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緒受傷下,思考會當機,即使有也是亂想,你受負面情緒(自責)影響而找出更多反證,更認為是自己的錯。

當你解不開自己的情緒時,一定要找人「說」。你需要信任的人給你善的回應,就像問魔鏡問題一樣。
「鏡子啊鏡子,誰是世界上最笨的人?是我對嗎?」
「不是的,在我眼裡,你已經做得夠好了。」

2021.1.7.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 「心意被糟蹋」好難受,怎麼辦?」

哈,然後,他們整理的比較好閱讀...類似抒情文

pexels-photo-14303.jpeg

單純的美事,你送一個禮物、你替對方做一件事,對方當面收下了,這也是自己甘心樂意的,沒期待什麼回報。沒想到事後不經意從第三方那得知「對方將禮物扔進垃圾桶」、「對方打開後很嫌棄、批評不斷」、「對方說都是你自己愛送,他收得很勉強」。

第三方傳遞的消息當然也有可能是假,但一聽到,你隨即恍然大悟,原來當初對方出現的小小違和感是這個意思啊…
心意被糟蹋,像是背後被捅一刀,那種感覺很像被背叛。

被糟蹋的心理歷程
一開始聽到這個消息時,你會:
1.大感震驚…
你會認為「原來當初的互動都是假的嗎?」。單純的心意卻被利用/批評/亂說,就好像被雷劈中一樣,太不可置信了,卻又痛得那麼真實。
2.複雜的負面情緒:生氣、傷心、自責
你接著會有以下三種情緒。
生氣:心意被糟蹋,「我這麼認真準備…對方憑什麼這般輕視…」。
傷心:「為什麼會這樣?…我為對方想,對方卻這樣賞我巴掌…」的傷心難過。
自責:譴責自己太單純,沒有事先仔細核對。然「自責」也可能是他人事後指責的內化,如有人聽了會說「誰叫你當時不察、不先問人?」,意指你自作自受、活該,於是就內化為自責。
3..被糟蹋的感覺:
「心意」是抽象物,你的情感是寄附在物質和行為,送一個禮物不會單純是禮物,必有「替對方著想、付出時間、金錢、動作」的心意。糟蹋禮物,即是把它變成廉價品,隨時可拋,同時也貶損了你的真心誠意。
4.混在一起,情緒暴衝
被糟蹋的感覺與複雜的負面情緒會混在一起,怒氣是理所當然,那是你為自己打抱不平的,若你個性溫和、顧慮他人,則怒氣會轉向反攻自己,造成內傷,胸口沈悶、抑鬱、自責。正反兩面情緒並存會造成混亂、不舒服,你一時也說不清楚,於是自我封閉,以(手機、睡覺、喝酒)逃避面對。
5.情緒高漲時,你會缺乏動力,什麼都不想做。一直混亂、繼續無措,此時所有的因應行為都焦點在逃避:躲掉「難受的感覺」。時間當然可以療傷,但重大事件若要等情緒自己累了才罷手,通常要很久很久。

為何不找對方釐清「到底怎麼回事」?
關係越久、期待越深的,你也會越信任對方,於是無防備、思想單純…一旦出其不意的受傷(即使對方並非故意),就宛如被熟悉的人捅一刀,錯愕、驚嚇、痛感竄起,信任感倏地消失,很難修復。
那麼,你為何不找對方釐清「到底怎麼回事」呢?
在受傷的狀態下,負面情緒會引導你(1)你認為此事算自作多情,也就阻止了自己。(2)如果理論了,若對方無回應、裝死、無辜,則回到原本結局。你害怕徒勞無功,對方根本不懂你受傷的部分在哪,強辯反擊,於是你第一時間選擇封閉自我,誰也不理,以策安全。
這是「內傷」,情緒受傷時思考會當機,即使有也是亂想,你受負面情緒(自責)影響而找出更多反證,更認為是自己的錯。越封閉自我,內心越卡住,無法辨識什麼是什麼的混亂,想不出一個解答,你可能乾脆「快刀斬亂麻」--直接絕交,或「暴衝」--找對方算帳。

解方:一定要找人說
當你解不開自己的情緒時,一定要找人「說」。這個人是你信任的人(或心理專業人士),不是隨便的人。有說、有人聽、有人回應,在一問一答間,信任的人能給予善的回應,跟你同仇敵愾。
找人說,不是要解決問題,你只是要聆聽、不批判、回饋你聽到什麼協助整理就好;找人說,是「要有人接住」,你需要如同字面意義的「接住」,全身重量被托住,接納任何情感,表示同理與支持。
當你卡住,譴責自己的時候,你會需要信任的人給你善的回應,就像問魔鏡問題一樣。
「鏡子啊鏡子,誰是世界上最笨的人?是我對嗎?」
「不是的,在我眼裡,你已經做得夠好了。」
自己不行的事,必須要兩個人合作,試著依賴他人,把感受說出來,才能跳脫泡在受傷情緒裡的溺水狀態。你只要被接住了,頭腦清醒了,後續學習如何安放它、處理後續都會很順利,你會知道該怎麼做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情緒 人際關係 社交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仁廷心理師 的頭像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