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戀情始於「照顧一個人」或「被照顧」。

求婚時我們常聽到「讓我來照顧你一輩子吧」,這不是老派戲劇,而是關係模式的隱喻。不僅是感情,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團體裡照顧能力強的敬之大哥、大姊,而我們至少管好自己,最弱的則是那些需要被照顧的。

可以照顧他人的人當然屬於強者,文化鼓勵我們如此:成為強者、照顧他人。

成為強者/照顧者是寂寞的,有苦不能言,不敢分擔壓力,表面上大家都很喜歡你,但私底下你不敢親近任何人。不過文化對此有一定設計,「成為照顧者」是為了應付生活,而照顧者的寂寞則在成家後可以得到歸屬,「他在經濟上照顧她,她在情緒上照顧他」,或者更現實地說「要值得被愛,要先有照顧人的能力」。「照顧」結合兩層含義:「生活上的照顧」及「情感上的愛」,照顧是行為的,愛是內隱的,這一套結構的集體潛意識,是我們的生涯神話。

DSCN4325

(一)文化心理背景

文化形塑個人成長,如果用園藝比喻,如同每顆種子被罩上一個玻璃瓶,種子在此範圍內成長,生成同樣典範,同時也被社會讚許「好的成長」。華人文化由農業社會衍生,農忙需要勞動、群體生活需要規範,文化自然產出人倫及身心關係的結構,舉例來說,「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思想概念在當時有其相對應的行為與倫理,安撫個人、家庭及社會,「情」則隱身在行為裡,極少需要言語(說白了反而不好),EX:順著父母意願就是孝的表現及情感。

隨著時代演進,文化不再完全適用,但根深蒂固的集體潛意識仍存在,尤其是感情的表現,實際行為重於言語表達。類似這樣的概念,罩在我們之上的性格玻璃瓶,它的標籤是:「成為照顧者」。

 

(二)性格:成為「照顧者」

我記得在求學時,自己並沒有在想些什麼,學歷尚可,未來是填鴨式的前進,穩定工作就是生命目標,生活不帶思考一路到了研究所,等到價值觀在學習路上被打潰後才摸著石頭渡河學自主。穩定工作的概念,除了生存,還有要「成為有用的人」,或至少養活自己不給人添麻煩〈俗話說:書讀不好沒關係,不要作壞就好。生涯神話裡的信念是『管好自己,照顧別人。』

『管好自己』:事情要自己處理好,遵守道德倫理,勿給他人負擔。要忍、要讓、要報喜不報憂、有苦不必言,就算他人問也是輕輕帶過。『照顧別人』:自己的事不重要,但對於別人要主動幫忙、勉勵、安慰,幫忙解決問題,不拒絕別人的要求〈俗話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最好是成為大哥大姊,贏得大家尊敬,累積別人認同點數,換取對自己的信心與人際關係,也好留些什麼給人家「探聽」〈俗話說:好要別人誇,癢要自己抓

這個信念在出社會後,男性的功能在工作成就、經濟提供上,女性的價值等級在持家、情緒支持上(或者兩者都有,經濟與情緒照顧都要能提供)。為達此目標,成長中不鼓勵發展「自己」,而是「先能穩定生活」〈俗話說:年輕時努力,老來好退休〉。缺乏陽光的植物,不札根就虛長,抽空的根莖相當脆弱,一旦崩盤將徹底癱瘓,照顧者的性格也是如此,他被教導成某個典型,外強中乾,但卻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三)照顧者的婚姻愛情:歸屬是有條件交換的

「讓我來照顧你一輩子吧。」這不是老派戲劇,而是關係模式的隱喻。當年尋找愛情時,這也是我心裡的潛台詞,如果女孩學歷、薪水皆比我高,便不敢追、不敢照顧人家,相對的,女孩也在等待可以保護、依靠的男人。交換的潛規則是:我照顧你,你才會留下來,甚至也會照顧我。現實點的說法是:「想要被愛,你得先去愛對方;你有何價值去愛對方呢,你得有用處,成為一個照顧者。」

婚姻愛情也是互換照顧,是有條件的,關係裡的安全感與照顧需求有關,男性依然是成就及經濟能力,女性則以持家、情緒照顧為主。交換是文化默契,「我照顧你的生活,你照顧我的情緒,或反過來」。不過這種關係很容易瓦解,工作沒有了、人老珠黃了,都可能會分崩解離,潛藏不安全感,害怕哪天突然被解雇。徐臨嘉(1993[1]早就研究過類似的關係模式,中國人的「怨」是對方不遵守交換規則,太太怨先生違反承諾搞外遇,但她以更傳統更順從的方式企圖挽回:天天煮一桌好菜、態度更溫柔,可先生還是不回頭。先生不遵守,太太也只能怨,不敢破壞規則,直到離婚後藉由整理自身故事及他人支持才逐漸走出這個怨。

[1] 徐臨嘉 (1993), 悲怨的詮釋學研究:以一個離婚的中國婦女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

DSCN2602

(四)文化缺陷:只會照顧/被照顧的固定模式

生涯神話給我們這條性格路,在農業社會可求生活穩定,照顧者可以主導,讓事情、關係在自己的控制下不致失序而心慌。但外強中乾的結果,內心/情感面十分脆弱,不知何去何從,又純情又自卑,其特徵有:

1.過度信任關係或完全不相信,沒有彈性面對變化。

2.一旦信任了,就是終身託付,只要對方離開就會崩潰,很害怕被拋棄。

3.不知道如何示弱、無法以言語表達情感。

面對照顧關係之外的情感挫折,有很多不能及不敢處理的陰影,壓抑太多太久時會出現無意識行為釋放挫敗,情緒上會歇斯底里、易怒或憂鬱,行為上男性可能會衝動及肢體暴力,女性則較多自我傷害及碎碎念。

 

(五)脫離桎梏的機會:危機就是轉機

在生涯神話裡,「成家」才會被社會視為成人,可以有自己的意見,男性擁有「一家之主」的權威,女性也有「自己的家」的根落,不過照顧者的性格依然存在,條件交換的潛規則也在,當慣有的照顧/被照顧模式被破壞後,面對危機才可能有轉機。成人後的我們至少有自信多了,也有條件、能力、關係支持來面對自己,重新認識文化瓶子的限制(如徐臨嘉的研究故事),認識愛與被愛不是條件交換,認識到關係不是兩個半人的結合〈俗話說:相欠債〉,而是無條件接納、平等相待的對偶(paircouple)。


備註2:請看文化三部曲  第一部曲 『純情文化』:純情又自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