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指的是12歲以下的孩子。兒童長得很快,身體成長與大腦發展一年就可以差很多。等進入國中,身體構造才真正成熟,大腦功能才真正完備,接著進入青春期,發展焦點轉向人際同儕及異性追求。針對不同的發展重點,家長在兒童期要預備的,不是贏在起跑點上,而是隨著兒童身心發展的腳步作適性教育,配合「身體活動」及「性別差異」兩個關鍵打好基礎。心理健全的發展根基在生理上,基礎打穩了,就有自信及安全感,才能繼續面對社會與人生的各種挑戰。

DSCN2731   

一、盡情身體活動

現代兒童發展多強調心理發展,然而兒童期的孩子,並不是只說「我愛你」就能明白,他需要「被擁抱」,靠身體接觸才能「體會」被愛的感受,「身體」對兒童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接受器。兒童學習以「體驗式」為主,要眼見為憑、要摸了才知道,這是一種「動手作的知識」,而不是邏輯上的知識<備註1>。有些被稱為早熟的孩子並不是真懂意義,而是精熟模仿與背誦罷了。

那麼,怎樣讓身體這個受器盡情發展、發揮功能呢,好簡單,讓他們去「野」吧!也就是「玩耍」,而成人角色只需像小說《麥田捕手》主角在最後所做的:看著孩子玩耍,守在界線上即可。幾位社會心理學家<備註2>,認為兒童在玩耍下會發展獨立、探險、創造、使用工具及學習負責,而成人的責任是教育,兒童身體活動所產生的經驗,仍須由我們給予教育、紀律及引導,助其組織與整合,他們才會將這些外在體驗,慢慢內化成自己的心理概念,如自信心、作決定、成就感等。簡單一點地說,小學階段所強調的五育並進:德、智、體、群、美就有這樣的用意。智能只是身體活動的其中一項,加上大腦發展速度較慢(12歲才能完備),這階段實在不需贏在起跑點上,而才藝班最好也是引發孩子學習興趣就好。

「身體活動」是多麼需要的一件事,《多啦A夢》的作者藤子不二雄在他早期的科幻短篇裡也提到:「孩子有在草原上赤腳奔跑的權力。」,然而現代社會卻存有許多障礙讓這最基礎的自由活動難以成行,包括擔心孩子跌倒受傷、綠地不足、環境毒素、成績至上、電視電玩的誘惑,以及過動症的過度診斷與藥物使用<備註3>。在兒童期,他們需要的是符合個別發展的理解,而不是限制,但在華人文化裡確實比較難,我們總是習慣「參考別人,不要差帶多」,因此家長的立場與堅持很重要,孩子才能安心成長。

二、性別學習差異

兒童期的身體發展,除了隨年齡有顯著差異,另外就是「性別因素」<備註4>

。男女孩生理基礎不同,身體成熟的速度及順序也不同,主要差別在學習訊息的接受與反應上,大原則男孩需要身教,運用視覺(圖形)輔助記憶,對動感反應強,聽覺、痛覺則需要較大的刺激才有感受;相對的,女孩語言發展快,有同理心,可以言教,五感敏銳,但容易受驚嚇。了解男女孩的差異在教養上比較不會誤解孩子的反應,以為他們又是故意的。

身體優劣勢不同,學習訊息的接受與反應也不同,訊息影響孩子經驗的吸收,也造就不同的特色,對於越作越有成就感的事,學習興趣會被引發,進而熟練、創造,經驗轉成心理發展,形成性格的差異。例如男孩較接受權威式的紀律管理,喜愛挑戰,必須消耗體力得到滿足;女孩較接受陪伴式的關係,喜歡合作,擅長細節的描繪。於是成人不需氣急敗壞地說女孩膽小,對男孩的沈默生氣,而是反過來利用性別差異作適性教學。成長中還有刻板印象、社會期望等干涉,因此性別差異影響長遠,必須直到出社會、30歲前後才會趨於平衡,最終每個人都能擁有兩性的能力。底下整理出男女孩的學習差異<備註5>

男孩

女孩

1.對動的東西感興趣。喜歡武俠小說。

2.無法清楚解釋感受,尤其是負面情緒,情緒激動時會比平時話更少。

3.系統化高估自己能力。為刺激而冒險

4.需要暴力發洩管道的男生,需要一個真正可以發洩攻擊性的出口,如戶外運動。最大的危機是「不活動」。

5.學習動機:除非他覺得有興趣,不然不想作功課。

6.友誼:肩併肩/高低位階/個人觀點

7.喜歡中等壓力,在時間及其他壓力下完成一件事,如比賽。

8.大腦掌管「目標」及「空間記憶」發展快女生4年。

9.有效的紀律與處罰:

體罰、身體侷限(禁足、下課不許出去玩);撤銷他的特權,如玩具或看電視;以牙還牙,但不可在氣頭上打兒子,會變成情緒的不良示範。

1.聽覺敏感,例如音樂。擅長對臉、臉部表情作解讀。

2.可以解釋感受及負面情緒,喜歡言情小說,分析主角動機、行為。

3.系統化低估自己的能力,冒險失敗後不容易再冒險。痛的知覺較高。

4.對顏色區辨和名稱上表現得很好。

5.動口不動手。

6.學習動機:會在乎老師喜不喜歡她。

7.友誼:面對面/平等/團體觀點。女生欺負人是「排擠他人」。

8.不喜歡壓力情境,如時間到就輸掉、威脅衝突。

9. 大腦掌管「語言」及「精細動作技術」發展快男生6年。

10. 有效的紀律與處罰:

口頭糾正、鼓勵設身處地

 

 

<備註1>

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1896-1980)提出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認為小學在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7-11歲)能根據具體經驗解決問題,使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與守恆的道理,因此「建構教學」在此其發揮較大作用。

<備註2>

以「人在社會中」觀點的社會心理學家有:Erik H. Erikson社會發展階段論;強調在社會裡觀察學習的Albert Bandura;以及社會互動給予潛移默化的Vygotsky

<備註3>

對於兒童過動症的診斷,有些醫生認為也許是個別發展較慢,等到國中時期身心成熟後注意力不足的情況會迎頭趕上。小學階段成人可能需要辛苦些,配合孩子作適性教學,而不是要他服藥以配合群體水準。

<備註4-5>可參Leonard Sax《養男育女調不同-大腦不同,學習型態不同,情緒表達方式不同》,遠流出版,2008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