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拖延是內在矛盾,表面上我們認同這件事(或只是被勸告應該要這樣做),但還沒真正下定決心迎接變化。

你想要但表現拖延,不如好好面對那個訊息,確認「你的想要」、整理「你的害怕」,並視實際狀況重新調整、重新上路。接受自己現在的程度,並發揮此時此刻實力的最大值,過度提升最大值,馬拉松長跑是這樣,起初你慢慢跑,不強求,跑完最重要,如果一直持續下去,紀律自會帶你提升速度與力量,熟能生巧,逐漸提升最大值,在過程中不自覺「成長」。

2018.9.17.刊登於關鍵評論網 「拖延」的心理意義:如果我盡了全力,事情卻沒有改變呢?


圖片來源:網路

「拖延」的心理意義

「拖延」一般被認為等同「懶惰」、「不情願」或「故意擺爛」等代名詞,拖延就是不想做。

但另有一種常見的拖延,意義不同,卻總被誤會,我稱為「自我拖延」。明明是自己訂定的計畫,想要達成某種目標,卻在過程中不自覺拖延,心裡想著要前進,卻無所事事甚至做相反行為妨礙進度。例如生涯轉變、大考前的讀書計畫、減肥目標…

這類型的拖延不是不想做,而是矛盾,延遲完成目標或計畫,其實是害怕失敗(如果準備好了還是考不上怎辦?如果換了工作還是一樣糟?如果我就是天生胖基因?),害怕的是自己盡了全力,事情仍不會改變,豈不表示都是自己的問題…;有的其實是避免成功(如果考上了生活就要改變了?換了工作就不能再抱怨了?如果要維持瘦身材就不能大吃大喝了?)還沒準備好迎接成功後的新生活。

自我拖延是內在矛盾,表面上我們認同這件事,但還沒真正下定決心迎接變化。拖延者的心理則多與「自卑」相關,缺乏自信的人越會過度在意改變失敗的後果。

 

面對拖延所帶來的訊息,重新調整再出發

過去有沒有曾經達到目標的例子?當時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如果有,即使是小事,都代表自己是有能力的喔,我們要撫平的只是內在矛盾罷了。

你想要但表現拖延,不如好好面對那個訊息,確認「你的想要」整理「你的害怕」,並視實際狀況重新調、重新上路。大原則是這樣:

1.接受你現在這個樣子。

(1)不論原本的個性或程度如何,誠實接納自己的優缺點:

接受自己的實力,不要設定目標非得第一,能做多少是多少,重要的是你想做。

(2)發揮目前實力的最大值,而不是要求提升最大值:

發揮目前實力的最大值,從原本水平穩扎穩打起,而不是非得達成「標準結果」,如讀書,弄清楚準備方向,確實執行讀書計畫,練習用自己的方式系統性答題,這樣「盡力了就好」,就是「你最好的結果」。而不是要求自己一定得怎樣不可,徒增壓力。

2.允許自己放鬆。

要達成目標或計畫,執行過程都是緊繃的,若不懂放鬆只要能量耗盡都會自動往另一極端平衡,如乾脆不做了。人需要休息,要允許自己偶爾放鬆或偶爾放縱,休息後再前進。刻意去做自己喜歡的放鬆儀式:泡澡、塗鴉、一場電影、享受氣氛的店或食物(減肥者也可用,但量要少)。

3.設計減少拖延的模式。

發揮實力最大值,就跟馬拉松長跑一樣,得先知道最適合自己出力的速度在哪裡,然後設計/安排這樣的模式,例如一天讀書6小時是極限,那就這樣就好,6小時內好好專心,其餘時間就是放鬆或隨自己高興,計算時間的方法則是在書桌前讀了就計時,讀到哪想休息就離開不算分,回到書桌後再啟動計時,直到累積6小時,之後那天就放假了(如果讀的很起勁想超時也可以,但最低為6小時)。我之前準備考試都是這樣安排,固定紀律、避免疲乏。

維持自己的出力,在能力範圍內盡力,你能盡的力如果是日讀6小時,那就這樣就好,不需強迫到7小時讓自己過度消耗。對自己誠實的設計最重要,勿汲汲營營,維持紀律就好。

 

成長的基礎

接受自己現在的程度,並發揮此時此刻實力的最大值,過度提升最大值,馬拉松長跑是這樣,起初你慢慢跑,不強求,跑完最重要,如果一直持續下去,紀律自會帶你提升速度與力量,熟能生巧,逐漸提升最大值,在過程中不自覺「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