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麼多年下來,要倒下的應該是我。但我都沒倒了,還不是為了她們,結果這些孩子怎麼這樣?」講這句話時她是氣憤的、硬的、不要人同情,令人不敢靠近,本來還想同理的我也只是噤聲。

我想著,恨的本質是什麼呢?恨是渴望愛吧。

孩子們怨恨母親,但也許她們潛意識裡在乎的是「母親的愛」,而不是母親賺的錢,也或許她們要的是母親的呵護、溫柔的對待及接納的祝福,而不要為了生活卻長期缺席的母親。因為渴望愛,於是由愛生恨。母女之間是有「情」的,只是用了「恨的形式」連結,以為「相欠債」。

圖源網路: 公視劇展  [親旅行]

(一)

這位母親五十多歲,蠻強勢的。算一算這個小時裡,我大概只有五句話。

她劈里啪啦數落醫護系統一頓,說女兒生病在家,護士只會電話關心問候,「是有什麼用?我告訴你,只會愈來愈糟罷了。女兒國中時還好好的…」她逐漸大聲。

「所以,是護士幫你約的嗎?」這是我的第一句話,小小聲。

「對!」她說,本來要諮商的不是她,應該是大女兒才對,但大女兒不願意出門。接著她繼續講有關她與4個女兒的故事,呃,算是吧,雖然聽起來像抱怨。

(二)

故事從大女兒生病開始,她勉強讀完高一,高二某天就再也不去上學了。

「好像說是飲食失調,對,連自己的吃睡都搞不定,搞得大家天翻地覆。」她說大女兒情緒起伏大、幻聽幻覺、常鬧自殺,看過很多精神科醫生,住院常客,也談過心理治療,都沒用。

「有的醫生喔,也不管病人體質,只會下重藥,還是禁藥耶,讓我女兒看起來不成人形…」,她抱怨醫生沒有同理心「有的還說我管太多,放手讓醫院作才會好,是我當母親又不是她…」,或者醫院素質不佳「心理師厲害的都去開業了,剩下資淺的、來實習的,完全不知道在作什麼。要我女兒跟陌生人講話是需要時間的,等到她要講時,他們只會看手錶說時間到了…你說,這像話嗎?」有些是事實,不一定是沒同理心,但我只能點頭。

大女兒治療多年,最後宅在家裡,急性發作才住院。而所謂的飲食失調,是大女兒只吃自己認定的乾淨安全食物,有自己的冰箱,結果除了精神疾病,也常營養失衡。這位母親必須三餐照看大女兒,深怕他意外死亡,沒想到引起其他女兒的不滿。

二女兒出社會後,原本很乖每月拿錢回家貼補家用,後來交男友就變樣了,二女兒認為大姊不用工作不用分擔,那麼自己也不需負責。三女兒在大學時躁鬱症發作,也住過院,也不滿大姊,畢業後常換老闆,現正在找工作。小女兒還在外地求學,變得自私自利,回家只是當旅館。

她與女兒們的聯繫,是當一部提款機,給錢也就算了,重要的是女兒們怨恨她,說她偏心,沒有顧好這個家。

「怎麼會這樣?」這是我的第二句話,此時已過半小時。

(三)

大女兒發病後,前夫不能接受事實,直怪娶她倒楣生出病兒,突然離開這個家,還留下債務,她必須一個人養大四個孩子。我聽她講這些時,她的速度變慢,有點想哭,但那兩滴淚最後縮了回去,深呼吸後再度連珠砲。

前夫家暴,對孩子也對她,她都默默承受,甚至還找娘家兄長幫他還債,賣掉原來豪宅換小房住。

「請問你的工作是?」我的第三句話。

「我一直都在做OO人壽…」她說,她確實像是等級很高的經理,從剛剛陳述的口條、語彙及懂得掌握社會資訊。當時她遇見貴人介紹生意,業績提升,貴人也幫她帶孩子求診。這一段敘事邏輯與情緒都亂了套,要完全聽懂需要全神貫注及整理。雖然她的訴求不清楚,但她想講就給她講。

