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目前分類:諮商類型小說 (5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謊言是人性的一部份,沒有人喜歡聽謊話,然而自己多少總會說點小謊。謊言是人類語言能力與智慧運用的產品,說謊是非對錯端視情境才決定道德。

因為這樣,謊言如果在諮商裡出現,它代表了什麼?諮商又如何看「謊言」這件事呢。

我有點懷疑這是個謊言。她講了這段敘事後就停在那,不知道她的意圖,不知道她在等什麼。但是她成功轉移一件事,本來要討論的「家庭作業」被擱置了,焦點集中在安撫她的情緒,一種與事件無關的莫名憤怒。雖然有所懷疑但也不能怎樣,既然她也不急,不如放下偵察任務,聽聽她到底要說什麼。

相關圖片

在公車上被性騷擾的學生(上)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這麼多年下來,要倒下的應該是我。但我都沒倒了,還不是為了她們,結果這些孩子怎麼這樣?」講這句話時她是氣憤的、硬的、不要人同情,令人不敢靠近,本來還想同理的我也只是噤聲。

我想著,恨的本質是什麼呢?恨是渴望愛吧。

孩子們怨恨母親,但也許她們潛意識裡在乎的是「母親的愛」,而不是母親賺的錢,也或許她們要的是母親的呵護、溫柔的對待及接納的祝福,而不要為了生活卻長期缺席的母親。因為渴望愛,於是由愛生恨。母女之間是有「情」的,只是用了「恨的形式」連結,以為「相欠債」。

圖源網路: 公視劇展  [親旅行]

(一)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來諮詢是想要戒菸。她其實不那麼愛菸,但又不知為何戒不掉,她試過很多方式總功虧一簣,懷疑自己缺乏恆心、缺乏意志力,她越感覺低潮沮喪越戒不掉,怎麼連一件事都控制不了。

心理師請她先緩著別下結論,不妨先談談她的第一根菸怎麼來的。他當場找了一首歌,是歌手辛曉琪的「味道」…

2017/10/4 刊登於女人迷網站 記憶中曾被愛的味道:從過去尋求慰藉,也是一種自我照顧

still-life-with-aroma-diffuser-moisturizing-air-burning-candles_169016-12901.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噓!不能說她的媽媽不愛她,她不容許母親被批評,也許母親只是忙,也許自己的表現還不夠好。但不被積極擁抱與表達愛的愛究竟是什麼?她得努力相信這也是愛。儘管吃住無虞,提供信用卡副卡讓她去買喜歡的東西,但母親很少說愛她,兩人的生活很少交集。問她有關愛的事,她不確定母親是否愛她?她的理智認為是愛的,但她感覺不到。她必須相信母親,像是一種信仰,血緣的存在就是愛,並且壓抑那些不安全感。從童年起她不敢生氣、不敢抱怨,只能是乖孩子,她天真地想,如果母親少點煩惱或許就會有多點時間關心她。她也曾嘗試讓自己處在危險情境,無預警晚回家,媽媽卻也不擔心,只說她長大了要自己負責。成長過程不斷襲來匱乏、空洞感,她得找東西替補,於是焦慮、症狀、強迫行為及胡思亂想就是轉移主要恐懼的機制。壓抑雖然可以無感,但也有潰決與觸發不可收拾的時候。

1975Jean Liadloff提出The Continuum Concept(譯:續動概念),主要說明人類,特別是嬰兒,為了讓身、心與情感能充分發展,必須經歷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經驗,他才能啟動他的人生,有自尊、能積極、充滿活力地像前走。Anthony Burgess(2015)則將童年缺乏親子互動孤單長大的孩子稱為「假性孤兒」,被忽略的孩子會認為沒有人真心想認識真實的自己,於是切斷與自己真實內心的連結,放棄自主,並在長大後形成兩種不同取向的人格,兩類型共同點都是缺乏安全感,沒有被愛,人生便缺核心拼圖,原地迂迴無法前進,如果不行動不尋求不爭取就會進化成憂鬱症。

