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社會常模並不是問題,本來「人」就有各類分佈,問題在於多數人如何看待少數人,群體歧視的眼光才是造成少數人的壓力來源。進入個別輔導或心理諮商時,問題也不在於「矯正少數人」,而是讓少數人得到支持確認自我,得到引導社會適應,而「找到自己適應社會的方式」其實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成人型態的校正,代表我們度過不安不穩的生活壓力,堅強且積極地活下來了。無論是否有這些特質,每個人的成長裡一部份都在適應社會,代價則是以自己孤單與情感壓抑,當進入成人型態生活穩定後,接下來就是找回自己真正的人生了。此時若你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完全是正常的,因為它正呼喚你「要真正醒來」,更重要的,是你要開始探求原因、重塑故事的旅程,或以此為基礎,展開有共識且合適的心理諮商。

我的層次.jpg

當非社會常模者(如身心障礙、體型美醜、非常態家庭)平安度過兒童期、青少年期,來到成人型態時(18歲以上),通常他己具備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否則,兒童青少年對於非社會常模者是很殘酷的,歧視、霸凌都很直接,常創傷當事人未成形的幼小心靈。

任何成人型態的模樣,都會隨著成熟度(社會化的程度)、智力程度(自己觀察學習的能力)及個人性格(內/外向、天真/嚴謹)而讓原本的非常模狀態變得不明顯,如體型美醜可用化妝穿著掩飾、家庭背景可靠具體成就超越,而隸屬障礙類別的個體也會發展一套適應社會的變色龍或面具能力替代。

非社會常模並不是問題,本來「人」就有各類分佈,問題在於多數人如何看待少數人,群體歧視的眼光才是造成少數人的壓力來源。進入個別輔導或心理諮商時,問題也不在於「矯正少數人」,而是讓少數人得到支持確認自我,得到引導社會適應,而「找到自己適應社會的方式」其實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好不容易進入成人型態的非常模者,為了生存,童年創傷是擱置不處理的(如父母疏忽照顧所致的邊緣性人格),另一種則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生理結構限制,在童年沒被發現或沒被承認(如輕微的泛自閉特質、亞斯伯格特質、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特質)。社會適應或許沒什麼問題,然這些創傷或特質所產生的遮蔽,若不做彌補與理解,在成人後,這些「我是誰?」、「我的未來往哪去?」、「關係經營」深層議題便會卡住,久而久之,會浮現人生空虛與無意義。有些人因此尋求心理諮商,不過也說不清楚怎麼回事。

我以亞斯伯格特質(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做舉例,這些已成人型態的當事人症狀不明顯,拿典型的診斷條列比對也幾乎不成立,平井孝男(2002)就說:「教科書上所記載的那些判定病名的基準,多半談的都是純粹、理想型的症狀,現實情況中其實都會混入各式各樣的症狀。」,醫院的專業診斷比較容易鑑別,但若當事人自己不覺察也不會尋求醫院幫忙,因此當心理諮商時雙雙卡住,我便會審視當事人的整體表現與核心特質,試著評估看看他們是不是進入成人型態且之前隱藏得很好的少數人。

1.亞斯伯格特質(AS)的核心

最主要:情感的回應令人困惑。

成人AS與兒童AS的差別很大,那些兒童AS的典型症狀(如眼睛不對看、運動協調差),成人型態幾乎都有修正。適應良好又有專業度的AS,如2018年台北市長柯文哲,除了人際關係不圓融外也沒什麼好挑剔的,加上又有理解他的太太,完全可以過他自己的生活。

成人AS的核心,在於無法回應情感。但此核心必須一段時間才能體會,必須等AS信任對方後,他開始展露真正的自己時,而我們也喜歡他想與之靠近時,這個「情感交流很奇怪」的感受才會浮現,也才有機會判斷。情感知覺是當下的,AS無法感受辨識,當你含情脈脈看他時,他們會問「然後呢?」,不解風情,因為未來怎麼做會比當下更有指引性。

成人AS的問題卡在:職場的人際關係,關係經營(真正的好友、婚姻關係)。

2.過動特質(ADHD)的核心

最主要:無法做持久的事、沒有未來性,類似短視近利。

兒童ADHD的典型症狀,如衝動控制,成人型態後也都會修正,懂得遵守規則,他們可以在工廠生產線待一個月受不了後才離職。

成人ADHD的核心,是充沛能量導致過動(如:閃電俠),而這能量抒發又必須是當事人覺得有趣的事才行,因此很難安靜下來做規劃性、期待未來獎賞之類的事。他們一般會以工作無趣、環境的問題做行為解釋,因此也需要時間相處才能逐漸抓到核心,ADHD感受當下性比未來性具體,要引導他們要從「現在」談起。

成人ADHD的問題卡在:如何適配對應特質的工作,並在其中創造有趣的感受。

3.邊緣性人格(BP)的核心

最主要:缺乏自我(主體性),卸下面具、獨處時幾乎無法決定什麼事。常出現無意識行為(事後難以回想當時情形)。

BP在青少年期才被發現的機率比較高,因為我們對國中生以下者常會替其做決定,以致很少發現他們遇到的困難。成人型態又適應良好的BP,通常都用面具角色在支撐,甚至受人歡迎,比較適應不良的才有典型症狀混亂、陷入情緒裡。

成人BP的核心,是沒有「自我」此主體性,獨處時容易慌張焦慮,然而若當事人朋友很多,他會找朋友避免獨處而去除這困難。只是人生不可能一直這樣,總是會有某個時間點「想要醒來」,冒出「我是誰」、「想要得到關係補償」這類的議題(BP多數源自被疏忽照顧的童年),於是開始亂套,陷入空虛與混亂,這便是成人BP卡住之處。

小結

其實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上述幾項特質,而且互相混和,情感若無法得到理解(AS),忽視及厭倦會致使注意力缺乏(ADHD),另一邊若童年也被疏忽照顧而欠缺自主性(BP),又會有無意識行為,這些通通導向「不明白自己怎麼了?」,這三類特質或人格互依生成,人都是這樣,「許多症狀都是人的弱點日積月累所形成的(平井孝男)。」差別只在程度多寡,而這些程度是否多到構成對「社會適應」、「人生自主」的影響罷了。

人類的生存與精神狀態真是令人敬佩啊,成人型態的校正,代表我們度過不安不穩的生活壓力,堅強且積極地活下來了。無論是否有這些特質,每個人的成長裡一部份都在適應社會,代價則是以自己孤單與情感壓抑,當進入成人型態生活穩定後,接下來就是找回自己真正的人生了。此時若你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完全是正常的,因為它正呼喚你「要真正醒來」,更重要的,是你要開始探求原因、重塑故事的旅程,或以此為基礎,展開有共識且合適的心理諮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