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畫《航海王》裡,妮可羅賓為何要背叛草帽海賊團?又為何不要魯夫他們來救?

她說:「他們可是政府機構…,我越想建立關係,我的命運就會讓你們面臨危機。無論去哪裡,都有巨大的敵人在追殺我。」她質疑為何有自信救她,「因為我的敵人是世界和世界的黑暗。」

妮可羅賓又為何淚流滿面改變心意?

「……我知道你的敵人是誰了,也感受到你的害怕,那真是很恐懼的事。如果是我,可能也好不到哪去。」我順手拿走CP9的名片,「但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繼續諮商,你會需要我的。」她緊張地,「難道你…」。

經典漫畫切中人心,我們或多或少都有「矛盾依附」的念頭,一種想要又怕被拒絕,同時又自責內疚的孩性想法,擔心別人如何對待我們的依賴,我們決定時反反覆覆,該只靠自己?或再表達一些「我需要」?依附理論認為,母嬰關係品質對人際關係有長期影響,會在青少年及成人發展時衍生相關與類似的問題,曾有的信任被背叛,加上創傷經驗,更令人容易放棄自主性、否認情緒及關係,以為自己擅定關係的結局也好過被決定。

可是,心裡還是悄悄地期待對方可以無視我們的矛盾行為,堅定的擁抱我們,說出我們想聽到的話。

DSCN8689.JPG

政治迫害的創傷

她的家園被政治迫害而毀滅,母親臨死前拼最後一口氣告訴她:「妳要活下去!」,帶她走的大叔忘年交在半路也被追殺過世,只剩她獨自逃離。政府發出她的通緝令,她嚐盡人間現實,多數人對她假心好意,私下卻通風報信如防賊,知道她是倖存者不但不同情,還順著流言說她是惡魔之子,會帶來厄運。

她想死卻不能死,母親的話支撐著她,只是活得痛苦,曾經有幾個朋友,卻被牽連陷害,她不想再害人,最後加入黑幫自保,以惡制暴,方能存活。如今她也快40歲了,因緣際會總算脫離黑幫,前來諮商。

她的第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我無處可去也無家可歸。」

晤談了幾個月,過程還算順利,也能明顯感受我的地位與關係逐漸提升,再來就停滯了,我始終有種感覺,某個秘密尚未說透,問她,她總是神秘帶點世故的笑。

...

突然她不來諮商,毫無預警,第二週亦是,起初也不接電話。對她這個舉動我不明所以,當下也有被捨下的憤怒及退意。氣過後,處理好個人感受,我開始想她究竟怎麼了,那不是她平常的樣子。

鍥而不捨電話追蹤,她終於接了,「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是諮商中的事嗎?」她不出聲,但能感受處於恐懼中。她不願出門,「那麼,我們約在你家。」她勉強答應。

因為她獨居,我帶助理同往。助理在客廳等,我們進房談。

「我不想再諮商了,我們已經沒有關係。」她故作冷冷地說。被拒絕的感受很不好,也讓我失去力量。可是她卻讓我們來,既然有矛盾之舉,我決定再試試不要放棄。

「好的,我知道了。不過看在過去我們談那麼久的份上,能不能告訴我其中的原因,如果是我的缺失請告訴我,或者你發生什麼事了?」我強作堅定。

「我不是跟你說過我是個可怕的女人嗎?跟我有關連的都沒有好下場。」她說。

「我知道那段過去,可是現在怎麼了?」我繼續問。跟她盧很久,靠著之前的關係,我的請求終於讓她鬆口。

「好吧…」她帶著受傷的眼淚,「上個月我遇見了『CP9』的成員。」

CP9在大街上阻擋她去路,帶頭的長官認得她,他假裝熱情招呼,卻在她耳邊細語,召喚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他說:「你是逃不掉的。」、「你是罪人,不可以在這世界活下去。」、「你沒有資格期望。」,最後還說:「現在誰是你的朋友呢?」

「不,我一直是孤單一人。」她說。

『CP9』是政府迫害她家園的主要組織,她第一次跟我詳述了當年痛苦的細節,而不是概述。CP9也封殺她的校園生活,將跟她有關的朋友、同學一起連坐告訴,以致沒人敢再靠近她。

說完,她拒絕我靠近,以一種冷漠、雙手抱胸的姿態,「你可以回去了。」

我從沒看過她如此驚嚇,更可以確定她在矛盾中。

「過去也好,現在也好,一直重複發生,這種事情你們會怎麼想,遲早我會被當成負擔,遲早會被背叛把我拋棄不顧。這是我最害怕的,所以我不希望你來救。」她激動地說。

我要怎麼同理與解釋此矛盾?同理才能讓我坦然接受他的受傷與攻擊,解釋才能讓我有方向下一步怎麼做,如果一同陷入迷惑,同盟的力量不再,諮商就真的失去作用,退回原點的位置了。

我想到「矛盾依附」這個詞,一種想要又怕被拒絕,同時又自責內疚的孩性想法。是的,她一直是「自己一個人」而已。

20160530.jpg

Attachment:關係的矛盾依附

「依附理論」(attachment)發展:Harry Harlow在1957-1963年以一系列的恆河猴動物實驗肯定了安全感、愛及親密關係等概念的重要性,John Bowlby(1969)從生物進化觀點,提出母嬰照顧關係中互動及親密的重要性,接著Ainsworth(1978)以陌生情境實驗將此概念具體,發現非語言溝通品質決定了幼兒的安全感,區分出4種依附類型(安全、迴避、矛盾及混亂),Main&Fonagy(1991)則是針對青少年及成人,強調了自我與體驗的關係,若能透過體驗及反思,自主的個體才能增加安全依附、心理復原。

