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1975年發表《認知失調理論》(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人們為了拉近信念與現實的落差,想盡各種方式自圓其說,矛盾之處避而不談,滿口牽強解釋,固執己見。費斯汀格當時也混入飛碟社團從旁紀錄,他親眼見證、觀察與研究後,提出推論:一旦宗教團體秉持的信念與現實不符,此時信眾就會改變信仰,因為他們已無計可施,只能採取此種防衛機制--合理化作用,費斯汀格認為「人類並不理性,只是懂得尋找合理解釋」。認知失調理論在團體尤其好發揮,「因為大多數人都這樣想,那就肯定錯不了。」

2019.6.14.刊登於【關鍵評論網】:堅定的韓粉,與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理論」

DSCN9611  

太空船臨時不來了!《認知失調理論》

基慈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和阿姆斯壯博士相識於某個研究飛碟的社團,直到有天,基慈收到一封極為特殊的信,感應到某種密集強烈的震動,寫下1954年12月21日將會「大西洋海床不斷上升,沿岸陸地將被海水淹沒…法國沉沒、蘇俄變成大海…這一切都是為了淨化人間,重建世界新秩序。」只有相信沙納達這個神秘的發信者才能得救。

基慈兩人相信沙納達的警告,陸續有人也加入,著手迎接洪水來臨,當時大約11月。訊息逐漸被透露出來,許多民眾都感到好奇與不解,但這群信徒卻深信天諭成真,有的人甚至變賣家產疏遠親友,他們相信,沙納達會帶他們到遠方星球重生。洪水前夕,信徒聚集在基慈家等候指示,有些看起來像是胡鬧的東西,信徒卻都能解讀其中隱含的重要訊息,感覺關鍵時候快要到來。

過了十二點,寒冬的夜空沒有落下一滴雨…有些信徒深受打擊,頻頻拭淚,有些呆坐沙發,茫然望著空無一物的天空,還有人從窗簾往外看,那個強光不是原本該來接他們的太空船,而是一群打算看笑話的電視台記者。

當時間逐漸流逝,天空就是不下雨,基慈一反常態主動邀請媒體入內,她說感受到有股強烈力量緊急傳來訊息,要她盡快寫下內容,也盡可能和所有媒體聯絡,告知洪水不會降臨,因為「信眾靜坐整晚,人雖少但心意虔誠,上帝都感受到了,所以決定拯救地球免於毀滅」。基慈一連好幾天接受採訪,目的都在說服世人,他們的信仰並未落空,所做的事也非白忙一場,他們得知12月21日義大利曾發生地震,喜出望外地表示:「地表確實有滑動!」

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1975年發表《認知失調理論》(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人們為了拉近信念與現實的落差,想盡各種方式自圓其說,矛盾之處避而不談,滿口牽強解釋,固執己見。費斯汀格當時也混入飛碟社團從旁紀錄,他親眼見證、觀察與研究後,提出推論:一旦宗教團體秉持的信念與現實不符,此時信眾就會改變信仰,因為他們已無計可施,只能採取此種防衛機制--合理化作用,費斯汀格認為「人類並不理性,只是懂得尋找合理解釋」。認知失調理論在團體尤其好發揮,「因為大多數人都這樣想,那就肯定錯不了。」

 「情緒先行」,行為搭配,再合理化,最後群體加持。

認知失調論是解釋人們為了掩蓋信念與現實的不符,而調整自己的信念與其一致,然我們要問的,是為何那些人一開始就相信基慈呢?明明不可信的證據那麼多…

《烏合之眾》一書的作者勒龐1895年即談到群體心理和行為的兩個論點:(1)個人讓自己融入群體,有時候是無意識的,但無意識定有利己動機,勒龐說當社會環境(經濟或價值觀)不穩定時,人的心智最容易受到影響。(2)個人組成群體後,個人擁有的智力、獨立性、理性全都會消失,無意識情緒占了上風,彼此傳染,群體變得缺乏推理與判斷。在同一情境下多數人所做的共同選擇不一定正確,因情緒傳染的力量很大,使個人接受某些觀點,或強加某些情感於個人。這意味著,多數人的決定可能是某些特殊人群的暗示下引出的,影響群體的是榜樣而非理性論證,模仿行為只是情緒傳染後的行為合理現象。

