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竭狀態的媽媽多嗎?真的非常多。只是個人問題嗎?不,我不這麼覺得,如果多花點時間理解她們的處境,會發現照顧孩子應該是全家人的事,然媽媽卻彷彿是整個家的承辦人,責任她扛,壓力也在身上。

評估孩子是否健康,「充滿活力」都是第一要素,不必緊張孩子的發展是否輸在起跑點,他自有適應力和發展速度,孩子社會技巧或學業成績慢一點沒關係,往後都可以彌補,照顧者的身心狀態才該優先,因為安心穩定的親子關係才是成長發展的動力。因此與其事事依教養書自我檢討求完美,不如當個夠好的媽媽就好,保持身心自在,因為「有快樂的媽媽就有快樂的孩子」。

2018.8.11刊於天下獨立評論 媽媽快崩潰怎麼辦?心理師給媽媽的「自我照顧處方」

pexels-photo-6624312.jpeg

快崩潰的媽媽

有位媽媽來到諮商室,她非常焦慮、嚴重失眠、憂鬱沮喪,她最近常對孩子發脾氣、低聲下氣,對先生及家人滿滿怨氣,為自己作不好母親感到喪氣。她雖然抱怨家人,卻又馬上幫他們找台階下(沒辦法,他們就是不會、不懂啊…),最後她自責能力不足、情緒壓不下來、無法照教養書那樣好好對待孩子,未解決的事情一堆,常崩潰想哭…,希望心理師可以給她一些建議。

我當然先不給建議,而是進一步詢問處境,傾聽她的心情。這位媽媽是職業婦女,白天上班晚上1打3,平時煮飯洗衣掃地,管孩子吃飯洗澡睡覺,處理孩子吵架、3C產品不要看太多、訂正上課作業、整理書包、陪孩子追趕跑跳碰,常常陪他們睡覺時自己先睡著了,十一、二點再驚醒繼續做還沒做完的家事。隔天要比孩子早起,準備早餐、拉他們起床,接送上下學。假日更不用說,放假天孩子早早吵著要玩,她要陪伴一整天,家庭日實在很累,不如去上班還比較好。我問:「先生或家人不能幫忙嗎?」,她說有的勉強幫忙、有的不幫忙、有的幫倒忙,孩子終究黏著媽媽,有什麼解決不了的還是要媽媽出面,她心裡掛念,沒有真正喘息過,還有家裡的經濟問題、公婆相處、夫妻關係也要處理,日復一日,她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間與時間,精神和體力常燈枯油盡又求助無門的耗竭狀態中,讓人崩潰想哭想死,但不是真的想死,而是遙遙無期的壓抑與絕望,不自覺聯想死的「解脫」,總是晃神或易怒暴躁,又厭惡不能控制控制情緒的自己…

耗竭狀態的媽媽多嗎?真的非常多。只是個人問題嗎?不,我不這麼覺得,如果多花點時間理解她們的處境,會發現照顧孩子應該是全家人的事,然媽媽卻彷彿是整個家的承辦人,責任她扛,壓力也在身上。

是家裡的事情,而不是媽媽的責任

很多事情卡在一起時,單靠個人是難以扭轉乾坤的,「家」是一組人際系統,系統的問題怎可能讓媽媽專心當「媽媽」?有時候甚至不能好好當「人」呢,因為媽媽必須犧牲奉獻,勉強自己一把罩,精疲力竭幾天可以,但長久下來身心就會出問題。

經濟問題、公婆相處、夫妻關係、孩子教養及生活瑣事,都是家裡的事情,不可能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如果家中成員都可以這樣看待,幾乎不會有崩潰的媽媽。只是這社會認知還非常稀少,上門求助的媽媽還是得面臨這窘境,儘管我們聲援媽媽不該接受處境的不公平與角色責任,然在短期諮詢裡,與其鼓勵她們抵抗,不如傾聽心聲,協助她們得到現階段她們最想要的支持會更好。

