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的意思是『人類用既存有限的技能,面對內外在壓力後的情緒反應(沒有崩潰下)的一種動態平衡。』一般來說,任何人都擁有這些反應,只是在程度上的差異。感冒症狀是如此,精神症狀也是。

202006.jpg

一則笑話

有一個司機送貨到精神病院。離開前車子爆胎,螺絲也因此飛散不見,司機雖然有備胎卻無法換胎。

正在苦惱之際,有位病人走過來問怎麼了,司機心想雖然他不能解決問題但說一說也沒關係。

病人聽了就說:「那還不簡單,你把剩下的三個輪胎各拿下一個螺絲鎖新胎不就能走了,接著到最近修車廠再全部換過。」司機聽了嘖嘖稱奇,對啊他怎麼沒想到呢,於是他問病人,「你腦筋沒有問題啊,怎麼會住精神病院呢?」

病人無奈地說:「我住院是因為精神病,不是因為笨。」

認識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s)

從上則笑話可知,精神病人不是瘋子,他跟你我一樣,或許還更聰明,他只是受困於精神病。那麼,「精神疾病」是指什麼?

在臨床上,診斷精神疾病的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說明,當要評估一個人時,必須對現有病人『系統性闡述病例』,包括『仔細的臨床病史』及『明確精要促成現有精神疾病發展的社會、心理與生物因素』,因此診斷絕不能單純地依診斷準則中的症狀來判斷。例如,不能因為「幻聽」此單一表現就認定對方有精神疾病,而是謹慎且系統地評估這個人的所有狀況,包括身體健康、遺傳因素、環境、過去歷史以及他在認知、情緒調節或行為中是否造成自己或他人困擾。

「症狀」的意思是『人類用既存有限的技能,面對內外在壓力後的情緒反應(沒有崩潰下)的一種動態平衡。』一般來說,任何人都擁有這些反應,只是在程度上的差異,當症狀群齊現且超過準則範圍時,才可能診為精神疾病。感冒症狀是如此,精神症狀也是。

診斷不等於治療需求,病人的症狀可能不合精神疾病完整的診斷準則,卻明顯需要治療照顧。診斷疾病的目的,是為了預測「病程」-疾病發作的共通程序,提早知道如何應對,如同醫生診斷類型感冒一樣,接下來會怎樣,可能會有什麼表現,怎麼做可以盡早復原。

作我們可以作的

小朋友如果生病沒胃口,除了按時服藥,我們還會問他喜歡吃什麼、作什麼,讓他保持愉快舒服,心情好身體恢復得就快。反過來也是,心理生病的人想要什麼,並不單靠病名診斷,而是多傾聽他,從幻想內容(我習慣稱幻想不稱幻覺幻聽,避免一開始就否定對方)及非理性行為中尋找邏輯,才有足夠資料還以欲望本來面目。欲望表現與個性表達的加乘,讓每個人如此不同,精神疾病雖然讓人失去某些能力,但情感/親密及成就/自主渴望仍然在,而所有的源頭都跟孤立有關,他想要的如果有人可以呼應、關心、安撫,就不需衍生精神症狀自己刺激自己,作另次元的自我解套,結果陷入孤立世界的漩渦。電影《美麗境界》的納許若沒人拉一把,他將在自己的童話世界裡完成這個目的,並與世隔絕,還好納許的妻子理解他,才讓他回到現實(備註)。

那我們可以面對精神病人呢?專業的部份交給醫生,除此之外不要被症狀嚇到,身為他們的親朋好友,可以專注在他的需求上,與平常人無異,作我們可以作的,如同下面這則聖經章節。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

那時候,那些義人要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看到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看到你流落異鄉而收留你?看到你赤身露體而給你穿?我們甚麼時候看到你害病或坐牢而去探望你呢?』

王要回答:『我鄭重地告訴你們,既然你們為我的跟從者中最微小的一人做,就是為我做!』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 25章:35-40

 

參考資料:《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台灣精神醫學會譯,2013/2014。合計圖書出版。

備註:電影《美麗境界》是真實故事改編,在此僅以電影情節為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