我們大概可以推論,飛碟社團一開始不是沒有理性的,而是情緒與動機引發他們選擇相信基慈,繼而合理化其說法及行為。情緒與動機如果仔細探究,是與某種心理需求相連的,佛洛伊德1890年把無意識的情緒視為可以壓抑、累積,需要宣洩的東西,而且有些情緒「無法被辨識時」能沉潛在心靈深處,並以夢境、身體症狀或強迫行為顯現,化為無意識行動尋求緩解。在群體裡,主導者的信念或解決問題的方式,滿足了個人在現實困境裡隱藏的愁,再藉由群體反應確認自己的選擇無誤,個人不用特別做什麼,就是等,等領導者指示怎麼行動,最後帶領他們到天堂。群體內部情緒加溫,堅信不移,合理化,甚至超越理智,跟宗教狂熱差不多,當我們自己不警醒時,就會進入這種氛圍,且若受到某些不懷好意的煽動與唆使,群體共同的決定可能錯更大。如1995年日本奧姆真理教,信徒便將信念化成行動,造成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結果13人死亡、超過6300人輕重傷。日本漫畫《異教主》、《我媽媽是宗教狂熱份子》也是類似的假設故事。

 「發大財」的集體潛意識

來看看台灣社會也有類似現象,2018年11月24日,候選人韓國瑜以89萬得票數當選高雄市長,並締造當時很多記錄,時至2019年6月,依然挾著高討論度與人氣繼續造勢選總統。我們若比對當時韓先生的政見與現今市政,說實在的,承諾與現實落差超大,然許多人仍是「鐵粉」,認為都是別人阻擋了韓,繼續堅定他們的相信。新聞媒體人黃暐瀚將韓粉分成三類,其中「非韓不投」的類型佔了六成,「是最狂熱的韓粉,他們不會輕易背棄韓國瑜,如果韓國瑜不選總統,也不會投給藍營候選人,也會合理化韓國瑜任何有爭議的作為,而且看到韓國瑜被欺負,這群鐵粉也會反擊。」

我所看到的畫面,包括我認識的韓粉,都在情感上把韓當成「救世主」,為他的每一句話感動,那些慷慨激昂捨我其誰的用語:「莫忘世上苦人多」、「體民所苦」、「不惜粉身碎骨」,替庶民長久以來生活上的苦找到出口、被看見與解放,有人要替他們出聲、謀出路、帶他們生活得更好,而且不惜粉身碎骨,這還不感動嗎?就好像日本暢銷漫畫《航海王》船長魯夫一樣,他性格傻氣憨直,說的話單純卻又激勵人心,他不是最強,但總以「你是我的夥伴」的姿態向你而來,當你深處苦難,有人篤定且不計代價來救你,能不激動嗎?這些情感要素,加上勒龐認為激發團體的手段:斷言(簡單具體的短句:如「東西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重複(不斷在媒體上播放)、傳染(一群人都這樣想,肯定錯不了),鐵粉就逐漸形成了。這個操作跟廣告差不多,我們可以參照保力達B的藥酒廣告,先由吳念真念口白,訴諸真情,再以短句「明天的氣力」講求藥效,就算你不是工人也會印象深刻。

