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時代的位置不一樣了,當然對伴侶的期待也有所改變,如果經濟上不再仰賴男性,那麼她還需要男性什麼呢?』

大女人的難題,將是「找不到對等的男人」或「過度追求獨立、靠自己,自己卻忘了「怎麼被愛」」

我以身為男性的觀察與觀點提出問題與回答,也許不盡然如此吧,歡迎大家提供意見。

20180427.jpg

四種女人類型

張寧、葉哲維、孟麗婷與方子芹彼此是好朋友,共同生活在台北叢林,30歲左右的她們獨立自主,單身,在現實生活裡體驗輕熟女的愛情選擇。

張寧是位心理師,她遇到了台北最有價值的單身漢,原本以為感情有着落,却因男人的風流成性及猶豫不決而落空。分手後,張寧持續低潮,等她也去諮商才發現,其實自己是害怕承諾卻不自知,所以總是選擇一個壞男人,把責任歸咎對方,以規避過去家庭經驗裡對婚姻的恐懼。

葉哲維是建築師,也是强悍自主的女强人,她耿直好强,在男人面前絕不退讓,認為傳統的社會價值對女人來說是無形沉重的枷鎖,堅持女人該大聲拒絕這些束縛。可是她也有一般女人的需求,也需要情感。陽光青年(便利商店店長)追她,雖然小她五歲,但以誠摯感情及單純執意的等待,一點一點融化哲維的心。姊弟戀還是有無法跨越的鴻溝,哲維後期選擇了舊情人(大男人),最後的最後還是回到單身生活。

孟麗婷之前是空姐,靠著過去人脈開時尚餐廳,是像蝴蝶般周旋在男人堆裡。她談感情很老練,享樂主義,勇敢追求自己要什麼,包括情慾,不讓道德束縛,有壓迫就離開。她碰到一個痴心漢,麗婷是他的初戀,幾經波折,她們在一起,然那只是她對他的愧疚與無奈,最终還是分手。麗婷的高中男友是老師,曾墮胎過,看似玩世不恭、與受傷絕緣的她,其實是因為年輕時一次沉重的傷害。

方子芹是雜誌社主編,她循規蹈矩,維護傳統價值,善良的她極少怪罪别人,從小就按父母教導做事,對於愛情執著一定流程,人生夢想就是當妻子與母親。命運給她碰上了理想男人,然他已離過婚,沒有想再結婚,她們的關係拖著,還為他墮了胎,精疲力盡後終於分開。

劇末四個女人回到單身,她們看似在原點,心境卻大不相同,她們更能知道自己是誰了,對於感情關係、家庭影響及過去經驗的整合。這是2005年電視影集《失戀高跟鞋》的大致故事。

時代的改變:女比男強

《失戀高跟鞋》被比擬為台灣版《慾望城市》,劇情公式是這樣,四個女人有各自的故事主軸,聚在一起彼此支持、吐苦水,討論及學習,雖然跌跌撞撞,但總有反思與自我成長[1]。請注意,這四個女人都有專業工作,經濟自主,也關注內在心靈,若換成男生版的話,能這樣設定劇情嗎?我認為很難,即使有也可能沒有觀眾及市場,四個臭皮匠並不會勝過諸葛亮,就還只是四個臭皮匠,因為男生聚在一起不會談這些,沒有如此典範。

父權社會的結構與文化,它的設計是物化及分工,同時也鞏固少數權力和既得利益者。父權下的性別概念是統治工具,並非男性受益,而是金字塔頂端的男性才受益,其餘都是受害者。我們常聽到:男主外,負責經濟、理性邏輯;女主內,家庭總管、情感照顧,女性依靠男性養家,男性依賴女性持家,互相交換互相依賴,愛情要夾麵包才有飽足感,就是以傳統性別分工穩定社會結構的方式。

時代持續變化,二次大戰時,男性上戰場,女性跨出家門擔任男性的工作,結果差點全面取代,當戰爭結束後父權社會又把女性壓回原本位置。在後現代社會裡,性別差異再次縮小,許多事不是非男性不可,女性越來越多比例分佈在勞動業、服務業、上班族、專業人員、總裁甚至總統,但男性只有少部分願意成為幼保人員、護士、家庭主夫及粉紅教主。女性保留情感照顧及人際網絡能力,適應了父權制度與經濟操作,超越了男性,而男性無法反過來,受文化限制(男兒當自強、有淚不輕彈)不敢碰情感學習,也無處可學[2]

女性的現實生存力已大於男性,跨越了經濟受限的橫溝,能獨立工作與生活,男人可以作的女人也可以,再加上性別平等概念與法律推行多年,一種重獲新生的力量被鼓舞,我認為《失戀高跟鞋》的四個女主角是在這樣環境下所產生的代表[3]

「女強人」,是父權定義下的強

女性的生存力強,工作上逐漸給人「女強人」的形象,這是適應的結果,工作至上,能力優先,注重人際謀略、利益及權威。這個「強」,是父權定義下的強,有一定社會地位與經濟才被認同,《失戀高跟鞋》的葉哲維便是如此,與職場男性抗衡,不依賴他們。女強人們收起了女性面,不太示弱,暫稱為「大女人」吧,另一部份女性則維持女人特質及撒嬌,暫稱為「小女人」吧,大女人不喜歡小女人屈就男人,認為唯有愛自己、靠自己才是潮流。

但有沒有可能這是父權社會的陷阱,「女強人」只是性別女的父權角色,過度追求獨立、靠自己,有生存的能力,有照顧人的本事,自己卻忘了「怎麼被愛」。

21807687705371_672.JPG《失戀高跟鞋》2005年。

大女人的難題:找不到對等的男人

女性在時代的位置不一樣了,當然對伴侶的期待也有所改變,如果經濟上不再仰賴男性,那麼她還需要男性什麼呢?

