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做診斷,確認了ADHD(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症),卻鮮少有醫業人員能好好向家長說明何謂ADHD及其特質(醫院要看太多人了);社會的文化習慣又是,家長不會主動發問(怕被罵?),等待醫師專家指示,而這兩種現象最後演變成:『診斷吃藥』的醫療模式。

各種生病都不是「吃藥了就會好」,一定要搭配知識教育的理解及生活習慣的調整,藥物才能發揮輔助工具的效果,增強個體免疫系統儘速恢復健康。何況ADHD並不算是病,是大腦生理結構受到限制,它能理解、知道某個狀態,但卻無法有效控制,彷彿是另一個人操作似的,分為「衝動型(注意力缺乏,很難專注)」,及另種極端的「無法動起來型(注意力缺乏,很難啟動)」,或者是混和型。

這是一篇對家長說明的簡短文:『ADHD究竟是什麼?』

起源、機制、影響範圍、行為特徵,以及最重要的行為協助系統。一整套的說明,才能讓家長有方向接手設計個別化、有細節,專用於自己家小孩的幫助策略,否則,真的只有吃藥而已,協助的工具太少了,怎麼作戰?

 

 

##ADHD的行為協助系統.jpg

起源與機制:

ADHD是一組綜合症狀,是大腦在執行功能的發展障礙。「發展障礙」類似必修課程被擋修的概念,一旦被擋,後續的學習與適應都會不如常人,長期而顯著地影響他的生活。

這個部分多數屬無意識運作系統,且障礙依情境而有不同。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ADHD大腦無法操控「專注力」,這工具的耐用度不高,常常一下子就沒電。專注力也就是注意力,是處理訊息的重要機制。

注意力缺乏,向內的部分與「情緒」互相關連,情緒是注意力作選擇的依據,例如我們感到無聊,於是去注意什麼而去做什麼消除無聊。注意力缺乏導致無法消化/覺察情緒而順著情緒走,表現在想滿足的情緒無法延宕,或討厭的事無法承受,立馬做出滿足或逃避的衝動行為。注意力缺乏向外的部分與「執行力」關連,無法監控/維持計畫性的事物,想續航卻沒電池。

這便是大腦生理結構受到限制,它能理解、知道某個狀態,但卻無法有效控制的解釋。若簡單一句話,這個限制讓ADHD大腦習慣走『短視近利』的路徑:過度的只活在眼前當下,沒有過去的工作記憶提醒,也沒有未來的目標。

影響範圍:

研究結果顯示,ADHD兒童腦部發展成熟比同齡約慢了2-5年(指控制認知處理與規劃的功能),個頭身材也是,到了成人前期會彌補回來與常態相同,然成長早期經驗很重要,若因此受了太多挫折混亂,ADHD兒童會輟學、走偏、創傷,更可能過早放棄人生。

ADHD兒童小學期最明顯的特徵為坐不住,但很多輕微者並不會這樣,因為小學學習環境結構化,老師、同學、教室多是固定的,一般到了中學後比較會因新的挑戰而被顯現,因為不再有結構,既而引起他的挫折,行為也跟著混亂。

跟「意志力」與「IQ」無關

ADHD的分佈從天才到智能障礙都會有,無關聰明,也無關意志力,因意志力要有執行工具才能操作、具體呈現。如大腦決定要寫好功課,意志力啟動,但是「專注力效率不佳」,僅用意志力去撐非常耗力,不斷挫折又無聊,最後放棄。於是專注力會轉向另一個目標重起爐灶,覺得重新開始會比較好,但到一半又會中斷。這是工具性的限制,非戰之罪。

ADHD對所有事都是如此,然對「有興趣的事」可以轉換成「專注力」的電池,與「意志力」相輔相成(這是人性通則),如果再加上「成就感」則是三重馬力。所以我們會發現ADHD對「有興趣的事」多半屬於相對單純且有立即回饋的事,EX:電玩(對戰類)、籃球、吃喝等立馬有感受回饋的。

行為協助系統

如果ADHD是本身執行受到限制,我們能夠協助的是從「情境影響:環境、脈絡」開始,而不是付諸個人意志力,要他帶著限制獨力克服。讓他知道自己的狀況,先帶他走一段路,當他有了成功經驗就逐漸放手,轉當他的支援系統,讓他自主決定與負責往後的人生。

能讓ADHD對未來有所規劃,持續專注做某件事嗎?可以,然一定要經過設計,設計一套個別化的「行為協助系統」,以具體方案與支持代替指責質問。

這個三角系統為:

第一角:個人覺察(意志力提升)。

經由討論、覺察,增加可以控制的自信。

1.提供ADHD的衛教知識,知道心理機制,不再認為是自己的懶惰或錯誤。

2.找出客觀個人優勢,知道什麼可做、什麼不能做,不要耗在效率很低的部分。

3.情緒的辨識、內涵與調適。不被情緒帶走注意力,自我操作訓練:延宕滿足、轉移或替代法。

第二角:發明輔助工具(專注力提升)。

1.提醒的線索、如筆記本;分段短時間的衝刺而非長時間的持續;以比賽的方式來完成作業,讓這件事情很有趣。更重要的是,要找出適合每個人特質的輔助工具。

2. 藥物的輔助使用:長效型+短效型的神經興奮劑。(此部分需與醫生討論)

第三角:立即回饋系統(成就感提升)。

1.設計大、中、小不同程度的獎賞,每天都能拿到立即獎,同時設計累積獎,並與生活中的重要行為搭配,養成每天都要做的習慣。獎賞不一定是物質的,也可以「出去玩」或「讚美」。

2.同時也可用剝奪來破壞過去的錯誤行為連結。

---

總之,要視每個人不同性格喜好及生活環境來做「個別化設計」,因此行為三角的各比例是不盡相同的。

ADHD的孩子經過設計輔助後,得到控制感與成就感,自信心就會出來,之後就有主動性再為自己設計新的策略,積極地面對他的人生。

最後支持系統,即「親職聯盟」是更為重要的,他需要家人支持+專家帶領,「支持關係」永遠是人性裡最關鍵的需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