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圈,是每個女孩在團體生活中都必須經歷的一大課題,說的嚴重點,那根本就是一場用友誼作為勝負關鍵的殘忍生存遊戲。透過這種方式,女孩可以建立起影響力、尊嚴,但也可能得面對種種背叛、謊言。…透過這些磨難,女生會慢慢認識自己,卻也可能從此迷失或否定自己。』

【公視畢業生系列】-「自然捲」 編導傅天余

DSCN0572.JPG

友情界線是浮動的,因為關係也不斷變化。

人際界線通常會展現在「生活風格」裡,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就是他自己的人格,展現了某種生活方式,展現了自己是怎樣的人及人際界線,預選了某些人會與之親近,某些人不會。以藝人黃梓茵(LULU)和林志玲為例,就給人很不同的印象。

如果我們來到一個新環境,認識了幾位朋友,我們是怎麼決定誰是點頭之交,誰是好朋友的呢?

1.關係之初:新朋友

通常我們會以最大善意來認識新朋友,關係最初是試探期也是蜜月期,想知道對方的一切,想跟對方一起做事,想讓對方聽自己的心情。交淺言深,迅速親密,此刻界線還不清楚,會期待但也害怕受傷害。

2.小圈圈:

友情的集合體,男女不同。男性小團體通常都有相同目的或活動,而女性小團體則以關係為主,從中尋找歸屬與認同。

3.關係維持:

友情需要經營,要付出時間、交換資訊、交換心情、一起行動。門當戶對的友誼維持最久,一旦我們覺得對方不是同比例付出,或覺對方不如當初所想,便開始退縮,然後「友情的界線」就現身了。我們明白哪些事才講,哪些時間才給,是點頭之交、泛泛之交,還是莫逆之交。

4.特殊事件考驗:

特殊事件的發生,會再次改變我們與對方友情的界線。如重大事件後,對方意外地懂我們的感受,界線往內鬆;對方借了錢忘記還,我們雖說不在意,但界線向外推;對方跟我們的約定沒做到、對一件事意見不同、貼心的生日禮或落寞時送暖,都會不斷挪移彼此界線。

人際界線是浮動的,沒有清楚劃圈,因為關係也在不斷變化,深淺決定界線。交情越深越有期待,對方和自己的黑暗面(如:生氣、嫉妒、脆弱、怨恨及無關道德的一面)也會隨之出現,稱之「秘密」。交換秘密是友誼很重要的關鍵,讓彼此更親密,然秘密也伴隨考驗,我們透露傷心時對方會安慰嗎?我們軟弱時對方會接納嗎?當對方支持你討厭的價值時該怎辦?考驗引發衝突、是非及利益,測試彼此是否真誠、體貼和包容。通過考驗關係加深,反之逐漸疏遠,最好的關係至少要有獨處喘息的界線,太迅速太貼近的親密反而還沒準備好接受黑暗面而潰散。

121553163174.jpgP26.[界線,因關係而流動]

人際界線的核心:「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等於「我是誰」,由「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別人怎麼看我」加總而來,是一種「自我價值感」。自我價值越穩定,越清楚本身的人際界線,知道自己所忌諱的,並有一套選擇與應付,這樣的人展現在:(1)物質界線:可以選擇的外在,如不談錢、不吃辣、不喜歡黑漆漆。(2)身體界線:擁有身體自主權,同時懂得尊重他人界線。(3)心理(情感)界線:安全感夠、懂得照顧自己、不被他人情緒影響。自我感愈強,外在界線愈少;自我感愈弱,需要明顯保護的規矩愈多。

上述的說法是假設「自我」是一個核心,可以選擇界線怎麼往外畫,不過這其實是男性心理發展對自我概念的思維與發展。女性心理發展並非如此,Gilligan1982)提出女性的自我認同是「關係中的自我」:女性被社會認為是照顧者,因此在重要關係裡她先滿足每一個人,選擇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結果,做對了才累積女性自我認同,此種自我概念非以自己利益為優先,容易自我懷疑、人際界線模糊,是女性小圈圈裡的必經挑戰,跟男性先尋求我是誰、信念為何再定界線的順序很不一樣。「關係中的自我」在生活中非常實用,維繫和諧關係並解決問題,發展成熟後,就會是「你好我也好」的圓融狀態,因此要協助女性多點自主,可先解除她對關係破壞的顧慮。

每個人的心理同時存在男/女心理發展兩種自我認同,除了自我界線也會在乎他人感受,只是男性多數會順著以男性心理優勢發展,反之女性也是。

拒絕的藝術

「缺乏人際界線」是指無法自我保護、總受他人干擾,界線缺乏的人並非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們其實更擔心「拒絕別人」之後的效應,「說不」怕對方受傷,「說NO」怕被認為不好相處,結果被誤會是沒有界線。有兩類人際行為最容易侵犯界線,一是自我中心,以自己的觀點強加在朋友身上,認為自己想的就是對方想的,替其決定;另一種剛好相反,沒有主見,缺安全感,過度依賴朋友,也是一種越線。照顧與被照顧是人際關係一體兩面,皆有優勢及缺點,行為如何表現視關係深淺而殊異,但若覺得不舒服了,就該試著表達拒絕。

『拒絕的藝術』即是如何有禮貌地拒絕別人,我們可以這麼做:

1)禮節:先聽完對方訴求再回應,先考慮考慮,別馬上回「不要」。

2)不委屈自己:真的不行時,只要誠懇說出自己想法就好,態度溫和堅定,不給似是而非或不確定的理由。經得起考驗的友誼是允許拒絕的。

3)若擔心總是拒絕別人,或許下次主動提議,換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維持關係。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這是阿德勒的名言,因為生活裡總需與他人互動。「友情」是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兩個價值信念的滲透,友誼的界線需要時間磨合,相處久了我們自然知道如跳雙人舞時進時退。哲學家呂格爾認為,在關係中與重要他人的互動(說話、傾聽、回應),能在彼此對照中逐漸清楚自己是誰,是「健康的自我」產生之道。

參考資料

《不同的語音》(In a Different Voice),Carol Gilligan,王雅各譯,1982/2002,心理出版社。

《呂格爾》,沈清松著,2000,東大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