20170333.jpg網路圖:魔偶馬戲團

一開始總是症狀,而且來得莫名其妙。

她曾有暴食厭食循環,洗澡時遵循一定步驟的強迫症、錯了要重來、每次2小時,她整天想著賺大錢、養寵物、找愛情症狀是交替出現且影響上學,她曾休過學、轉過學,也看過精神科。然後「醫生叫我來試試心理諮商。」她說。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夢見一道光,光說會有一個人陪著他。他不確定是不是指她,好久沒她的消息,午夜夢迴一直想念她的微笑,但有些遙遠,觸手不能及。今天他又作夢,她不發一語,他覺得自己恐慌快要發作。他實在不想醒,因為,醒來也沒人期待。

孤兒們總是有他的辦法:關係依賴(愛情)、投注工作麻痺自己、仇視世界,或者如他:「有個人在遠方想著我」。如果是我,或許也會這麼想像吧,有一個人,像是上帝從我的肋骨拿出來的那樣,她附屬我,或我附屬她。

DSCN7590.JPG

(一)夢

『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聖經.創世紀》2:18、22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夕之間意外頻傳,約伯的財產與兒孫通通損命,只剩他與妻子兩人。不僅如此,約伯更進一步生病,全身長滿發臭流膿的毒瘡,讓他只能坐在爐灰中,拿瓦片刮掉身上結痂的瘡以求抒解。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惡運約伯不明所以,身心打擊讓他痛苦、悲傷、跪地哭泣。約伯的三個好友也遠道而來,看見此景放聲大哭,朋友們在身邊陪他整整七天七夜,彼此悲不能語。到了第八天,約伯受不了,開口詛咒自已為什麼要出生,他希望求得一死,好解脫受這種苦。飽受痛苦的約伯追憶生平往事,過去城中人對他必恭必敬,他也曾拯救困苦的人,但現在人們竟戲笑他、瞧不起他,將他遺棄。

也許是過於習慣憂鬱,憂鬱症的人們說不太清楚自己怎麼了,但他們的身體訴說共同語言:每天早上爬不起來、肩膀酸痛軀體沈重、失眠、莫名焦慮、害怕人群、腦袋空白、不斷想振作但只是想、逃避任何事、想哭哭不出來、胸悶不舒服、當初自己怎麼那麼沒用、想死…憂鬱症所產生的情緒漩渦是『孤單』與『無助』,當局者,靠自己出不來。最後我給予「行為建議」,不可能完全消除,只是試著做「難過少一點的方法」。要難過少一點,就一定要有作為,建議他們先從生活調整起,讓身體舒坦、延伸至心理舒坦。

20170119.jpg圖片來源:網路

現代人的困境:孤單、無助

今天怎麼了?社區諮商的三位案主,困境居然都如此類似。他們不分老少,都有憂鬱症病史,看過精神科、談過幾次諮商,靠服藥撐到現在。之所以再來這裡諮詢,實在是藥物壓抑不住,生活失序、持續痛苦、未來無目標、藥物副作用強…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主管原本最忌諱姊弟戀的,還小她6歲,但他的陽光、單純、傻勁融化她的不安全感,覺得可以試試看。他說她是「傲嬌」,她問是什麼意思。「就是『口是心非』!」他說,「你就是這樣。」

小女人原來並不是小女人,她會撒嬌是男友引導的。兩人獨處時男友喜歡她依偎在他懷裡,互稱老公老婆,起先她覺得彆扭,不是很願意這種姿勢,但久了也就習慣,甚至感到放鬆。她想,這難道是「依賴」嗎?原來也不錯。

