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之間意外頻傳,約伯的財產與兒孫通通損命,只剩他與妻子兩人。不僅如此,約伯更進一步生病,全身長滿發臭流膿的毒瘡,讓他只能坐在爐灰中,拿瓦片刮掉身上結痂的瘡以求抒解。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惡運約伯不明所以,身心打擊讓他痛苦、悲傷、跪地哭泣。約伯的三個好友也遠道而來,看見此景放聲大哭,朋友們在身邊陪他整整七天七夜,彼此悲不能語。到了第八天,約伯受不了,開口詛咒自已為什麼要出生,他希望求得一死,好解脫受這種苦。飽受痛苦的約伯追憶生平往事,過去城中人對他必恭必敬,他也曾拯救困苦的人,但現在人們竟戲笑他、瞧不起他,將他遺棄。

也許是過於習慣憂鬱,憂鬱症的人們說不太清楚自己怎麼了,但他們的身體訴說共同語言:每天早上爬不起來、肩膀酸痛軀體沈重、失眠、莫名焦慮、害怕人群、腦袋空白、不斷想振作但只是想、逃避任何事、想哭哭不出來、胸悶不舒服、當初自己怎麼那麼沒用、想死…憂鬱症所產生的情緒漩渦是『孤單』與『無助』,當局者,靠自己出不來。最後我給予「行為建議」,不可能完全消除,只是試著做「難過少一點的方法」。要難過少一點,就一定要有作為,建議他們先從生活調整起,讓身體舒坦、延伸至心理舒坦。

20170119.jpg圖片來源:網路

現代人的困境:孤單、無助

今天怎麼了?社區諮商的三位案主,困境居然都如此類似。他們不分老少,都有憂鬱症病史,看過精神科、談過幾次諮商,靠服藥撐到現在。之所以再來這裡諮詢,實在是藥物壓抑不住,生活失序、持續痛苦、未來無目標、藥物副作用強…

也許是過於習慣憂鬱,他們說不太清楚自己怎麼了,但他們的身體訴說共同語言:每天早上爬不起來、肩膀酸痛軀體沈重、失眠、莫名焦慮、害怕人群、腦袋空白、不斷想振作但只是想、逃避任何事、想哭哭不出來、胸悶不舒服、當初自己怎麼那麼沒用、想死…

對他們來說,「生命」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不斷發生他們不能理解的事」:母親突然自殺、父親突然喝酒墮落、妻子突然要求離婚、先生突然外遇、老闆突然強迫你離職、家人親戚突然翻臉不認人、金錢突然被騙…所有的黑暗面降臨,原本應該親密和諧的家人誤解疏遠。事後他們錯愕、失落、傷心、被背叛、恐懼,感到些許憤怒但壓抑,覺得無助但強顏歡笑,以為這些事忍一忍就會如夢初醒,結果當然沒有。不得不接受事實時,才發現自己傷痕累累,要抗議要生氣好像也過了那個時間點,徒留悔恨,不斷怪自己。他們真的不明白事情怎麼會這樣,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怎麼辦,最後,不曉得還活著做什麼,甚至詛咒自己為何出生,只盼一死。

我聽他們經歷生命的一連串打擊,心裡很是悲傷,我沒有任何安慰的話可說,因為今天若換成是我,應該也是這樣。我無語,沒有辦法解釋無辜者為何受苦:「你正直的活著,但厄運依然發生。」。

然此刻卻不能讓他們沈默,無語將陷入情緒漩渦,持續無限悔恨。我從病史轉問他們的生命故事,簡略了解傷心事,也企圖先讓他們簡單說一說,「解凍」那些憂鬱。我說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情緒本來就該有出口,我肯定他們來求助的行為,也理解困境所在,我告訴他們,「你沒有做錯什麼,這不是你的問題。你經歷了這麼多,本來就會身心俱疲、不知所措,你所有的反應都在呼喚該怎麼繼續活下去。」我接著說,「我感覺到你的孤單、無助,也帶有一些憤怒。」有些人聽到會擦擦眼淚,有些人微顫然後繼續漠然。

