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謊言是人性的一部份,沒有人喜歡聽謊話,然而自己多少總會說點小謊。謊言是人類語言能力與智慧運用的產品,說謊是非對錯端視情境才決定道德。

因為這樣,謊言如果在諮商裡出現,它代表了什麼?諮商又如何看「謊言」這件事呢。

我有點懷疑這是個謊言。她講了這段敘事後就停在那,不知道她的意圖,不知道她在等什麼。但是她成功轉移一件事,本來要討論的「家庭作業」被擱置了,焦點集中在安撫她的情緒,一種與事件無關的莫名憤怒。雖然有所懷疑但也不能怎樣,既然她也不急,不如放下偵察任務,聽聽她到底要說什麼。

相關圖片

在公車上被性騷擾的學生(上)

「今天在公車上被大叔性騷擾。」她這麼說時,沒有很恐懼,但帶有怒氣。

這不得了,當下我暫停諮商議題,先確認事情的嚴重性,甚至考慮要報警。她反而嚇了一跳,直說不用不用。

當初她是被導師轉來諮商的,在班上常與同學衝突,語帶威脅與諷刺,也沒人跟她同組作業。我們說好諮商目標是人際議題,每週有家庭作業要練習。

我說:「基於責任,必須要確認這件事啊」,然而她不願意多講,一直說「沒關係,算了」。我以為她需要空間喘息,就不問太多,但總讓我知道大致情形,如人事時地物,同時也想關心她:「還好嗎?」

「還好。」她句點這件事。她侃侃而談憤怒情緒,對同學的、對老師的,還有對家人的,覺得自己很無助、很冤枉。就是沒有談性騷擾她的那個人。

實在不太有被性騷擾的一般反應,且基於對她的認識與導師的形容,我開始有點懷疑這是個謊言。我問她怎麼一副不在乎的樣子,「沒有,其實還蠻常發生的,習慣了吧。」她淡淡地說。

從客觀來說,她上學的公車不是很擠,她給人的印象具攻擊性,色狼選她犯案的機率應該很低;再者,她說的故事沒有細節,幾乎就是「被性騷擾」這關鍵字繞啊繞,感覺很多答案是問了臨時想出來的或誇大的;最後,不見被性騷擾的一般心理反應。她講了這段敘事後就停在那,不知道她的意圖,不知道她在等什麼。

但是她成功轉移一件事,本來要討論的「家庭作業」被擱置了,焦點集中在安撫她的情緒,一種與事件無關的莫名憤怒。

雖然有所懷疑但也不能怎樣,既然她也不急,不如放下偵察任務,聽聽她到底要說什麼。

「謊言」的功能與意義

謊言是一種高級語言,工具性功能。謊言無論事實改編、誇大、渲染,甚至構築一個全然虛構的故事,都相當耗能,必須瞻前顧後,並隱藏當事人過於明顯的目的。謊言可令當事人獲取什麼,或者逃避什麼。

謊言的使用分為無意的及有意的。前者在恐懼、害怕或習慣下自動激發,主要原則是自我保護,如擔心處罰而撒謊。後者則是故意操弄,經過設計,雖然可讓自己獲取什麼,但也伴隨傷害他人、破壞關係,如詐騙。詐騙陌生人是最小風險,因為不在乎他們死活。

謊言是人性的一部份,沒有人喜歡聽謊話,然而自己多少總會說點小謊。謊言是人類語言能力與智慧運用的產品,說謊是非對錯端視情境才決定道德。

因為這樣,謊言如果在諮商裡出現,它代表了什麼?諮商又如何看「謊言」這件事呢。

諮商裡的謊言類別

其實,諮商裡的謊言並不常見。主動諮商的案主他想談,無須說謊,中後期已與心理師建立信任關係的也不需要。使用謊言的,通常與非志願有關,但也是少數,不願意談的案主只要沈默讓心理師吃閉門羹,諮商很快就無疾而終,根本不需要花力氣說謊。

諮商裡會出現謊言,有幾種狀況:

◎初期、非志願者:避重就輕,試探是否值得信任、說很好他沒事就是不想談。

◎中後期已建立關係者:(1)家庭作業沒寫的藉口(2)對即將要探索的心理議題感到害怕、失去信心,退縮而說謊逃避。

◎關係操弄者:謊言搭配情緒勒索,引發同情、激起怒氣或故意讓人擔心他會自殺。

謊言是人性的表現,不必看得太重。心理師若清楚謊言背後目的,多數時候會視為間接表達的一種。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無意識的謊言」,那是自動化過程,雖然也具有功能,但案主本身並不清楚,就會妨礙諮商與現實關係的進展。