然也如飛碟社團一樣,一語中籤民眾所需,並非只是操作得當而已,是什麼樣的情緒與動機使他們選擇相信韓先生?是「發大財」。

「發大財」本身沒有實際內容與作法,是韓最受批評與被嘲諷的核心,然它真切中民心,怎麼說呢?因為我們社會的歷史脈絡、生活環境(農民社會)一路是窮苦過來的,當社會長期經濟不穩、生活困苦時,人們便懷念「台灣錢淹腳目」的好日子。這個「發大財」的集體潛意識,可從民初改革國父在民權主義的第二講中得知:何以歐洲人民聽到自由,便那樣歡迎呢?現在中國人民何以聽到自由便不理會,聽到發財便很歡迎呢?其中有許多道理,要詳細研究才可以明白。中國人聽到說發財就很歡迎的緣故,因為中國現在到了民窮財盡的時代,人民所受的痛苦是貧窮,因為發財,就是救窮獨一無二的方法,所以大家聽到了這個名詞便很歡迎。發財有什麼好處呢?就是發財便可救窮,救了窮便不會受苦,所謂救苦救難,人民正是受貧窮的痛苦時候,忽然有人對他們說發財,把他們的痛苦可以解除,他們自然要跟從,自然拚命去奮鬪。歐洲一二百年前為自由戰爭,當時人民聽到自由,便像現在中國人聽到發財一樣。,因此現在對中國人說要他們爭自由,他們便不明白,不情願來附和,但是對他要說「去發財」,便有很多人要跟上來。台灣社會1980年初『大家樂』簽賭盛行,也瘋發大財,當時經濟蓬勃,游資泛濫,民眾為求一夜致富,無論士農工商、販夫走卒,甚至企業家、政治人物、公務人員皆投入簽賭,四處尋求怪力亂神、自然現象、神佛及鬼魂求明牌,結果家庭失和、破產的比例增多。我們潛意識裡窮怕了,當經濟與民生不穩定時,「高雄又窮又苦」即深入民心、知民所苦,「發大財」即切中所望,喚起情感,越來越多人加入,也就穩固了那個信念,至於實際作法如何?「給他時間」、「中央阻擋」、「被抹黑造謠」、「選總統才能做事」…就是自圓其說、合理化的解釋了。

如何跟鐵粉溝通?就跟一般人溝通一樣

常見人批評「韓粉是不理性的」,然人性本來就不理性,從認知失調理論我們可以得知,看他人笑話並不會讓他改變,反而更鞏固了他的心理防衛。費斯汀格說:「尋求調和一致,是人類追求的境界。所以我們往往只注意到符合自己信仰的訊息,習慣與認同我們信仰的人往來,遇到矛盾衝突的訊息,可能危及現有信仰體系的穩定,就會略而不顧。」如果韓先生是韓粉的救世主,貶低救世主當然會遭到防衛與反擊。在批評之前,我們不妨思考兩個問題:「如果我不是韓粉,為什麼?」、「如果有人是韓粉,他又為什麼要改變?」(「韓粉」兩字可自由更換)

1.如果我不是韓粉,為什麼?

在關心政治前提下,如果我不是韓粉,有兩種可能,一是韓所提的「不是我想要的需求」或「不是我認為好的解決方案」,因為沒有需要,他所講的話不會勾動我心。二是我較有條件面對自身的矛盾衝突,選錯了就改就是,矛盾衝突會讓人自我懷疑,雖然也能從思想與探究中找出新觀點,但想得越多也對自己的認同越有風險,擔心舊有價值觀崩毀,所以沒有準備好的人會選擇合理化掩蓋現況。那麼是什麼樣的狀態才能讓人不要那麼快掩蓋,而能撐過新舊訊息的對立過渡期呢?《打開史金納的箱子》作者得到一種說法:「那已經屬於個人成長的領域啦!我想能面對矛盾、誠實且自省的人,應該比較有自尊心,要不就是他們的自尊已經低到怎樣都無所謂,所以反而可以放膽說出這樣的話:『哇!我深信的每件事都沒有意義,我真是個怪人!』」

2.「如果有人是韓粉,他又為什麼要改變?」

改變別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別人要改變我們也是,除非,當事人本身願意調整,所以,韓粉(或任何一種粉)在他的同溫層裡本來就沒有改變的需要。或許我們能做的,是尊重與對話「聽他想要的,促使一致與獲得」,請注意這個前提並非要矯正對方的錯,反而要以尊重的立場傾聽對方。以下方法適用於你的親友,屬個人層次對話。

1)「傾聽」他要的是什麼?