我逐漸體會,憂鬱症所產生的情緒漩渦是什麼,(1)「孤單」:在情的層面,孤身一人,不知道為什麼而活(其實需要關係支持,尤其家人);(2)「無助」:在智的層面,不知道可以怎麼活,害怕下決定、擔心失敗(其實需要有人引導,暫時依賴)。卡在憂鬱症的人靠自己出不來,當局者迷,一定要當事人+支持者+引導者齊心協力,可是傳統觀念都說憂鬱症的人必須靠自己,麻煩別人不好,而且說太多負面話朋友都會跑光。

傳統觀念及害怕再受傷的力量強大,光是要憂鬱症的人相信一個好的治療需要群體關係齊心協力就很難(他們覺得不會有這些人來幫他),簡短的一節諮詢更難以談到改變。以致諮詢尾端我會給予某個希望,在「智的層面」具信心地可以說怎麼做的大略方向,而把「通常要很長時間」的音量放小。當然即使這樣也不會讓他們抬頭看我,他們只是「喔、喔」應我幾聲,好似一種我早就知道了也沒用的反應。沒關係,我能明白,因為改變的動力來自「情的層面」:關係支持。憂鬱症的人們身心放空,暗暗企盼關懷與溫暖,他們跟著情緒浮動,必須有情才會有動力,此時諮商關係未建立,我只能把關係支持放回他們生活裡可觸及的關係,也許某位家人、親戚、朋友…如果都沒有,就付諸「信仰」,依靠至高者以獲支持。我說:「你有信仰嗎?聽我講一個故事吧。」

20170118.jpg圖片來源:網路

約伯的憂鬱症

有一個叫約伯(Job)的人,善良、正直、遠離罪惡,虔誠敬畏上帝,從不做任何違背祂的事,當時約伯擁有許多財產,多子多孫,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有一天當上帝向撒旦介紹這位約伯時,撒旦竟說:「哼!約伯當然敬畏上帝,您賜福給他,包括財產與子女,又保護他的一切,這沒有什麼好誇耀的,換誰都能做得到。但要是您收走他的一切,他就不會相信您了。」上帝認為不是,便允許撒旦試探約伯,但是不能取他性命。

撒旦做得很絕,一夕之間意外頻傳,約伯的財產與兒孫通通損命,只剩他與妻子兩人。不僅如此,撒旦更進一步讓約伯生病,全身長滿發臭流膿的毒瘡,讓他只能坐在爐灰中,拿瓦片刮掉身上結痂的瘡以求抒解。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厄運約伯不明所以,身心打擊讓他痛苦、悲傷、跪地哭泣。

第一個勸他不要再信上帝是約伯的妻子,她說:「遭受這些痛苦,你還要堅持你的信仰嗎?上帝根本已死。」。約伯的三個好友遠道而來,看見此景放聲大哭,朋友們在身邊陪他整整七天七夜,彼此悲不能語。

到了第八天,約伯受不了,開口詛咒自已為什麼要出生,他希望求得一死,好解脫受這種苦。飽受痛苦的約伯追憶生平往事,過去城中人對他必恭必敬,他也曾拯救困苦的人,但現在人們怎會是戲笑他、瞧不起他,將他遺棄。

約伯的三個朋友安慰他,為受苦找原因,但他們智慧有限,只能以傳統觀念來解釋臨他的災難,第一位說:「約伯你受苦是因全能的上帝要管教你。認命吧,這樣想或許會好一點」;第二位則要約伯想想,「是不是你過去曾經做錯了什麼,或孩子做錯了什麼,或列祖列宗做錯了什麼。這是因果論,總是要還債的。」;第三位則說:「約伯你不能自以為正直,或許你錯了但不自知,你趕緊認罪,祈求上帝原諒吧,或許上帝會撤回處罰。」

約伯面對這些失落已經夠悲傷與憂鬱,如果再聽進朋友們的好意,應該憂鬱症就直接確診了,因為這些解釋更加深了人對生命無常的孤立與無助。

約伯感謝朋友們企圖安慰,他真的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什麼,因此請這些朋友還是沉默不言(閉嘴)吧,並且相信他的痛苦呻吟是任何生物在遭受極大逼迫苦難而感到沮喪時都自然發出的,他譬喻那種痛苦是惟有死亡才能帶來舒解的程度。

