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一跤就爬不起來」是真的,很少人能面對這些一夕改變的事,而且持續變動。

然而,人生終究要繼續,生命帶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不到最後一刻不會明白,「此刻好好活下去」是我們的任務。

如何與傷口共存的心理重建,是共處,是指調整生活順位的改變。失落經驗很重要,是不能忘記的一部份,但只是第二順位,它們不能侷限你的第一順位。

2018.4.21.刊登於【關鍵評論網】:與傷口共存的心理重建:「跌一跤就爬不起來」是真的

0101.jpg

「跌一跤就爬不起來」是真的

也許很難想像,但確實是有的。

EX:親人死亡、冤獄事件、被性侵、重大意外導致傷殘(八仙塵爆)、危及生死的驚嚇、投注生命的戀愛卻失敗、傾家蕩產的失敗、癌症發現時已末期…

當下看起來是那一跤讓人爬不起來,然而並不是,看不見的後續效應才是爬不起來的關鍵。

有的跌倒可以爬起來,有的跌倒,骨頭斷在裡面,旁人看不出來的。骨頭斷了的心理比喻是,那一摔,把我們於世的生存法則、人生價值都碎骨了。「心理部分」:價值信念不再,沒有依循的原則標準,無所適從;「外在部分」:他人無從諒解或刻板標籤的社會眼光。

大改變牽連許許多多的小改變,接踵而來,令當事人措手不及。以「冤獄」為例,等待司法還清白的日子,好幾年的等待期,它打擊了當事人的生活原則(沒有目標)、人生信念(喪失名譽,Google都是負面報導),失業沒人錄用(也不能貸款),對他人失去信心、親友異樣眼光、家庭失和(人際孤立),情緒無處紓困、無人可說(抑鬱而生情感性疾患)…有的人被社會輿論壓垮、對司法失去信心,以自殺明志。

很少人能面對這些一夕改變的事,而且持續變動。

不要叫他們馬上站起來、別過度正面認為事情總有另一面、不要輕鬆地認為有朝一日一定會怎樣,這些突然且超乎預期的苦難真的很恐怖,就像你在沙灘花時間努力堆砌的城堡,一個突然,被海浪打爛清光,然後你只能楞在那裡。這個比喻當然沒什麼,但換成真實人生就真的無助害怕,不知道依靠什麼繼續生活。

然而,人生終究要繼續,生命帶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不到最後一刻不會明白,「此刻好好活下去」是我們的任務。

摔斷骨頭的傷,並沒有真正撫平或復原或回到正常這件事,傷口會好但總有傷痕總有心理傷痛回憶。只有一條路比較省力:「與傷口共存,視為人生的一部份」(此刻摔傷並不是人生全部)。接受現況(你就是骨頭斷過),哀悼後,重建新的信念、價值觀及處世原則。

是的,省力但真是最困難。

心理治療最常見的「悲傷輔導」,Worden(1982)提出要經歷的四個任務也是這個意思:1.協助當事人體認失落並接受事實:鼓勵談論死亡事件。2.幫助當事人界定並適切表達情感:包括憤怒、悲哀、焦慮、愧疚、無助等。3.幫助當事人在失去逝者的情況下重新生活。4.協助當事人將情感從逝者身上轉移:發展新的人際關係。(參照【諮商實戰錄】悲傷輔導筆記:「不斷擺盪、周旋向上」)

0303.jpg

與傷口共存的心理重建

「心理重建」的概念比較抽象,因此我用意外災難後人們如何重建家園的意象來比喻心理重建的時間與過程。

1.尋找救援、專注被安撫、允許癱瘓。

事情發生當下,如果過於嚴重、震驚,我們大腦會暫時失去功能(這是種自我保護,更嚴重者就直接昏厥),就心理層面來講「失去功能」指的是「失去連結」,如理性與感受各行其事(太無感或太崩潰)、現實與期待無法結合(如希望奇蹟發生但不符現實),我們失去看清事實、整合資訊、理解感受的連結作為逃避/保護。事情也許已經發生很久,然而我們心裡還停在當時,大腦當機也停在當時。

重建的第一階段,是允許自己被打敗,幾近癱瘓,什麼都不能做就不要做,當一個倖存者,不要馬上爬起來,待在原地好好呼吸(對抗你一直想著如果再做些什麼就可以挽回的念頭);恢復一點力氣後尋求救援(不是心理諮商),讓多點人知道你怎麼了,尤其是信任的親朋好友,讓他們幫你處理日常瑣事(對抗你認為要自己全權處理災難的迷思),幫你請假、幫你買晚餐、幫你打點家裡的寵物…好讓你好好傷心、難過、喘息;此時如果有人想安慰你,就專注被安撫,你需要擁抱,你需要知道事後不是孤單一個人面對,你癱軟、你大哭、你無言,但知道有人在承接(對抗你過於理性的保護機制)。PS:如果來安慰的人不會做反而幫倒忙,你可以決定請他們先離開或告訴他們怎麼做對你比較好。