女主管/女強人屬於男性形象,小女人則是女性面,女強人與小女人兩個面都是她,只是失衡了。

DSCN9613.JPG

(一)女主管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家庭既是一個系統,人際互動如此複雜,暴力行為問題可能只是結果,並非原因。從上述故事裡我們或許也能明白,打人固然不對,但從系統來說,互動的各個角色都貢獻了什麼,各有嵌合,讓家庭系統裡的壓力累積、爆發、擠壓、爆發。若家庭處於弱勢,系統本身也不穩定,家人間彼此距離太近、太緊、共依存,是生活不得不的方式,壓力向內擠壓,造成支持與傷害(抹滅個人自主性)同時發生,心理矛盾。

如何協助一個家庭系統,不是塑造對立,而是協助弱勢。家暴中打人的有法律責任,去刺激情境的也有相對的倫理責任,而受傷最重的總是孩子。事實總是錯綜複雜,案主或家庭本身可能有未解決的議題,必須從系統考量,讓雙方平衡,受暴者有保障,施暴者也得到協助,再來談系統內的改變。

【諮商小說】「家庭暴力的生態與動力」(下) 受暴者有保障,施

(四)「協助個人,還是協助家庭?」助人者的思考。

暴力行為在家庭發生,為遏止「家醜不外揚」及「家務事外人不能管」的傳統束縛,113保護專線推廣已有成效,有些受害者懂得自我保護,但有些仍不願求助。這些不求助的對象,並非甘願被暴力相待,而是他們不想離開「自己的生態」。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紀錄片「阿鼻」一開始是兩個半百夫妻的爭吵,先生沈默,太太邊哭邊罵,或者也說是挑釁。畫面傳來第三者聲音,他們的兒子,碩士生,拿著攝影機,跟著父親一路走進浴室,說:「你剛剛想怎樣?是不是又要打人?」他說:「沒有,沒有」極盡閃躲,不得已又回客廳。本來紀錄片拍攝者是隱藏的,但作者一直質問他的父親,老先生招架不住說:「你先放下攝影機…」

從作者國小開始,父母吵架、家暴多年,從此未再有全家福的照片。母親被家暴多次,受很多傷,訴說著諸多委屈,這是我們熟悉的家暴故事開端,是社會努力使其浮上枱面的,然而就家庭系統而言,這並非是全部。

【諮商小說】「家庭暴力的生態與動力」(上) 受暴者有保障,施

(一)家暴事件

婦人六十多歲,妹妹陪同前來,她們說是法官建議來諮商的,不過先生不可能來,因此她們先過來看看。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父跟我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我很難接受這句話,他們給我的都是傷害。」她,21歲,夜間部學生,「我不想再談跟父母有關的事,他們就是這樣不會改變」她頭幾句帶著怒氣,然後低頭喃喃自語,仔細聽是某種經文,她讓自己逐漸平復,不讓情緒出現,她每週都去精舍聽師父講道理,誦經靜心。

她來找我是講感情的事,她不知道要不要跟對方在一起,三年了,對方分手講得肯定,性格不合要分開,但男友媽媽倒覺得兩人很合適,於是為了他媽,她想再試試。感情的事她情緒起伏大,常常老虎般吵架,但隨即又像綿羊般求原諒。她常常照顧對方,也控制對方,她只想要有人說話,無法自己獨處,電話與LINE不斷,吵架常是對方沒有熱情回應,或她覺得沒有被重視而口角,例如:他先吃中飯而沒有先回電話就是不對。

談了幾次,感情議題卡在死胡同,她希望對方在乎,頻頻問我自己錯在哪裡,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要我講道理,給建議。我覺得還是回到個人故事多認識她,再看看可以怎麼做,故事從童年與家庭經驗講起,馬上就碰到瓶頸,她不想談父母,所以我們從主要照顧者開始,那是她的姨母,故事片片段段,多少再拼湊出與父母的關係。

DSCN9004.JPG
圖片來源:翻拍摩斯漢堡雜誌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輸了你 贏了世界又如何」

