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被火燙傷怎麼辦?先對傷口沖、脫、泡、蓋、送,然後送醫,安撫情緒,回家休養等待復原。你事後回想之前怎麼回事?到底如何燙傷的的呢?你理解了,以後態度更謹慎、了解用火知識、也做事前準備,火在生活裡仍然是重要也必須的,你採取一些策略與火共處,但你並不會怕火。

心理的傷也該如此,但我們並不具備上述概念,創傷後往往選擇塵封、避免碰觸,這輩子不再用火。實在困難,因為生活裡太多需要火、類似火的東西,身體很易自動反應,因為塵封頭腦所以不明白怎麼回事,於是「鬼打牆」無法因應,感到恐慌、常常迷惘、身心反應。

卡夫卡是黑暗系小說家,他的一生就是抑鬱,他無法正視心裡的傷,潛意識地以小說創作來表達,寫作像是幽靈一般自動運作,寫出來的故事是陰暗恐怖,恐懼感更甚日本鬼片,因為那是日常裡會遇到的事。《變形記》是其中一例,雖然主角變成蟲很荒繆,但如果改成「主角有一天憂鬱症病發」,我們會發現故事走向還是一樣,更不寒而慄了

這篇小說的重點是,希望讀者看了,能藉機回想起一些過去受傷的軌跡,創傷後保護自己不碰是應該的,就像初期火傷,但後期就需要拆繃帶,理解自己發生什麼事,這是治療最前端的準備,也是自我療癒的開始,若覺得靠自己不夠就尋求專業協助。諮商不僅是知識傳遞,更重要是關係的陪伴及情緒體驗。

每個人心裡總有個抑鬱的孩子,處在家人關係的匱乏下,自動化對內在父母做反應。我們能做的,是讓孩子講故事,並聽見故事中的欲望,不論案主幾歲(2555)都需要被照顧,都需要看見他們停在故事的哪個起點。回饋這個看見,治療才正式開始。

DSC_3551.JPG

一天早上葛雷格自擾人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大蟲。

葛蕾格是個推銷員,業績不錯,是家裡的經濟來源,他的父親因此退休,妹妹也計畫到音樂學校學小提琴。

那天早上,「他仰躺著,背部堅硬好似盔甲許多隻腳在他眼前無助地搖擺。」他起不了床,也是生平第一次上班遲到。稍晚一點,公司主任與葛雷格的家人一起進門了解,卻驚愕他的變形。「我現在就穿衣服、準備好出門。你們都知道,我對老闆的栽培之恩是感激不盡的目前我知道自己狀況不好,不過我會想辦法熬過來的只是別讓情況更糟,辦公室那邊替我說些好話吧」他們全都嚇到了,退出房間並緊閉,也不讓葛雷格出門。

葛雷格一直察覺到他帶給別人的嫌惡感。他每天透過房門聆聽家人的談話每當他聽到家人提起需要賺錢的事,他就深感羞恥與悲傷同時他學習適應新的身體像一隻蟲,蜷伏在陰暗處,吃腐敗食物,他的視覺也在衰退,視野一片灰色。

日子持續過去,葛雷格有次出房門卻被父親丟蘋果攻擊,他的背部被擊中,痛到幾乎昏過去,他回想起,自從出生以來,他的父親就認為必須用最嚴厲的態度對待他。

日子再持續,葛雷格聽到家人的討論,尤其是他親愛的妹妹,說:「親愛的父母,我們必須擺脫這個怪物。它必須離開,我們已經盡全力照顧,沒有人可以責備我們。我們必須斷了它是葛雷格的念頭,因為真是葛雷格的話,他早就自動消失了照這樣下去,這蟲子將會把我們逼死。」葛雷格滿懷慈愛關懷著他的家人,他比妹妹還更強烈地認為自己必須消失他平和地沈思著隨著天亮,他的頭自動垂到地板上,最後一絲氣息自他的鼻孔中逸出。

