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理師在學校工作,學生也泛稱我們為「老師」,他們多數不想與老師有關係,不想被記住,他們認為自己不夠特別,老師不可能讚美,被記住了大概都沒好事…其實老師的影響極大,是父母以外長期接觸的第二類成人,我曾有這樣的事,不是什麼動容的師生之情,只是生活小事,但幾次互動、幾句肯定的話就能給我莫大的鼓勵及啟蒙。因此諮商對象若是學生,我都盡量提醒自己:「努力看見學生並記住、肯定他的作為。」

DSCN8605.JPG

高二時來了一位年輕的男老師,是畢業校友考進師範再回來當老師的,他是國文老師,也兼上「輔導課」。輔導課一向不被重視,有的人照本宣科,有的放牛吃草,學生都認為輔導是有問題才會出現的字眼,誰也不想被扯上關係。當時我語文科成績頗差,溝通表達也沒自信,周老師教國文時我興趣缺缺,但他上輔導課我倒是印象深刻。

有一回周老師要我們寫母親節感恩文,配合學校輔導活動,全班都要寫。我也跟著同學亂寫,但有根據的亂寫可以比較快寫完,因此我寫真的,不歌功頌德而是把我對母親平日辛勞又管太多,又愛又恨的心情寫上。事後周老師把我叫去,以為是什麼麻煩事,原來短文入選班級代表,要送去張貼,並得到一支嘉獎。

另一次是看電影,視聽室睡成一片,周老師給當時17歲的青少年看〈屋頂上的提琴手〉,講傳統被挑戰的故事我能看懂,但下學期一部法國片〈新橋戀人〉就一頭霧水,女主角瞎眼還跟流浪漢談戀愛,過程有縱火、打人、自殘…完全看不懂跟愛情有什麼關係,難道這就是傳聞中的藝術電影?這未理解的故事懸案,直到研究所影展風潮才又想起,查網路資料補完我的困惑,電影很另類也很真實,讓我看到人類情感的複雜度。

周老師讓我驚訝的,是高三社團幹部交接我帶著學弟拜訪訓導處老師,為下學期招生活動報備,我們是校規外的宗教性社團,很擔心教官會質疑或誤會,而我又緊張解釋不清,吞吞吐吐不知如何是好。沒多久周老師回來了,今年兼訓導行政,他對我微笑點頭,問了一下狀況隨即對教官說:「安啦,這去年我班上的學生,沒問題的。」然後事情就順利辦完了。

能被老師記住,還真是不曾想過,我一直是個沈默的孩子,成績也不顯眼,我認為自己不過是芸芸中渺小的一位。周老師記得我是誰還熱心協助,讓我害羞地不知所措。那天慌張地離開訓導處後心裡不停想著,為什麼周老師記得我呢?我有做什麼值得被記住呢?

是母親節短文?還是看完電影我跑去問他?但這麼微不足道的事能被記住嗎,我自己也很不能接受這個理由。這些找不到理由的疑惑在好幾年後慢慢轉成對自己的肯定與鼓勵,而那些藝術電影日後也成了我喜好文學的養分,上大學後我仍不善言詞,但卻開始留意自己的想法跟感受,過去的我非常痛恨語文科,如今卻開始書寫起來。人生到了現在回頭看,過往的點點滴滴都有它的啟蒙位置,包括周老師給我的影響,都在引導我成為今日的自己。

回南部老家後有一天看見周老師在某餐廳用餐,我在窗外偷偷看他,結果還是沒勇氣進去打招呼,但我感謝他記住一個小男孩的小事,讓他有被看見的自信。如今成為諮商心理師,我把這段經驗拿去理解那些看起來很沈默的男孩,用行為也用言語記住他、看見他。

 

PS:有關《新橋戀人》(The lovers on the brigde)這部電影
導演:李歐卡霍
這部片從1988年起拍攝,因資金問題,1989年停拍1991年續拍,耗時三年完成。導演大概想呈現「愛情真瘋狂」的意涵,愛情能使人瘋狂、使人嫉妒、使人不惜行為偏差也要佔有,因為愛情強烈,失去愛的痛苦足以讓人自我放逐、毀滅自殘。
劇中三位主角都背負了無法釋懷的過去,他們原本都是在社會上正常生活的人,卻因為失去所愛,拋棄了使他們感到痛苦的現實社會,流浪巴黎街頭,生活在封閉整修中的新橋上。導演以失序及脫軌來描述愛的純粹,強烈執著與自以為是的溫柔。
本片聽說叫好不叫座。我想,我也是不會再看了。

 

【創作聲明】

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分為兩個形式,〈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強調某些類型、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諮商故事〉則以心理師自身經驗為省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