她認為孩子變調是前夫害的,玩股票輸掉原本優渥的生活,家暴造成孩子性格扭曲,不僅如此,還在離婚後私下找女兒們,塞錢物質誘惑,又灌注媽媽是壞女人的故事版本。她花了些年才解決前夫債務,離婚成功則是家暴驗傷單累積來的,不過婚姻根本是前夫自己跑掉的。她不停地工作,前夫卻來扯後腿,於是,四個女兒在成年後都開始「怨恨她」,說因為是母親不會經營,才讓這個家分崩解離,是母親愛賺錢,是母親勾搭了那個賤人(貴人)。

「當然不是這樣。」她說,她拼命工作就是為了維持這個家,沒有錢怎麼辦,前夫趁虛而入,其實算計女兒將來要扶養他的算盤。貴人是宗教團體裡的老前輩,心疼她奮鬥養家,熱心協助,在經濟上在生活上幫忙,沒有他,一個女人家怎麼辦,他們沒有見不得人的事。

她前陣子將還債資料拿給夫家的人看,使他們慚愧自己人編的謊言,啞口無言。不過女兒們不信,母女之間的戰爭越演越烈,連二女兒結婚也不通知她了。

(四)

「早知道,當初也離開了就好…」她氣憤女兒們不懂母親艱苦、不懂倫理道德、不懂感恩圖報…很多很多的氣話。她氣女兒們比前夫還多,而女兒們也氣母親比父親多,我突然覺得這很奇妙,最初的禍首難道不是那個前夫/父親嗎?說歸說,她還是幫女兒們年繳5萬的保險費。

女兒們都說她太寵大姊了,她也很無奈,誰願意生病呢,她成天照顧大女兒,自己都嚴重失眠,那來這種心機,但母女吵架只要女兒們拿出這個比較:「妳在大姊身上花了多少錢?花了多少時間?那我們為什麼就只是付出?」身為母親的她會愧疚,就認了。

「其實,這麼多年下來,要倒下的應該是我。但我都沒倒了,還不是為了她們,結果這些孩子怎麼這樣?」講這句話時她是氣憤的、硬的、不要人同情,令人不敢靠近,本來還想同理的我也只是噤聲。

「我的孩子們都生病了。我懷疑是前夫遺傳的,因為後來他自己也憂鬱症自殺走了。」她用肯定句。

「嗯,她們是生病了。」我附和著,這是第四句。

「所以,護士怎會只有打電話問而已呢?怎麼不會像其他單位來家訪、實際會談及協助呢?像鄰近日本的福利政策就作得很好…只會電話問是不會好的…」她又逐漸大聲了起來。她接回了開頭,認為求醫過程醫護人員用鄙視、輕視的態度對待她們,她使用的句型是「你們只會這樣…」或「你怎麼不會這樣…」帶著不滿的攻擊情緒與強勢姿態,她怨恨這個系統,好似申訴,我是這系統的客服人員。

「我有多痛苦你知道嗎?要不是撐了下來,這個家就垮了,而你們還這樣對待病人…」她說。我能同理她的痛苦,但回應不出來,因為這個句子同時陳述了她的軟弱與攻擊,我被視為系統的一員,也自動化防衛著,不想被波及。我其實能理解她的委屈與困惑,但卡在喉嚨裡,只能聽,只能點頭,至少第一個鐘頭只能如此。

時間早超過10分鐘了,沒人敲門知會我不要談太長,可惡。

見縫插針第五句話:「時間超過了,我怕外面有下一位在等,我先去看看。」我怕她還沒講完不悅,連我也申訴,於是又說「如果下一位沒來,我再多給你一些時間。」下一個是固定談話的案主,我這樣說是找個好理由結束會談。

