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文章都在說「愛自己多一點」,因為太看輕自己,轉而企求別人肯定而衍生問題。這個論點無誤,不過「愛自己」是個模糊概念,從小到大社會、教育或家庭都很少這麼談它,也沒有具體可學習的典範。我們到底如何自然知曉「愛自己」呢,根據溫尼考特的客體關係論,母親是我們人生第一個對照的客體,有了親子關係與回饋,我們開始確認自己是誰、重不重要,以及探索世界的初始動機。幼童時期好的親子依附是心理發展基礎,然而影響更甚的是在有意識之後(通常是3歲後),有意識便會開始解釋「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關係與意義。」

簡言之,起初我們從別人的反應回看自己,爾後那些印象讓我們自己解釋自己。

DSCN2767.JPG

(一)童年經驗:足夠的被照顧。

「如何愛自己」這件事,是從「被愛」的過程來學習。透過對方如何看待、照顧自己,從而覺得自己很重要,也才會重視自己身心所發出的任何訊息,進一步發起自主意識、扛起自我照顧的責任與行動。這個先被照顧的過程,是童年最重要的經驗。穩定的照顧關係(通常是父母)引導孩子逐漸整合自己所獲得的經驗,不疾不徐,即使失敗或挫折也能納入成長的範圍。

「照顧」除了基礎的吃、穿、住,接著需要「被愛」與「歸屬感」,後兩者需要親子間多花時間交流,有互動孩子才會感受到自己被瞭解,並從大人的反應學習是非好壞。在不必擔心他人的眼光下,自我中心是主體發展的優先,等穩固了,「同理心」等概念才應然而生,然後相輔相成完整的人我關係。

(二)缺乏被愛的補償方式。

如果缺乏被愛呢?個體是孤獨地長大呢?

孤單感、缺了一塊、空空的都是過去不安全依附的情緒表徵。冷漠、疏遠、無感屬於逃避型,過度焦慮、過度黏膩則是依賴型。不安全依附的最大阻礙是,當不夠滿足時,個體會缺乏向邁進的動力,未來不知道做什麼好,也難以做決定,因為孤單一人,沒有關係作對照與呼應。

這裡不見得指童年家暴或疏忽照顧那麼嚴重的議題,有時候是父母的照顧與孩子感受認知的差距,最常見的是父母能力只能提供吃住,但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與交流。

當孩子體認到他的心理需求不可內求時,便會轉向外頭,此時通常也來到青春期(通常是12歲以後,不過近年來年齡已趨下降…),暫代之的有友誼、青春戀曲、師生情…等,而某些孩子會選擇壓抑被照顧被愛的需求(反正呼喊也不會有人來),讓自己快速獨立、快速長大,並暗中等待日後的戀情關係,期盼被愛,有所補償,偷偷滿足那欠缺、壓抑的心理需求。

補償的成長聽起來是補救之道,但等待有人來愛自己有個缺點,就是那個愛你的人基於門當戶對原則,他也是同樣條件下長大的人,他也不見得有被愛(夠),他也是壓抑自己來尋求愛情的,只是他以照顧人的形式出現,而你以被照顧的形式接受。照顧與被照顧的型態,一凸一凹,互相補洞,以為愛情。

兩個不夠成熟的人在愛情裡跌跌撞撞,像兩個擁抱又豎起硬針的刺蝟,有些時候會獲得學習,摸索出成熟的互動,多數時候是互相忍耐,有些甚至會彼此傷害。在愛與被愛中如果沒有自我覺察與再學習,就會是瞎子摸象,賭關係一把(賭博通常會輸喔),產生更多逃避、更依賴、更焦慮、情緒勒索或重複過去的不安全依附型態。如何不在此階段卡關,最好的方式是有成熟的人來當導師,引領自我覺察與再學習的方式。

(三)獨身者的客體對照

童年經驗缺乏,長大也沒有關係補償的,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呢?

獨身者可能從頭到尾都不曾進入一段關係,也可能曾在關係中跌撞後決定放棄不再進入者(包括家人、感情、友誼關係),然「學習愛自己」仍需要一個客體關係對照,於是「精神寄託」出現了,對象從自然萬物、靈修大師、宗教師父、權威人物到儀式行為、價值理念、偶像金身…從有形的、無形的到物化的都有,從精神寄託的抽象關係裡對照自己,找到存在位置,這個基礎可與同信仰的人建立關係(封閉圈)。這樣的方式究竟是好或壞,能保有自我或迷信崇拜?我先予以保留,然「寄託」一詞本身就意指「現有關係的不足」才需要寄託他人或他物,如果有機會,當然還是以具像的人際關係自我覺察與再學習會更好。

 

小結:

發展心理學者認為童年的依附關係相當重要,然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條件、文化不盡相同,若以發展的標準,不習慣「說愛」不習慣「擁抱」不習慣「表達」的我們很多人童年都是創傷的,然不一定真是如此,我們的文化有自己的路與配套措施。現在瞭解這些變化是讓自己變成明眼人,接受現況(知道自己在走哪一條路)並且有意識地選擇未來。如果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就要負責改變現在的自己,補其不足並珍惜自己,才能創造更美好的人生,而不是無意識地補償,誤打誤撞,對人生賭運氣。

◎如何在「愛自己」上自我覺察與再學習

1.自我覺察。

想想幾個與關係連結的關鍵詞,如安全感、依賴、孤單及滿足,你會想到什麼?會覺得卡住、不夠、缺憾嗎?將由關鍵詞聯想出相關的回憶或經驗,與信任的人分享,或許能找到繼續探究的線索。

2.結伴學習。

人不是單獨的生物,一定要有客體關係做對照、對話(在荒島上也要有對話的對象,像電影《浩劫重生》中擬人化的球威爾森),有關係才能情感連結不孤單,在互動中學習,因此要常找你的伴侶或信任親友,一起分享討論、練習表達。當然,若對方是成熟的人更好,能以導師之姿引領你前進。

3.心理諮商。

如果生活中沒有可用的人際資源,也可考慮從心理諮商開始,它的設計是兩人關係,也是比較適合、建立關係的練習場,可以就免費資源諮詢看看你的個別狀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