法蘭茲.卡夫卡《變形記》

(一)初遇

卡夫卡之所以來到諮商室,是看到工作室的宣傳海報,「一切都是緣分。」她說。幾年前她談過一次諮商,覺得沒幫助,後來就不再去了。

「那妳想談些什麼?」我問。我注意到她有些特別,講負面形容時,一定會有誇張的笑。(下:示意圖)

她今年有個網路對象談得來,他很照顧她,也見過幾次面,當他們越來越親近時,她卻開始焦慮,覺得自己很髒,也常常莫名哭泣。她講了很多身心症狀:失眠、呼吸困難、背痛、皮膚過敏、掉髮、疲憊不堪,中西醫皆找不出原因,她懷疑自己不只有憂鬱症。

「不急,先跟我說說妳的事。說說妳的性格、家庭、生活,讓我認識妳。」太多案主將疾病表現當成自己,以為來看「病」而忘記是來「談自己」的。

卡夫卡,41歲,兼任講師,離過婚,小孩兩個已高中,家中排行老大,下有弟弟妹妹,父親7年前過世,母親住弟弟那。我問她這是個很男性的名字,有代表什麼意義嗎,她說不知道,她跟父親很少互動。

卡夫卡的成就算高,她正在拿博士學位,求學認真到教授們都喜歡她;她在某區域算小有名氣的親職專家,主要工作是演講及諮詢;她也曾在保險公司上班一陣子,專為需要的人主動爭取權益。她跟兩個小孩的關係很好,但跟前夫就不太好,曾被家暴,後來離婚。

回到親密關係議題,當她與對象越來越親近,她發現負面回憶一直強迫性出現,都是被罵、被否定的經驗,然後就會大哭,她現在還可以躲起來哭,但是頻率越來越多,碰到類似議題也會哭,甚至電視劇情也讓她哭得淅瀝嘩啦停不下來。我問「是誰給妳否定?」,她說「是父親」。

她一邊哭一邊笑,說不好意思給我添麻煩,自嘲嘲笑和幽暗陰鬱總是同時出現。我說不會的,心裡明白那是自我貶抑及否認情緒的衝突表現。

20160424.jpg圖片來源:網路 [漫畫:炎炎消防隊]

(二)父親

父親是學者,小時候對卡夫卡非常嚴厲,或許她是大姊的關係,被要求分擔所有家事。當家務事不達父親標準,父親總是先打再要卡夫卡好好想一想哪裡做錯,父親不是用棍子,而是手掌,巴頭、摑臉。卡夫卡真猜不透父親心思,以致被打好幾次才摸到正確答案,她強壓著恐懼,以致看起來更被動,但不夠積極也會被打。父親還會事後繼續教訓卡夫卡許多道理,她大概只能放空以平息剛剛滿溢的害怕,不然將被情緒撕裂。

家事都作完了,弟妹都睡了,才是卡夫卡寫自己功課的時間。卡夫卡小時候有很多疑問,為何父親對她如此嚴厲而弟妹沒有;為何有些被打根本找不到原因,她好想知道哪裡做錯,才能改正自己。卡夫卡說父親其實是慈愛的,受學生愛戴,在通勤火車上常看到他穿著挺拔的西裝襯衫,和學生談笑風生,她不敢上前打招呼,只敢隔著人群看父親。

父親過世時她來遲一步。

卡夫卡一直幫忙家裡經濟,還曾一度是主要支柱,但家裡事卻很少讓她參與及決定,當父親拔管時她並不知道。父親是重病,死亡是遲早的事,臥病在醫院也多是她照顧。

卡夫卡掀開布簾後大吼大叫,然後昏厥,據旁人說她當時正怒目對空咆哮:「為何沒有急救」、「為何沒有等她」。

卡夫卡在醫院躺了一天,醒來記憶空白,她起身恢復常態把父親後事辦完。就在父親過世後一個月,某天早上卡夫卡爬不起來,覺得自己像隻蟲子,與這個家距離好遠,她總是側門聆聽家人的討論,滿足他們,但如果有天功能不再呢?她為自己身不由己地加諸家人的負擔感到羞恥。卡夫卡曾一度想死,但又覺得死亡費時費事,也還有孩子要照顧,於是她讓自己消失,不再有感覺,戴上笑容可掬的面具。