結果好死不死,固定案主居然臨時取消。天要亡我,要繼續談下去了。

「我先去上一下廁所,等一下喔。」第六句話,之後的不數了。

我在廁所的鏡子前調整呼吸,洗把臉,剛剛聽的很緊繃,她的訴說雜亂,帶著委屈、痛苦、命苦誰人知的情緒,但同時貶抑他人及攻擊表達。我讓自己冷靜,問自己在這一次諮詢裡(可能也只有一次):「她到底在表達什麼?我到底要回什麼,不同於她日常會聽到的?」。

再撐一下,再20分鐘結束。「我只是播種子、我只是播種子、我只是播種子」心中念咒似的。

(五)

「過去那段真的很無奈,不知道你怎麼度過的,本來以為苦盡甘來,卻沒想到女兒們的反應是這樣。」我先這樣開場。

「對…他們喔…」她搶話。

我趕快截斷,「讓我分享一段故事好嗎。我在別的母親身上也聽到類似你這樣的事。」

這是另一位母親照顧家的故事,她為了生活及還債,當房仲日夜跑業務。她無暇顧及兩個女兒成長,結果還債後才發現她們書早不讀了,一前一後去陪酒賺錢,追求物質生活。兩個女兒後來過的不好,感情與婚姻跌跌撞撞,人財兩失,與母親的再次連結都跟錢有關,母親幫大女兒還債、當二女兒的離婚陪伴,同時彼此間不停爭吵,重現了青少女與媽媽間的較勁,又依賴又叛逆。這位母親自嘆命苦,女兒們不懂感恩圖報,反而年紀大了還要拿老本照顧她們…親情真是一個人最初也是最終的議題,親情不滿足的人在其他關係裡也很難得到滿足。

她聽完後,沈默許久。

分享這個故事,我刻意不討論,怕變成說教,我不斷強調「為了克服當時困境,所有人都無奈地犧牲了自己,因此當生活終於順遂了,過去所欠缺的會開始想補償。」這個家裡的每個人都是。

「公視 親旅行」的圖片搜尋結果

我想著,恨的本質是什麼呢?恨是渴望愛吧。

孩子們怨恨母親,但也許她們潛意識裡在乎的是「母親的愛」,而不是母親賺的錢,也或許她們要的是母親的呵護、溫柔的對待及接納的祝福,而不要為了生活卻長期缺席的母親。因為渴望愛,於是由愛生恨。
女兒們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被規訓的生命,在長大後各階段逐漸反叛起來,生病的大姊率先脫軌不用承擔,也獨佔了母親,導致其他人不滿。她們不知道怎麼愛,卻先有了怨恨。當母親也是無奈,沒有犧牲哪有最基本的溫飽,以為苦盡甘來共享天倫之樂,沒想到事與願違…沒人願意這樣的故事發生,愛與被愛迂迴曲折,忘了最初的渴望,遺留下的是受傷、生氣和怨恨。
母女之間是有「情」的,只是用了「恨的形式」連結,這是一篇「相欠債」的故事。我們需要一種故事類型來安置矛盾關係和生存情感,「相欠債」解釋了為何彼此怨恨,很無奈又似合理,她們才能繼續下去。
但作為旁觀者的我,卻看見了貧困造成的限制,並且對愛的渴望、延遲與不知所措…環境的無奈與彼此心意如果能被正確解讀,故事發展或許會不同吧…或許,讓大家聚在一起的「家族治療」會是有機會的吧,但那時我不敢說出這些整理,因為邏輯的推理很容易,太早說是忽視這位母親二十多年所經歷的一切,我,只能繼續沈默,承接她的委屈及怨恨。

我們總共談了90分,對我是極限了,資訊太多,已經頭昏腦脹了。我送她離開診間,不確定她願不願意約下一次,如果再來,我會準備好的。

【創作聲明】此為〈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故事主要強調人性、關係、心理主題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