約伯把這些疑惑放進禱告中,即使是他,也會對上帝產生抱怨,他猜了好幾種版本,還是不知道意義何在。

終於,上帝在旋風中現身,向約伯喊道:「約伯,要拿出勇氣來,不要胡思亂想,混淆我的旨意,堅強起來吧,所有生物不都是我創造的嗎,你忘了自己身份,只是把形形色色的道理捏造一氣而已。」親耳聽到上帝的聲音,親眼看見上帝的姿容,人的渺小在至高者面前,約伯的心完全順服了。「我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遇見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10:13)」上帝並接二連三地提出約伯無法回答的多個問題,彰顯人猜不透神的旨意,但當生命趨向完整時便會明白過去點滴的作用。

約伯趴在原地,恭敬且謙卑地承認自己的觀點錯誤,人在脆弱時越會固執舊有觀點,他現在憑悟性的眼看見上帝而非僅憑道聽途説,於是在塵土和爐灰中懺悔、反思生命本質。此時約伯的眼中,害病的痛苦,家產的喪失、死去兒女的悲哀,都已全被包容在上帝的光輝裏,他開始感覺到真正的平靜。

撒旦終於認輸,只能對約伯放手。

之後,上帝使約伯從苦境轉回,加倍祝福他。他的弟兄、姐妹和以前的朋友都帶著禮物回來與他修好,上帝又把加倍的牛羊、駱駝和母驢賜給他。他再獲十個兒女,而且他的三個女兒是當時全地最美的人。此後,約伯又神奇地多活了140年,得見他的兒孫,直到四代。最後他「年紀老邁,日子滿足而死」。(《約伯記》42:17)

★故事源自「舊約聖經-約伯記」,內容略有修改,原文見:https://goo.gl/3AG4qr

20160928.jpg圖片來源:網路

「難過少一點的方法」

承受苦難的他們,即使情緒混亂,我發現倒是認真聽故事,在諮商室裡的簡短諮詢,我無意碰觸太深議題,故事裡隱喻著(1)情緒同理:允許痛苦的必然(2)困境同理:不知受苦意義,親朋好友越幫越忙、誤解及疏遠(3)有盼望的未來:故事雖隻字未提復原過程,但鼓勵探索受苦的意義,且結局比舊有的更好。

諮詢目的則是播下種子,協助他們了解憂鬱症的成因及表現,了解那是正常反應不必覺得自己有病,「知其所以然」或許會有些因應之道,但一定要找人協助才會有「情的支持」。最後我給予「行為建議」,旨在減低「孤單」及「無助」,不可能完全消除,只是試著做「難過少一點的方法」。要難過少一點,就一定要有作為,建議他們先從生活調整起,讓身體舒坦、延伸至心理舒坦,我會再三強調「要去做」,並討論怎樣才能減少去做的阻礙。行為建議如下:

1.憂鬱久了會成為慣性,如何調整慣性反應?

(1)執行至少一個規律行為:

規律,會令人感到安全,若還能伸展身體更可以釋放壓力,如晚飯後出外散步一小時、固定清潔打掃;狀況好的話則建議找份兼職工作殺殺時間(找單純的,洗碗工最好,不要便利商店、飲料店這種多工與需要記憶力的)。

(2)轉移注意力:

當憂鬱、痛苦現下出現,就「離開引發的情境」,如離開房間到巷口便利店或公園長椅坐坐,通常躲在家裡獨處又密閉空間最容易引發憂鬱;若天氣冷引發憂鬱,則可用熱水泡腳讓身體暖和。

2.安排一點團體生活。

一整個禮拜都不與人交會,這種孤單感最是恐怖,我建議要「安排一點團體生活,但不用真的參與」,也就是躲入團體,假裝與社會有連結的活動,可做的有:參加免費演講、參加週日教堂禮拜…這類團體活動不需要服務、參與,只要處與其中,不必做什麼。

3.哭喊出來。

當憂鬱成了習慣、陷入情緒,當事人反而不會哭(因為哭給誰看呢?),那麼學約伯跟上帝埋怨命運、呼喊哭嚎吧。不管有無信仰,跟上帝、佛祖、玉帝、觀音、媽祖或蒼天都可以,總要有個對象。重要的是,哭喊出來。

 

這些行為處方,請與可以支持你的人討論細節並約定承諾,如果都沒有,也請找免費社會資源尋求專業協助。記住,可以沈浸於傷痛中,並在其中接受、共存、尋找意義、化悲憤為力量及超越,也許你感覺只剩自己一個人,但那只是感覺,當你求助,你會發現並不是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