我拿出手機,播放一首老歌,心理師應該認識吧,磁性歌聲迴盪在諮商室,正好襯出我的心情。

『朦朧之間 彷彿我又看見妳的臉
依然帶著淡淡憂愁的雙眼 忽隱忽現
就當全是一場夢 不必掩飾我的錯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再敢跟我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我一定跟他翻臉!」他,六十歲,個頭小小壯壯,灰工作褲,藍領襯衫底下是飽經風霜的黑黝皮膚,「我母親是怎樣的人他們不知道,就只會這樣說…」他幾乎是吼出來的,在談及他母親時,情緒突然激動起來。

Mary MainAinsworth的嬰兒陌生情境實驗後20年,又觀察到關係依附的一種類型,稱之「混亂/迷失型(disorganized)」。當依附的對象是依賴源也同時是傷害源時,嬰兒會卡在一個該靠近或該避開兩種矛盾的反應之間,長期處於如此張力下,便會導致混亂/迷失型依附的人際模式。舉例來說,會家暴的父母,一方面孩子必須靠父母提供吃住、安慰等基本需求,一方面又要躲開父母以免挨揍,兩種張力下便導致他的矛盾,不知道該相信什麼。

這類孩子長大後的人際模式,主要特徵是「解離」,不知道該相信什麼也就無法相信自己的感受、思考,更不能作決定,容易陷入淹沒性的痛苦,且缺乏解決方案,就像溺水一般束手無策,輕的話當事人還是可以工作擔任社會角色,只有在對「與自己相關」的記憶、推理與話語上卡住,無法感受與表達,甚至邏輯失誤,解離重的話則是失去意識,或渾然不知做了什麼。

20160815.JPG 圖片來源www.yhnkzq.com

「誰再敢跟我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我一定跟他翻臉!」他,六十歲,個頭小小壯壯,灰工作褲,藍領襯衫底下是飽經風霜的黑黝皮膚,「我母親是怎樣的人他們不知道,就只會這樣說…」他幾乎是吼出來的,在談及他母親時,情緒突然激動起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高中時被霸凌,以她的角度來看,她並不清楚是怎麼被攻擊的。先被訕笑開始吧,然後小動作不斷,抽屜東西總不在位置上,分組沒人理她,甚至有些人當眾取笑、動手戳她,霸凌持續一個月後她報告老師,導師沒處理,她告訴父母不想上學,父母以為她鬧脾氣。她懷疑自己「我作錯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躲在房間不斷回想,痛苦難耐,她撞牆想消除痛苦,撞傷的瘀青被父母發現,終於帶去看精神科,幾次後確診為「憂鬱症」,定期服藥回診。

「好了,還是要回去學校。」母親那天晚上如此說。

她有些驚訝,卻也認命,「去,明天就去。」她再度感覺是自己一個人。

DSCN8996.JPG

霸凌的創傷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老師,我…喜歡你。」她害羞地說。在諮商室裡。案主喜歡上心理師怎麼辦?是愛情,是迷戀,還是什麼?

現實世界很多這樣的關係:「在愛情裡找答案」。會來到諮商室談感情的,通常是在現實裡跌撞太多次了。

不過諮商不是跟心理師談戀愛,而是跟心理師談談「情」是何物,對心理師的移情/迷戀是好的素材,「移情」是治療的關鍵,治療要以此關係為中心進行,形成動力,持續探索。

JK92_kaerimichi20150208082355_TP_V.jpg
圖/pakutaso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灰姑娘長大了,意外地清秀,雖然還是一身灰,但在大學居然有追求者,真是作夢也想不到,不過對方好像也怪怪的。她想:「有人喜歡就好」。學長穿著邋遢,缺曠課多,每次約會還要灰姑娘付錢,害她每個月有幾天要吃土;大二跑來一個男網友,也說喜歡她的曖昧話,男網友沒工作不好吧,她即使抱怨也不敢奢望太多,初夜在莫名其妙下結束,之後對方卻消失無蹤;大三是在路上認錯人,對方請她喝咖啡,灰姑娘傻呼呼地將生平委屈一口氣說完,得到溫暖的擁抱與上床,也變成炮友持續幾個月。灰姑娘的學校生活並不如意,課業沒起色、人際關係不好、母親情緒時好時壞、打工一直失誤被罵,故事裡的魔法時刻始終沒來,並沒有仙女忽然降臨。
「灰姑娘」不是童話故事,既沒有仙女與魔法,也沒有王子與之幸福快樂,只有探索自己,用於面對矛盾,積極負責,在自己的故事成為主角。

