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諮商裡,說謊也是一種指標

在諮商過程中,「拆穿謊言」向來不是工作的重點。,提供足夠安全的洞察與信任關係才是。

專訪諮商心理師林仁廷        ★採訪: 賴姸延      宣傳網址(非全文)https://ez2o.co/84qT3

20171025.jpg

「其實,諮商裡的謊言並不常見,若個案主動來,通常就不會說謊,假如是別人逼他來,他自己並不想談,就可能使用謊言。」是大專心理師,也是社區諮商心理師的林仁廷,直白而簡要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至少他們願意開口

大多數人對於諮商輔導的印象是:那是有問題的人才去。願意主動來諮商是少數,很多時候都是家長、老師或朋友的強力邀請下,當事人才願意踏進這扇門。「只是,就算走進來後,也不見得願意談呀。」林仁廷苦笑,「有的個案選擇沉默,有的個案選擇說謊,諮詢就無法繼續下去。」。

林仁廷表示,謊言是人性,也表示當事人未建立好關係或心情,未準備好談話,諮商此刻不是戳破謊言,反而順著說法讓他逃走。當事人的焦慮迫使他無意識地使用謊言、轉移焦點,那就這樣吧,初期重要的是建立關係,營造安全感,至少他們願意開口,就能等候好的時機。

「要發現個案是不是說謊,其實蠻容易的,像是前後文對不起來的時候。這時候,就看他自己如何解釋了。」林仁廷認為,說謊的目的有兩種:當事人想獲取什麼,或者逃避什麼。

謊言都有其目的,不必看得太重,當心理師清楚謊言的意義,多數時候會視為間接表達的一種。從信任角度傾聽,任何當事人所說的(即是使謊言)都是他的真實。我們只是以「聽眾/讀者」的角色來接受,並針對不懂、情節矛盾、價值混淆之處提出好奇與關心即可。

要不要揭穿謊言,有需要審慎評估

林仁廷覺得,在諮商中後期已建立關係後若還是出現謊言,有可能是:1.交付的家庭作業沒寫所產生的藉口;2.對即將要探索的心理議題感到害怕、失去信心,退縮而說謊逃避;3.關係操弄:謊言搭配情緒勒索,引發同情、激起怒氣或故意讓人擔心他會自殺。

有個例子是這樣,一位女性個案原本談的是人際困擾,突然間,她說起自己前不久在公車上被性騷擾。「這不得了,當下我暫停諮商議題,先確認事情的嚴重性,甚至考慮要報警。沒想到她反而嚇了一跳,直說不用不用。」林仁廷說:「基於責任,我必須要確認這件事啊,然而她不願意多講,一直說『沒關係,算了』。她句點這件事,卻侃侃而談她的憤怒,對同事的、對老闆的,還有對家人的,覺得自己很無助、很冤枉,就是沒有談性騷擾她的那個人。」她最後成功轉移一件事,本來要討論的「家庭作業」被擱置了,變成都在安撫她的情緒,一種與事件本身無關的莫名憤怒。

林仁廷說,雖然有所懷疑但也不能怎樣,既然當事人不急,不如放下偵察任務,聽聽她到底要說什麼。心理師常常會跳過行為,直看個案的目的。

「所以,假如背後的議題不大,我不會特別理會個案謊言,不過,連續說謊就不行,如果連續幾次都卡在一些編造的事情上,阻礙諮商進行,我就會討論謊言。至於怎麼處理,還是要看個案的性格,有的人可以直接討論,有的人必須婉轉溫和。不管怎樣,最終都會回到個案原本想要逃避的議題,而不是針對『說謊』行為。」

鼓勵誠實,遠優於懲罰說謊

「小朋友的說謊也很有意思。打個比方,有個小朋友夾在準備離婚的父母中間,他在爸爸面前會說『我喜歡爸爸,媽媽給我壓力很大』;在媽媽面前則說『我喜歡媽媽,爸爸給我壓力很大』。表面上這孩子說了謊,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那表示他夠聰明,才知道在大人面前說什麼,大人會高興。」同時也是父親角色的林仁廷建議:「要讓小朋友誠實,大人在教養上提供足夠的支持條件就非常重要。例如剛剛的情境,如果想讓小朋友表達真實心聲,父母兩邊必須和平相處,讓孩子知道說謊沒必要,說實話反而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

林仁廷舉例兩個童話故事,即是「華盛頓砍櫻桃樹」和「放羊的孩子」,華盛頓的結局讓孩子學到誠實會受到肯定,然放羊的孩子卻是警告他們說謊會有嚴厲處罰,且沒人出面救他。根據正面教養原則,鼓勵誠實的作為並與孩子討論,比直接懲罰說謊來得好,父母若太執迷「不要說謊」,可能只會讓孩子學到「說謊不被抓到就好」。

林仁廷認為,小朋友的學習需要引導,當大人設定好支持條件,他們會被引導往期待的那邊去,否則就會用自己的方式,找出最不讓自己受傷的方法,「有了第一個謊言之後,勢必就要製造更多的謊言來包裝。」

謊言是人性的一部分,沒有人喜歡聽謊話,然而我們多少總會說點小謊。謊言是人類語言能力與智慧運用的產品,說謊究竟是非對錯,端視情境決定道德。在諮商過程中,「拆穿謊言」向來不是工作的重點,提供足夠安全的洞察與信任關係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