媽媽想要的:穩定可期待的休息時間

傾聽媽媽們的心聲,不外乎聽到這樣的句子:「好想回到從前,一個人自由自在的日子…」、「想要休息,睡到自然醒…」、「想要去作自己的事情,好久沒去OO(ex美容院、健身中心、逛街、好好吃一餐…)」,如果是全職家庭主婦的媽媽,她們也會想回到職場,繼續發揮她之前擁有的專長與能力。總括來說,媽媽們最希望的,是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好好休息或做一些屬於自己的事。「那個休息」是穩定可期待的頻率,可以全然放鬆安心使用,不必擔憂孩子交出去會不會怎樣,或回來接班時還得收拾殘局。

媽媽要求的不多,只要有穩定可期待的休息頻率,就會有力量重返媽媽這個角色(若再加上對媽媽肯定與支持將更好)。然而若單期待家人自動發現媽媽的需求,可能身心症狀都出現了,因此當務之急是激勵媽媽能為自己的處境做些什麼,考慮現實條件後為自己爭取想要的生活。

給耗竭媽媽的自我照顧解方

一個人如果被情緒困住了,最好的解方其實是跟一個可以信賴且能客觀討論的人聊一聊,從中得到支持,商量出新的方向。底下是我整理出來給耗竭媽媽的自我照顧處方,或者你也可以用此態度去可以協助當媽媽的人。

1.表達需求:要求傾聽、對話與支持

找個可信賴的人,藉由敘說,抒發帶孩子的辛苦,面對家裡現實的無奈,讓自己種種情緒都能被傾聽與理解,待情緒較平緩了,心靈才有空間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

與人對話是重要的,說出來自己會比較知道此時需要什麼,如所謂的「休息」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樣的想像,並進一步形塑這個目標,將之具體化。表達需求是需要有人支持,更能確認值得自我照顧,而不是被「媽媽角色中的犧牲奉獻給綁住」。

2.現實分析:重拾希望與問題解決

情緒長期被忽略與壓抑,又有遙遙無期的絕望感,是負面情緒的溫床,而負面情緒會自動連結過去的失敗、失控,加強對自己的指控,陷入低潮與無助,過於牛角尖地自我檢討。

要有改變的希望才能撥開黑雲,然希望必須建立在現實基礎才不會虛無飄渺。通常教養問題不會單純只是教養問題,而是在家的系統中同時存在經濟面、人際面及時間管理的交錯難題,其後才影響最下層的親子教養,如果大人處理好自己的世界,通常教養就不太是問題。因此,我會先跟媽媽說明,審視家的整個系統,看看哪些現實與客觀限制了她,又從哪些面向著手比較適合,如經濟面有困難就以找工作為重心;人際面有狀況就以溝通表達為先;時間管理比較亂就以不同角度重新規劃。同時也肯定媽媽能力上的表現,其實光是白天工作晚上又能1 打3就是相當強了,提醒媽媽其能力不是問題,不需自我懷疑。

討論應用策略時,「具體化」是唯一指標,才知道實際怎麼做。例如說,在與先生的溝通上,如何尋求協助,可以練習「感性表達、具體要求」:『親愛的,我感覺快撐不住了,週末我需要你的幫忙,這兩天請你帶孩子去洗澡,而不是用「你是都不會幫忙喔」的不悅情緒與模糊期待。

3.夠好的媽媽就好,不必事事參照教養書。

評估孩子是否健康,「充滿活力」都是第一要素,不必緊張孩子的發展是否輸在起跑點,他自有適應力和發展速度,孩子社會技巧或學業成績慢一點沒關係,往後都可以彌補,照顧者的身心狀態才該優先,因為安心穩定的親子關係才是成長發展的動力。因此與其事事依教養書自我檢討求完美,不如當個夠好的媽媽就好,保持身心自在,因為「有快樂的媽媽就有快樂的孩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母親 家庭 親子關係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