DSCN8148  

(一)童年

灰姑娘是單親家庭,她永遠記得幼稚園時父親突然出現,接她去吃麥當勞那一頓沈默溫暖的時光。從此她喜歡去麥當勞,薯條汽水是她被疼愛的回憶。母親一直說不出為何父親不再過來找她,是長大之後才知道父親因外遇而離開。灰姑娘小五的時候母親終於重鬱症,陷入她自己作為長女犧牲一切卻換不回原生家庭重視的情緒裡,於是她什麼都靠自己,煮飯、掃地、洗衣,她憑低收入戶的補助過生活,面對小學課業、家事雜事及無功能的母親,她無暇顧及形象,總是一身灰衣,同學叫她「灰姑娘」。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漫畫《航海王》裡,妮可羅賓為何要背叛草帽海賊團?又為何不要魯夫他們來救?

她說:「他們可是政府機構…,我越想建立關係,我的命運就會讓你們面臨危機。無論去哪裡,都有巨大的敵人在追殺我。」她質疑為何有自信救她,「因為我的敵人是世界和世界的黑暗。」

妮可羅賓又為何淚流滿面改變心意?

「……我知道你的敵人是誰了,也感受到你的害怕,那真是很恐懼的事。如果是我,可能也好不到哪去。」我順手拿走CP9的名片,「但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繼續諮商,你會需要我的。」她緊張地,「難道你…」。

經典漫畫切中人心,我們或多或少都有「矛盾依附」的念頭,一種想要又怕被拒絕,同時又自責內疚的孩性想法,擔心別人如何對待我們的依賴,我們決定時反反覆覆,該只靠自己?或再表達一些「我需要」?依附理論認為,母嬰關係品質對人際關係有長期影響,會在青少年及成人發展時衍生相關與類似的問題,曾有的信任被背叛,加上創傷經驗,更令人容易放棄自主性、否認情緒及關係,以為自己擅定關係的結局也好過被決定。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三的愛情故事是補償故事,過去得不到的,現在就抓得緊緊。缺乏親密,不懂愛與被愛,面對關係時因自卑而退縮,以冷漠保護自己,有家室有退路的男人看透這點,不放棄/死纏爛打地追求。她以為終有人不嫌棄且勇敢地觸碰她的黑暗面,當男人終於通過考驗,以為她空洞的內心能填滿,緊緊依附,為了維持這段關係她願意犧牲自己。

她內在有個受傷的小孩,對愛充滿矛盾,一個不愛自己的女人,過度同理男人缺乏愛,很容易愛上不愛她的人。當小三的、找小三的兩人內在都有個不願長大,不願對自己完全負責的小孩,於是藉由照顧另一個人或依賴對方,藉由給對方愛,再期待對方回饋愛,形成互依關係。你我都可能為逃避孤單/陰暗面而情願成為另一個人的附屬品。

DSCN8676.JPG

小三粉絲團

小三粉絲團是秘密社團,要有人介紹才進得去,顧名思義成員都是小三、小四,甚至是小五的女性。一開始是她發現,她、她室友、她室友的同事都剛好是小三,想說有個地方互相扶持、互相聊天才設立的地方,沒想到當小三的女性還真多,有朋友的朋友也是,傳一傳加一加,就二十幾個社員了。她們的對象有學長、同事、主管、中年大叔及老董事長…年齡差距最大的是30歲,都有老婆、女朋友。她們都稱自己是小情人,有的為了生活,有的為了錢,有的為了感情。社團永不辦網聚以避風險,也不可涉及金錢往來。她們在社團吐吐苦水、交換心得、轉貼如何擄獲男性心理的文章、分享如何法律自保,她們會說誰誰誰很傻,想用死來控制對方,但她們不會酸言冷語,似乎隱隱知道願意成為小三的,當然也是逼不得已。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維尼考特(D.W. Winnicott)的《反移情作用中的恨》

