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命裡要有「成熟的大人」,他成熟地回應你的需求,陪伴你成長。柯特(Kohut)的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是精神分析學派談客體關係的,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發展,在早期經驗需有個「自體客體」(指照顧者)來互動、同理與對映,協助個人發展與演化自戀(Narcissism)【類似於溫尼考特的涵容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及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的觀念】。自體客體提供照顧,孩子將撫慰功能內化,繼而整合「與自己的關係(自戀到獨立)」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信任與回饋)」,才能成為成熟的人。如果自體客體(照顧者)總是缺席或不斷挫敗他,例如父母總是嘮唸孩子、批評當吃補,孩子有一天會放棄,並在情感不滿足下離家,尋求外人作為替代,尋找對他有回應的客體。

DSCN1070.JPG

你生命裡有「成熟的大人」嗎?

多數人會先反問「『成熟的大人』定義是什麼?」會這樣問不奇怪,因為我們很少遇到這樣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

先說「歪掉的大人」吧。

歪掉的大人,有一類表面上看起來很成功,但其實自我中心,自以為掌握一切,有一類生活得很辛苦,經濟壓力大,自顧不暇,而他們的共通點都是不懂關係經營與情緒調控,令人感覺疏離、衝突,表裡不一。歪掉大人的父母過去也沒教什麼,一切都是他們成長中拼湊社會傳承及新聞傳媒的歪理而模仿的待人處世,只是最後有人成功立足,有人灰頭土臉罷了。歪掉的大人不懂同理、假裝堅強、制式無趣,容易彼此傷害,他們不是壞人,只是歪掉的活著,這並非完全他們的錯,是無奈的現實。

在歪掉的大人帶領下,孩子也歪了。大人不成熟,被疏忽照顧的孩子卻早熟了,有的還回頭照顧歪掉的大人,這並不是好事,孩子的犧牲並不會讓人醒悟,除非大人學習、練習,否則歪掉的不會自動長正,但孩子很可能太早接觸現實而走上歪路。孩子的真實面沒人看見、接納與照顧,沒有安全感與學習楷模,終有一天也會因力氣用盡而歪掉。

「離家與回家」的人生路

她童年一直沒有感受被愛,並不是說她的父母怎麼了,而是她沒有「家」的感覺。她是家裡老大,感覺人生好像就是這樣,學業、職業、責任。有時候,生活很悶。

高中時認識的世界寬了,性格外向的她摸懂了社會人際。談了初戀,覺得同齡男生很幼稚,第二次戀愛對象比她大九歲,管她管得很嚴。

她讀大學故意離開家,到繁華的台北,她打工自給自足,不依靠父母。台北花花世界,接觸更多朋友,她開了眼界,也交了第三、四任男朋友。她說談感情是尋求被照顧的感覺,也盡力演好女朋友的角色,然而每一段都受傷收場,被劈腿、被指責,她覺得很累。

畢業後她突然覺得父母老了,多回家想關心他們,但是父母依然碎念、不懂她,她不知道怎麼相處,仍然很悶很累,只好繼續留在台北。

她感到倦怠,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也沒有興趣做任何事,鬱鬱寡歡。再過幾個月,看診的醫生懷疑她得了憂鬱症。

童年沒有感受到「被愛」,在壓抑的環境下長大,很多人會提前成熟與獨立,並且「離家」去社會尋找「被愛的替代關係」。「被愛」很抽象,其實是指:「夠多的關注。」於是孩子會去找需要她的人、會聽她說話的人、願意欣賞她成長、肯定她改變、接納她犯錯的人。

替代關係通常是愛情,因為它很類似親情裡無條件的愛。女生可能會找年紀大些的男生,而男生則靠賺錢成為照顧者才敢交女友。就像歪掉的大人一樣,既然家裡沒有人教關係經營與情緒調控,出去社會當然也會遇到同樣難題,人際利益多算計,結果以受傷收場居多。

早熟但心理不成熟的孩子離家,不是遇到欺騙的大人,就是更不成熟的伴侶,通通都是歪的,而且負負不是得正,是加倍負。這樣的孩子其實只是在尋找對她有回應的人,所以起初會忍受關係裡的不公、委屈的對待,等傷重到一定程度後才懂離開,而這個沒有處理的傷到下一段關係仍然存在。

