語及專業,引導他重建日常生活。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人們來到諮商室,總是說著問題(人際/感情)及症狀(焦慮/失眠),這些行為表徵只是困境,如果在理智上可以討論,那就討論方法策略。

進入諮商則跳脫這些表徵。

nong-vang-9pw4TKvT3po-unsplash.jpg

我會:

1.「仔細認識眼前這個人」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很年輕就自己生活,料理三餐,從煮的根本不能吃到很難吃到可以吃,慢慢也煮出些心得,其實料理的「理」就是物理、化學作用。

認識食材間的相生相剋,了解烹煮作法,以及兩者間(不同食材+不同煮法)的變化,最後,注意衛生與細菌。

DSCN2632

下廚的精進大概有四個層次:

1.按書煮。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你或許不清楚,但你的行為想方設法在引起別人的注意與關心,尤其是對我。(看著CL),我是真的有注意與關心你。」

CL:「你是不是對每個案主都這麼說,那是你的工作。」

CO:「是我的工作沒錯,但我關心你的情感是真的,你感受看看。」

自我揭露是工具,使用前提是諮商關係有真情感,才能讓案主隱藏的情感現身,讓案主混亂情緒得以爬梳。

pexels-da-9983631.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諮商的目標永遠脫離不了,教案主如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即使他的人生慘兮兮。

kinga-cichewicz-FVRTLKgQ700-unsplash.jpg

如果只分析出問題,甚至厲害到分析出案主極力隱藏的問題,然後「請」或「叫」案主回去面對、好好想一想,通常不會有效果,甚至是反效果。別忘記,大部分一般都喜歡當老師,分析別人的問題,然後要對方自己看著辦。

心理師不是看不到問題,而是更進一步理解案主為何不想看到問題。他的心理防衛要保護什麼,什麼東西卡住、什麼東西害怕,案主才無法往前踏一步,欠缺的是動力、支持、人格、認知還是方法?

因此「教」的意思,是個別化的理解,並且因材施教。要怎麼說明他才懂自己怎麼了;要怎麼帶他去做,才不會幫他做或者他孤單地自己做。諮商關係會很多元,有依賴、有指導、有嘗試錯誤、也有抗拒,永遠是如此,一點也不輕鬆  ,對案主如此,對心理師也是。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的諮商信念是:心理師提供一個真誠、溫暖、非指導性的溝通環境(諮商關係),當個案感受這些條件,天生潛能會被引發而有所領悟及成長。他的治療法稱「個人中心治療(Person-Centered Therapy)」,很強調自我療癒。

理想狀態是如此,但若心理師已經提供了,可是案主毫無反應呢?

matt-seymour-9YHZ1DIT0pg-unsplash_2.jpg

那就只能「等待」,而且「不要做多餘的事」。

這樣的等待其實常常發生,不僅是在諮商當中,也發生在諮商最初。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晤談時,我覺得「身、心、靈」的觀察是有順序的。從低到高,從可以看見的、感受的,到直覺的。以其他稱謂來說,也可說是「肉體(身)、精神(心)、靈魂(靈)」。

至於「心」為什麼是「精神」而不是心臟呢,那是因為古人以「心」作為至聖、神棲之所,神與魂也就是心思的運作皆在此處,後來西方生理學出現後修正為腦部。

20160615.jpg
圖/網路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熟練的心理師視角是常切換的,以多重頻道和案主同在。

DSCN2788  

「微視」案主現在的主訴,或沈默裡的情緒,

拉遠一點的家庭關係及個人生命史。

「巨觀」案主所處的文化脈絡、經濟條件限制及社會價值影響,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衛機轉」所要保護的東西,是案主害怕的、曾受傷的。雖然進度因此被阻擋,但是否也在提醒心理師,諮商過程仍欠缺案主所需要/相應的安全/信任關係。

priscilla-du-preez-8u9Kz4yZLgg-unsplash.jpg

心理師的工作不是以抓/分析防衛機轉背後物為目的,而是得知防衛之物後,主動營造相應的安全環境,再慢慢地引導、說明、卸下機轉,溫和地討論背後物。

背後物舉例:

1.因過去創傷引起的安全感缺乏、壞我 ➔ 希望被接納但以怒氣防衛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