「依附理論」在心理治療中最重要的貢獻,是諮商關係作為依附關係,提供了一個安全基地,是案主探索、發展及轉化的必要條件。如何建立穩定、安全的諮商依附關係,則是此模式首要條件。

在Ainsworth的研究裡,母親對幼兒發出的非語言訊號不敏感,幼兒容易變成〈矛盾型依附〉,此型又分兩種情緒表現:「生氣」、「被動」。這兩種幼兒都對母親在哪裡過於迷戀無法自由探索,也對母親離開後的分離焦慮表現出淹沒性的悲傷。生氣型的反應在想和母親連結及表達拒絕間搖擺不定,在母親歸來後以發脾氣掙脫抱抱的行為表現;被動型的則膽怯地尋求安慰,被無助、悲苦壓倒,不敢期望、沒有動作。不安全感讓母嬰重逢不愉快,互動有惡性循環。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矛盾依附」這種念頭,一種想要又怕被拒絕,同時又自責內疚的孩性想法,擔心別人如何對待我們的依賴(依賴被視為不好的詞)或根本不回應,我們決定時反反覆覆,該只靠自己?或再表達一些「我需要」?依附理論認為,母嬰關係品質對人際關係有長期影響,會在青少年及成人發展時衍生相關與類似的問題,曾有的信任被背叛,加上創傷經驗,更令人容易放棄自主、否認情緒及關係連結,以為自己擅定關係的結局也好過被決定。

可是,心裡還是悄悄地期待對方可以無視矛盾行為,堅定的擁抱我們,說出我們想聽到的話。

對她我要堅持住,持續地傳達同在的企圖,不退縮,讓她的矛盾依附過渡到安全、有信心的依附。

一起戰鬥

「你其實是擔心我對吧。」我大膽地猜,「如同過去你的朋友一樣,你害怕他們對我不利,於是趕緊切斷關係,自己一個人躲起來。」

她沈默了半嚮,留更多的淚,也仍然固執「是…是又怎樣?我還能選擇什麼?」

「我要謝謝你。你自己很危急,卻還是選擇保護關係。」我直視著她,她不敢抬頭。我又說,「即使這樣,我們仍然要繼續諮商。」

「不要,我不需要你救我。」CP9在她心中浮現竊笑的嘴臉。

我用肯定的語氣重述,「即使這樣,我們仍然要繼續諮商。」

「你不知道他們是誰,我沒辦法反抗他們。」她癱軟靠著椅背。

政治迫害的時代已經結束,若說要怎麼反擊,除了警察、法律途徑,我知道還有家屬聯合基金會可以幫忙。不過她現在處於恐懼中,情緒才是重點。

「我們是夥伴,繼續諮商,反抗他們。」我保持堅定與信心。

「他們可是政府機構…,我越想建立關係,我的命運就會讓你們面臨危機。無論去哪裡,都有巨大的敵人在追殺我。」她質疑我為何有自信,「因為我的敵人是世界和世界的黑暗」

「……我知道你的敵人是誰了,也感受到你的害怕,那真是很恐懼的事。如果是我,可能也好不到哪去。」我順手拿走CP9的名片,「但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繼續諮商,你會需要我的。」她緊張地,「難道你…」。

在她面前我撥通電話給基金會尋問資源,也報警備案,「我們對他宣戰吧,不要讓他們在你心裡留下陰影。」

「你居然做出這種事,你們是很渺小的啊。別以為和世界為敵,還能存活下去。」她這句話簡直是替CP9說的。

「誰怕誰啊!」我是對她心中的CP9說的,「你不要命的這種話,等我把你救出來再說。」,讓激昂的情緒沉澱幾秒,我說「不過還沒,我還沒聽到你說這句話,快說『我想活下去!』。那是你母親的遺言,也是我的期望。我要你親口說。」

她心中想著,一直以為自己不能抱持這種希望…因為沒有人准許她這麼做。「如果我可以…稍微說出我的願望…那我…」她喃喃自語。

「是的,你可以…。說出來!」我說。

「我想…」她抬頭,讓埋藏已久的念頭湧泉而出。「我想活下去!」她如此宣告。

「好,太好了。」我緊握雙手。

「聽到你自己說出口的感覺如何?我們讓這感覺停留,深刻一點。」我說。「讓我們一起戰鬥吧。」

20160531.jpg

晚飯

對話結束後,跟她道再見,我和助理一起離開。

助理:「晚餐吃什麼?」

「肉呀,燒肉吃到飽啊,才能恢復元氣,嘻嘻。」今天這樣很消耗精神的,我肚子好餓。

「好啊,可是不能報公帳喔,而且今天我陪你加班,你要付我公差、交通、行政及晚餐費,從你薪水裡扣。」她說。

「!?」我哭了起來,可能是剛剛的情緒影響,「別這樣啦,娜美。」

「哭什麼,你不是要成為「心理師王」的男人嗎?這點小事有什麼好計較的。」她說。

「不是啊,這兩碼子事,你這死要錢的女人。」我嘟嚷著,把草帽戴上。

...

妮可羅賓再次拿起魯夫心理師的名片,是啊,帶她離開家園的大叔跟她這樣說過:「任何人出生在這世上,都絕對不會是孤單的;世界這麼廣大,總有一天,你一定會遇到願意保護你的夥伴的。」

 

參考資料:

《心理治療中的依戀》。David J.Wallin。巴彤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航海王》。尾田榮一郎。東立出版社。妮可羅賓篇,主要選取38-41集。

【創作聲明】

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分為兩個形式,〈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強調某些類型、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諮商故事〉為心理師所經歷的自省或經驗,其中的案主故事做為引導段落,為三年前以上且經過編寫,但若大量使用案主故事,則另會說明〈已徵求案主同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