2.接受損失。

接受有損失的現況--你已經摔了一跤。事情已經發生,而你有所損失。

以前有的,現在卻沒有了,是「失落」,是「損失」。「接受損失了什麼」是我們最難面對的現實。你損失了某部分身體、某種能力、損失了某個人、某段關係、損失了某塊你曾經努力過所累積起來的OOXX…

多數人否認損失,一直嘗試讓它再回來,執迷於那些讓它再回來的方法反倒害慘了你,不要任由這種情況繼續拖垮你。

「得回失去的,比什麼都高興。」這是真的,但生命有時就是「失去」,因為生命是由一連串的「得到」與「失去」組合而成,人生的局很大,不到最後一刻你不知道那會組合成什麼。「接受」,就是任它去吧。

失落是情緒,是感性的,接受它則是理性的,要兩部分恢復連結,必須以理性為主意識,接受現況,可以試著想:「以這個現況生活,究竟會怎麼樣?」只要沒有倒下,都不算是結局,不是不能活,只是要換個方式活。

可以試著敘述那件事(那個摔跤)了,哀悼那個損失,學習「接受失去」。沒人說那樣是容易的,但只有那條路。

3.拆除危樓:清除那些剩下的舊有的殘存的無用信念。

接受損失,它真的存在,也有它的意義(或許現在意義不明)。

下一步是拆除危樓。

再重述一次那件事,找出被震壞但沒有被清除乾淨的危樓/信念,這很重要,我們不需要假的希望。

我們執迷於那些讓它再回來的可能,例如對方曾經說過什麼、如果當時我怎樣就好了、如果這樣會不會復原、早知道不該去就不會發生、他有沒有還是愛我只是有苦衷…這些信念在初期是為了追回損失、支持生活繼續的理由,我們保留它,期盼奇蹟發生,免於痛苦,免於重建新的生活。這些殘存的,沒有完全毀壞的信念,事發後你還是會撿起來用(但根本沒有效果),舊有的通常會被珍惜,被心靈視為唯一僅有的資產而不願放手,有的人甚至依靠這些斷壁殘垣,搬進去住,停在過去。

你需要重述故事,接受事情的發生,徹底清除舊危樓,才有空間重打地基、重建新生。很多意外的發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然我們可以調整對它的反應。

4.等待屬於你的時機。

沒有人說什麼時候一定要站起來,反過來,也沒有一定要沒有傷口才叫回到原本的你。帶著傷口繼續前行,而那曾經破碎的損失的,會讓你的生命更強大更豐富,就像失去了視覺,聽覺會更強大,那還是你,也是全新的你,是不一樣的你。

當你同意與傷口/破洞共存,同意深刻悲傷與強烈歡愉同時存在,就是屬於你的時機,就是重整地基之時。試著用不同以往的方式過日子,從生活面逐步來,邊砌新城堡的磚頭。

5.重建之路。

(1)重建的要訣:活在當下。

專注於當下,專注此時此刻存在我們生活中的人事物。

人:專注在現有的關係。事:專注在某件能與你的過去競逐的事物/興趣。物:紀念物,紀念逝去的,表示你不是忘記,而是帶著它同行。

心理重建需要內外在互相配合,繼續過你的生活,不嘆息失落的,專注現存的人事物以為地基,重新思考什麼是自己要的,調整行為,開展不一樣的你。

(2)與損失共處之道。

這裡的「共處」,是與一個熟悉的失落相處。你每天必須花一些時間專注它、關注它,為它做一些事,但不是全部的時間。因為它,你必須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然後,繼續前進你的人生與生活。

共處,是指調整生活順位的改變。失落經驗很重要,是不能忘記的一部份,但只是第二順位,它們不能侷限你的第一順位。

第一順位是關注你所愛的人(現有的關係),或者投入你的熱愛與興趣,並且繼續生活。生活先從第一順位安排起,然後第二順位是配合的,它們需要花點時間照應,但不會是主角。EX:你可以與你所愛的人出去玩,然後對於恐懼、擔憂、不方便就事先規劃對策配搭,是比較麻煩沒錯,但這就是共處,你的第一順位是「你可以與你所愛的人出去玩」,不要忘記這個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