人在信奉某件事時一定有心理動機,也許是吃飽穿暖、生活穩定、得到尊重與歸屬感這些基本需求的事,那如果做不到呢,那些做不到卻又企盼的願望就會往外投射,把「希望」放在某個人身上,盼救世主代其完成。

先傾聽「他想要的是什麼呢?」他對於社會處境的要求,通常也能反過來理解他的匱乏與不安。傾聽要有耐心,當議題過於龐大時人們會有簡化的傾向,什麼系統觀、國際情勢、複雜角力等…最後常常只變成一句話而已。

韓先生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韓粉的訴求也多與「時勢」有關:社會貧富不均、產業未來性不可見、失業與薪資過低的問題、農漁民的處境…,黃暐瀚觀察造勢現場,「站在最核心的多半是中老年人,男女都有,其中又以男性為多,一半是農林漁牧勞工的庶民階層,另一半從說話口音及談吐辨認,是來自眷村外省族群和軍公教。」都是早先被韓先生關注與傾聽的族群。

2)「詢問」瞭解他依據的是什麼?

「信仰」和「愛情」都是盲目的,情感相信了,就全部信了。我們也相信鐵粉這樣的相信是有道理的,我們只是要問「道理」是什麼?

任何相信都不會是憑空的,物理性與可見性也一定要相對應存在,否則就是幻視幻聽。請以一種好奇與關心的態度(不是嘲諷)詢問他相信的是什麼,是怎麼來的?例如說是新聞來的、隔壁說的、網路上看的,詢問這些來源並問因果關係,不要太快嗤之以鼻。

3)「對話」他如何達成他要的?

接著更進一步詢問,所信的那些具體內容是什麼?未來要如何做到?現在的落差如何解釋?然後也說一說自己的觀點,就事論事的討論,去凸顯其中較為模糊帶過與不可行的部分,並舉其他訊息具體佐證。EX:政府是否有改變?可舉創下高口碑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資金是來自政府推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屬於數位建設補助。其他包括友善育兒空間和偏鄉增加頻寬等等,也都屬於前瞻計畫。

資訊傳達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對象進行轉譯,要說對方能聽懂的比喻和生活例,類似保險業務員如何說服我們去買長達20年的投資與保險,他們用了什麼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說服理財知識0分的大眾。雖然現在很多資訊都放網路,但別忘了還有些中老年或較為偏鄉的民眾,跟不上數位化,因此傳達時盡量要通用設計,也就是輾轉解釋,國父也說:「我們的三民主義,便是很像發財主義。要明白這個道理,要輾轉解釋才可成功。我們為什麼不直接講發財呢?因為發財不能包括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才可以包括發財。」

資訊傳遞後要留白。資訊討論後要留白,給對方帶回去思考,有時要對方當下理解會造成壓力,對戰又會讓對方忙著防禦,結果有用的訊息都進不去。資訊交流沒有對錯,而一旦評價對方自然會防衛,人之所以願意改變,乃是心理在能夠理解並接受的狀態下才可行。

鐵粉的群體層次比較複雜,完全不是用「理」說服的,「救世主」既是被造出,打垮他也會有下一個繼任,最好的方式是「溫和而堅定自己的立場」,別因自己的立場去強壓對方,別和對方一樣失去理性。

 小結:

「內心作不到或說不出的需求—向外投射,跟隨領導—團體都這樣說肯定不會錯—對所作所為合理化解釋—認知失調時自圓其說—繼續跟隨領導與團體」。群體現象是人性,團體本身就是種保護與情感凝聚,私領域的信仰是個人自由。然牽涉到公共領域與政策就需要警醒,讓人造神自己潰散的方式,便是搬走「他的政治舞台」,同時也留意人性,短視近利的吸引力本就大於長遠規劃,對話目的並非要指責,而是瞭解訴求與他們的相關是什麼。

  

參考資料

  1. FB「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2019/5/16
  2. 維基文庫: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二講
  3. 《打開史金納的箱子》,Lauren Slater/鄭雅方,2004/2006,張老師文化出版。
  4. Gustave Le Bon(勒龐),1895/2017,《烏合之眾》。臉譜出版。
  5. 「到底誰是鋼鐵韓粉?」 黃暐瀚2019.6.1.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5432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反思 社會現象 鐵粉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