不是針對謊言,而是背後所隱藏的

謊言既是人性,也表示案主未建立好關係或心情,未準備好面對,諮商此刻不是戳破謊言,反而會順著說法讓他逃走。案主的焦慮迫使他無意識使用謊言、轉移焦點,那就這樣吧,之後再說,此刻更重要的是建立關係,營造安全感,至少他們願意開口,就能等候好的時機。

◎必須要處理的狀況,主要分為兩類。

(1)逃避太久者。

允許案主逃走是暫時的,為的是準備更安全更寬容的環境,但習慣逃避者會過度依賴謊言,動不動就使用,長久下來使目的不清或不必要,最後除了追加新謊言就說不下去了。謊言終究弊大於利,卡住彼此、關係受阻、停滯不前,此時就一定要討論,將行為抬面化,將背後目的明朗化。討論必須提出說謊的言行觀察,要有憑據,才有素材討論。

(2)關係操弄者。

操弄其實只安撫了案主潛意識的焦慮,實質上卻在破壞關係、傷害他人,案主得到他要的,但沒看見自己破壞了什麼,為了往後的諮商關係,也必須將之抬面化拿觀察作討論,並運用此時此刻,自我揭露心理師的感受,再帶入討論,引導他別讓說謊顧此失彼。

處理謊言的順序

謊言的覺察、討論或矯正,都必須要有足夠且明顯的支持條件,不給對方被責備的感覺,可肯定對方願意討論的意願(這點相當重要,就如「華盛頓砍了櫻桃樹,父親反高興他的誠實,不在意櫻桃樹的損失」),表達出「坦誠」的情感價值,案主才會放下靠謊言獲利的偏狹模式,而選擇真誠也能獲利的方式(真心話是種大冒險,所以我們讓風險降低)。後續接受指導與練習,如何真誠地說話也能達到目的。

多數謊言並不需特別處理,只要察覺真意(案主在害怕什麼,想得到什麼)直指討論即可。EX:「我感覺你害怕我會生氣,那是因為什麼呢?」、「我感覺你想要我更多注意和關心,我會的,你怎麼了?」

如何知道案主在說謊?

一般而言,不需刻意覺察或核對案主所陳述是否為事實,從信任角度傾聽,任何他所說的(即是使謊言)都是他的真實。我們只是以「聽眾/讀者」的角色來接受,並針對不懂、情節矛盾、價值混淆之處提出好奇與關心。在過程中,若有謊言存在,就會逐漸被分辨、分離出來,那也是與整個故事走向或案主性格悖逆之處(◎參閱:諮商實戰--人物小說化)。不過即使不能分辨也沒關係,說謊是案主的一部份真實,那就等吧。

中後期關係穩固後若出現謊言,比較打擊的是心理師(被欺騙的一方),會有被背叛的感受(明明關係這麼好怎麼還會…?),雖然不容易,但學習冷靜吧,示範著即使是案主自我保護也不能擊退我們,雖然心理受傷還是會自我揭露跟案主討論,有空間澄清與面對,讓案主明白說謊行為確實傷了人。無論內容是哪種,都是關係再前進的素材,讓未來更穩固地攜手共進。

在公車上被性騷擾的學生(下)

謊言確實有其目的,她的謊言(帶有誇大的成分)操弄著多數人對她的注意,聚焦安撫她的情緒與無助,如果謊言失效或一發不可收拾,她就手機關機讓人找不到待事件平息。就好像「放羊的孩子」,成功了得到注意,被抓包了就兩手一攤奈我何。說謊這個習慣不會消失,因為不被識破就不算謊。

諮商一年後,她無須對我說謊,或者說即使說謊也馬上被識破,但我幾乎不直接處理「說謊這行為」,而是針對她的議題作討論,畫圖分析舊有行為模式(讓她發現說謊要繞更多圈啊),並試著創新可能的真實言行。

「若不刻意覺察慣性行為,說謊是很難改變的…」我說到這時,她突然說:「那個…之前公車上被性騷擾的事…」她這麼說時,有點不好意思。

「我知道,那不是故意的,沒關係。」我不以為意說,然後我們認真地繼續討論那張舊有行為模式的圖。

【創作聲明】此為〈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故事主要強調人性、關係、心理主題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