我的觀察是,學習父權的人,會不自覺投入工具性角色,人一旦物化自己,相對的情感表達就會壓抑鈍化,於是大女人也變得跟男人一樣,需要另一半來「情感照顧」,渴望有人等你回家的對角關係。這個依附不若過去的小鳥依人,反而像先生對妻子的依賴:「不說出口、不示弱,期待對方主動瞭解、關心及代言」。結果角色顛倒了,女主外男主內,找不到對等的男人,那麼他們只要在家守候就好,工作當興趣,不必是撐起家的主要負擔,女強人需要的只是有人體貼她、懂她、欣賞她及愛家就好。姊弟戀就蠻符合這樣的形式。

然問題來了,即使是姊弟戀,成功的例子也不多,多數男性還沒準備好這種角色互換,骨子還是傳統及文化根基的性別概念,他們仍認為外在成就(就是賺錢)是唯一的自我認同與肯定,才能撐住一個家,否則不敢戀愛與結婚。男性情感能力仍然受限,文化環境不支持,也無處學習,可以呈現的只有孩子面而已(EX:「淘氣大男孩」)。

要這個社會裡的男性主動改變,學習情感觀照,真是太高估男性了。男人們確實該改,然「經營關係」或「同理心」對男人而言像是口號,沒有具像化概念(光是記得送生日禮物這件事就很多人不會),沒有導師楷模、沒有環境推波助瀾,他們很難想像與情緒覺察,就如基礎數學都搞不懂的人,你說多花點時間自修微積分跟統計是沒有意義的。當然也有少數男性非如此,大約是「結了婚的好男人」、「同志」、「花花公子」及「詐欺師」。

給現代女性的愛情原則

1.「牽牛花的發展」,從「性別」到「完整個體」

性別特質在這時代已不是二選一的向度,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光譜位置,逐漸發展出「自己這個人」,然在多元時代裡比較容易有的矛盾是,自身性別的優勢(EX:女性的情感優勢)與外在環境(EX:女強人的工具性角色)互相對立,不自覺變成二選一,如大女人就得摒棄女性面,不能有小女人的撒嬌。

我認為,性別心理發展同時存在兩種項度,為優劣勢互補[4],優勢主導生活適應,對立的劣勢面常常影響重要事件,且由於心理發展以生理作為基礎,因此我們可以先肯定自己身為女性(或男性)成長中所學習到的一切,發揮優勢。有優勢為核心,會較有自信,並以此為基礎反思性別給我們的限制,跳脫框架。因為不是推翻/檢討過去從零開始,新的學習就不會那麼困難。

以牽牛花成長的方式成熟,先依附自身性別,做好女人(或男人),再從此基礎學習劣勢面,讓「自我概念」和「與重要他人關係/情感」靠性別特質循環辯證,最終向上發展,邁向一個完整、健全的個體。

2.男人需要「被養成」:自己要的男伴自己教。

男人要挑戰的性別框架不僅是他自己,文化、環境及學習路徑都是阻力,並不是不願意,而是沒有明確的一條路,也不被鼓舞,於是處於被動或能逃就逃。先不論及整個社會,如果想要男人在愛情關係裡有所改變,最有效果的動機是他心愛的那個獨立女人希望他去學,並給予肯定,而且,自己的男人自己教最好。

三島由紀夫說:「女人是愛的專家,男人是外行。」,加上這時代女性經濟自主,她是有資格教「不會」的男人的。如何教?女性自己要先「會」,從自身的性別優勢整合起,並懂得她男人的習性,給他情感表達的楷模與示範,讓撒嬌與示弱是你們之間的關係遊戲,讓男人慢慢被引導。

這有點像過去「美少女夢工場」的遊戲設定,只是角色顛倒。男人被養成沒什麼不好,帶一段路之後,後半段他就有自己的意識,會願意、會主動成長到跟她一樣強,發展出「自己這個人」的地步。進一步參考文章:【馴化男人三式:讓他懂得傾聽與表達】


[1] 另一部大陸電影也類似:《小時代》,2013年,以友情為軸一起面對人生。

[2] 順帶一提,在貧窮線邊緣或以下的人們,由於生存仍是問題,多數還是從男尊女卑、男外女內的傳統以利維持生活。

[3] 或許有人會說,現行女性的社會地位仍然比較低,那也是真的,離平等確實還有距離。本文強調的是「現實生活的生存力」,女性已遠超過男性。

[4] 優/劣勢的概念來自榮格的心理類型說,人格功能分為四大類型:思考、情感、感官、直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