治療師必須接受自己對某個特殊案主(尤其是邊緣性人格)同時有愛和恨,否則容易表現有害的潛意識行為,比如忘記約診或遲到,直到案主退出治療,或滿足病人的每一個要求以掩蓋內心的恨意,又或是以憤怒的言語發洩。維尼考特認為能接受自己必然有矛盾感情的母親/治療師,比否認的母親/治療師更不會造成傷害。

DSCN6385

厭惡感

「我正站在高樓頂,這裡的風好強,希望不會不小心掉下去。」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被火燙傷怎麼辦?先對傷口沖、脫、泡、蓋、送,然後送醫,安撫情緒,回家休養等待復原。你事後回想之前怎麼回事?到底如何燙傷的的呢?你理解了,以後態度更謹慎、了解用火知識、也做事前準備,火在生活裡仍然是重要也必須的,你採取一些策略與火共處,但你並不會怕火。

心理的傷也該如此,但我們並不具備上述概念,創傷後往往選擇塵封、避免碰觸,這輩子不再用火。實在困難,因為生活裡太多需要火、類似火的東西,身體很易自動反應,因為塵封頭腦所以不明白怎麼回事,於是「鬼打牆」無法因應,感到恐慌、常常迷惘、身心反應。

卡夫卡是黑暗系小說家,他的一生就是抑鬱,他無法正視心裡的傷,潛意識地以小說創作來表達,寫作像是幽靈一般自動運作,寫出來的故事是陰暗恐怖,恐懼感更甚日本鬼片,因為那是日常裡會遇到的事。《變形記》是其中一例,雖然主角變成蟲很荒繆,但如果改成「主角有一天憂鬱症病發」,我們會發現故事走向還是一樣,更不寒而慄了

這篇小說的重點是,希望讀者看了,能藉機回想起一些過去受傷的軌跡,創傷後保護自己不碰是應該的,就像初期火傷,但後期就需要拆繃帶,理解自己發生什麼事,這是治療最前端的準備,也是自我療癒的開始,若覺得靠自己不夠就尋求專業協助。諮商不僅是知識傳遞,更重要是關係的陪伴及情緒體驗。

每個人心裡總有個抑鬱的孩子,處在家人關係的匱乏下,自動化對內在父母做反應。我們能做的,是讓孩子講故事,並聽見故事中的欲望,不論案主幾歲(2555)都需要被照顧,都需要看見他們停在故事的哪個起點。回饋這個看見,治療才正式開始。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岡:精神病的邏輯

拉岡覺得精神病人也是可以談話、可以治療的,他與佛洛依德皆認為妄想其實是案主一種自我治療的企圖,屬於次級作用,它企圖提供意義,以彌補案主某個心靈要素被註銷後,意符空泛所形成的種種問題,例如缺乏關係親密,於是案主自動填補空洞,為每件強加給他的事都具有意義,當他真的聽到了說話聲,但身邊並沒有人,他一定要產生某種對他合理的解釋:陌生人、鄰居或調查局…他們如何企圖對他作什麼,並從中產生被迫害的感覺, 一種自我刺激的快感(Jouissance)。案主如何解釋則視已存的知識來運用。

國王驚訝地說:『你怎能找到聖杯的,我花了一輩子都找不到?』。

傻子說:『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只知道你很渴。』

案主需要的不是事實的糾正,而是傾聽,讓她真正的欲望可以被辨識出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