在社會跌跌撞撞久了,年紀也大些,人會興起「回家」的念頭,畢竟跟社會比起來(歪掉程度負8),家人關係(歪掉程度負5)似乎還好一點(有些特例是反過來的)。孩子總是心存希望,把「血緣」當成信念,期待無條件的愛依然存在,可是一回家,與父母的關係還是回到童年,疏離、衝突,不知道怎麼辦。這一段「離家與回家」的人生路,最後無路可走。「過去不知道怎麼放下,未來不知道怎麼前進,現在不知道怎麼決定。」憂鬱症不是突然天上掉下來的,是壓抑與無助慢慢累積成的。

DSCN1017.JPG

「成熟的大人」是給你夠多關注,成長中可以同理與回應的客體

「成熟的大人」有很清楚的人格,認識自己、願意溝通、覺察情緒與經營關係,他與自己的傷共處,持續前進。成熟的大人選擇與你有關係、有連結、有互動,產生意義,文化概念裡的「貴人」大略有那麼一點像,意指對方知道你、瞭解你、賞識你,他創造一個機會符合你的特性讓你發揮,得以做自己,還發光發熱。

生命裡要有「成熟的大人」,他成熟地回應你的需求,陪伴你成長。柯特(Kohut)的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是精神分析學派談客體關係的,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發展,在早期經驗需有個「自體客體」(指照顧者)以互動、同理與對映,協助個人發展與演化自戀(Narcissism)【類似於溫尼考特的涵容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及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的觀念】。自體客體提供照顧,孩子將撫慰功能內化,繼而整合「與自己的關係(自戀到獨立)」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信任與回饋)」,才能成為成熟的人。如果自體客體(照顧者)總是缺席或不斷挫敗他,例如父母總是嘮唸孩子、批評當吃補,孩子有一天會放棄,並在情感不滿足下離家,尋求外人作為替代,尋找對他有回應的客體,或者只好過度自戀,躲在自己的圈圈裡。

「每個人都需要有欣賞自己的重要他人」,在社會闖蕩久了,找不到這樣的人(當然,因為多數是歪掉的大人),也很難經營健康的關係(當然,學歪掉的大人處理,方法就錯了啊),這也是我們即使夠堅強,但總覺得心裡缺一塊的空虛感,於是想回家尋求最初孕育我們的歸屬,只是,困境還是無解。

解方

不會無解,這一段離家與回家的人生路,是許多人都要面對的,你需要找人支持與關注,選擇做些行動,創造自己的「回家之路」。

1.柯特雙線的整理。

柯特提出人的成熟是兩軸線的:「與自己的關係」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發展的,如今我們都要重新審視。

先從「與自己的關係」這條線開始:找信任的人談談自己,整理生命的經歷與討論,從中接受過去的脆弱,重視自己發出的任何感受。

「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這條線,指的是需要「一段可以依賴的關係」,有人聆聽與回映。有伴侶的,可先與伴侶溝通,雙方要同時自我成長且互相照顧,可一面閱讀相關書籍一面討論,共同學習,過程自然會有所獲。現在自認什麼都沒有的人,則可以先從回憶中尋找「誰曾是關注你/照顧你的成熟大人?」,也許是曾祖母、師長,或一面之緣的貴人,那一段回憶的細節就會是彌足珍貴的,讓你有些信心與力量去尋找下一段值得依賴可以依賴的關係。

試著找個信任的人,這是冒險。雙線的整理也可從心理諮商的諮商關係中學習,心理師是「暫時的伙伴」,與之同行。專業協助需要時間與金錢,運用前可先諮詢看看。

2.重新認識父母。

我們的父母,也許是歪掉的大人,但這可能是過去大環境的條件限制了他們,他們的關心混雜在責罵、嘮唸或雞婆中,這種愛可能快窒息,但在當時確實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到現代就不適用了)。要父母改變大概很難,但仍有選擇,我們長大後可以主動去瞭解/傾聽/同理他們的人生故事,用我們認為成熟的方式回應與愛他們,雖然說這不一定會改變他們對待你的方式(面子問題),但一定可以改變你們共處時的心態。你不歪掉,他們也會慢慢地被影響,雖然很慢,但愛的意義與連結會不一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