DSC_3490.JPG

(三)詮釋與同理

她帶著笑容說過往,像一個被關在監獄玻璃牆後的人拿著話筒跟我說。

故事不帶情緒,但我感覺相當悲傷,甚至有些想哭,我想像眼前這個孩子是怎麼形容她與家人關係的匱乏感,然後又如何獨自長大她透過父親的眼睛看自己,她把恐懼感往肚裡吞,否認所有情緒並轉為自我貶抑,她努力求取成就、經濟以證明自己,然父親至死未能轉變評價。因為卑微,她選擇讓自己消失,因為抑鬱,她對身體也欠缺愉悅的認同,「被照顧」就更不用說了,從心裡覺得不配,因此身心症是很自然的出口。她不依賴人,但曾一時衝動,為躲避父親而逃進婚姻,以為是庇護所,卻選了與父親性格相似的前夫。

我沈默許久,尚未消化同理所帶給我的震撼及悲傷,果然,她率先抱歉,她希望我告訴她可以怎麼改過

刻意不接她的抱歉,我看著她:「我看到一個孩子,努力不讓恐懼撕裂自己,也敏感家人需要視為自己的責任。成長中一直不斷有個黑影追趕她往前,所幸她一直都做得很好。遺憾的是父親尚未肯定她,以致她也不敢讓自己快樂」,我停一下,「我其實很為這孩子感到悲傷,甚至有些想哭,妳不會這樣嗎?」她的第一滴眼淚出來後,我就陪著她哭,我抽兩張面紙,她用了一包。

「這個哭感覺不一樣吧,身心是同在的。悲傷很好,這孩子確實值得我們心疼。」我說明這些才是人性,本就可以這樣出現。

DSC_3543.JPG

(四)與內在父親和解,並讓他重新評價妳;留住父親對妳的愛,但是沒有被批評的恐懼。

同理是建立關係的開始,讓她知道我能懂她的痛苦,關係才會正式連結,治療才會開始。

「你可以幫我嗎?」她問。

「當然可以。」我篤定的語氣。

對於人性、情緒及心理,心理師將會是另一個父親,有諮商關係裡的父親支持,才能和她長年的內在父親抗衡。不讓她僅僅只是接受命運、配合處境,而是可以主動了解所有相關她生命的資訊。

我曾與她探索:「為什麼怕父親?」,接著便是她長達30分鐘的回答,在她控訴父親的同時,也習慣找無數理由來責難自己。

我鼓勵她說更多的自己給那位可能的伴侶聽,讓她意識自己的渴望,確認她想要對方,也從關係裡去學習。研究證明父親與女兒的關係,會影響長大後女兒和異性間的相處模式。

我們整理她的人生故事及成就,這些是她的作品,我們一起評價及回饋,而不是像她父親視而不見。我們也試淺層催眠,讓她放鬆、預備好、有足夠力量與空椅上的父親對談,同時也需了解父親的故事。對談不是為了反駁,而是和解,讓內在的父親重新評價妳;留住父親對妳的愛,但是沒有被批評的恐懼。大約三年,核心議題逐漸明朗,父親的影響雖未消失,但最美好的是,她終於認同了自己的生命。

20160425.jpg圖片來源:網路

(五)

法蘭茲.卡夫卡(1883-1924),享年41歲,猶太人,住捷克.布拉格,著作:《變形記》、《審判》、《城堡》、《流刑地》、《一隻狗的研究調查》、《給學院的報告》等…受父親影響,他終生抑鬱及孤獨,不斷想死,有親密困難,夜間寫作是他內在負面轉為故事的自動幽靈,直到因結核病死前他才稍有求生的念頭。

 

【創作聲明】

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分為兩個形式,〈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強調某些類型、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諮商故事〉為心理師所經歷的自省或經驗,其中的案主故事做為引導段落,為三年前以上且經過編寫,但若大量使用案主故事,則另會說明〈已徵求案主同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